作者: 中国民俗学会
[曹成竹]听觉审美的“空间修复”——中国当代民谣“城市乡愁”问题研究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 民谣因其特殊的声音和文化属性而在表征乡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民谣对城市乡愁的书写也与20世纪百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们的情感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民谣中的“城市乡愁”是记录和…
Read More »[刘爱华]秋分与民俗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的构建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 秋分,核心符号为月神崇拜,具有丰收、收获寓意,民俗认同基础深厚。中国农民丰收节设在每年的秋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强化节日效应,增进民俗认同,有必要构建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其可行路径为:精心设计一套…
Read More »[彭栓红]多元文化孕育下的云冈石窟造像模式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佛教东传的过程中不断调适,逐渐中国化。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作为早期佛教东传的重要遗迹,其造像模式既有丝路文化影响的痕迹,又有北魏汉化、封建化过程对佛教的吸收、理解的时代特点。云冈石窟造像逐渐形成“笑—慈善”的表情模式、乐舞献佛…
Read More »[施爱东]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特征——江西省石城县“罗隐秀才传说”调查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 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讨饭骨头圣旨口”的罗隐秀才传说,从石城县的传说在地化调查中可见,各地民间传说相似性、稳定性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创编思维的相似性,只要社会条件、叙事目的、思维逻辑三者相似,虽说是各自创编,但故事的结构思路是相…
Read More »[汪洪亮]豆腐奶、土豆和老腊肉:我的羌区故事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作者简介 汪洪亮,四川峨眉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我对羌族地区很有感情,那是我的第一个“田野”。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后来到…
Read More »[贺喜 科大卫]如何找寻没有“历史”的“水上人”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编者按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沿海、沿江、沿湖生活着大量的水上人。这些人或被称为“疍”,或被称为“九姓渔户”,等等。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交织着陆上人与水上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历史上,水上人往往不被允许上岸建屋居住,他们也很少掌握文字,因此撰写水上…
Read More »[马兰]《小放牛》创编年代与剧种考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作者简介 //// 马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民俗、民间信仰、庙会与传统节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在《民俗研究》《中国出版》《新闻与写作》《鲁迅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摘 &n…
Read More »新青年|张帆:地方社会的世界性:藏戏、遗产和博物馆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张帆,女,2018年毕业于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所/莱比锡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汉人民间信仰、汉藏关系、文明理论。本文基于地方的世界性这一概念揭示出,博物馆与非遗表演构成众多不…
Read More »[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以常熟宝卷为例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研究》与《民间文化论坛》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三版“民间文学”分支主编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俗文学。已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
Read More »资讯|“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2021年7月11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正式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主持了开办仪式。郑土有教授对各位授课老师和青年教师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