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民俗学会

资讯|《民族艺术》:2021年第3期目录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民族艺术》2021年第3期 (总160期)目录 #学界名家 # 一位“半路出家”的音乐人类学“局外人”——我的学术探索之路 洛秦 # 建党100周年专题 # 延安电影团与中国民族志电影的红色源流   朱靖江 培根铸…

Read More »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 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曾经饱受启蒙知识分子的抨击,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文学标准衡量民间文学,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事实上,大团圆故事是一种世界性的民间文学现象,在我们考察的200则意大利童话中,至少有150则…

Read More »

趣读|吴真:怎样识别微服私访的神仙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也许神仙一副邋遢猥琐样,但那双清澈湛明的方瞳孔,却泄露了他的真相。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 神仙的眼睛什么样 眼睛是灵魂之窗,这句国人熟悉的谚语据说从法文而来,其实孟子老人家早说过透彻话:「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孟子·离娄上》) …

Read More »

新青年|孙宇飞:端午节调查日志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孙宇飞,男,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本文讲述了作者参与的一次端午节调研活动,主要走访了陶然亭与天坛两地,作者认为作为公共区域的天坛与陶然亭,抛开帝王祭祀等传统文化根基来看,当下二者之间…

Read More »

[刘晓春 贺翊昕]唤醒、共享与意义再生产——黔桂边界返乡青年“回归地方”的实践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要 以返乡青年为主体组织的“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通过将日常事物神圣化、日常事件传奇化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方式,唤醒村民的“地方感”,确立其文化自信,发挥其在地方重建过程中的主体性力量。在此基础上,该联盟以村寨为单位,通过发明艺术性的庆典方式…

Read More »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一种人类学视野中的华北乡村生活实践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要 人类学需要重新思考田野之外有关概念联想和认知的问题。在华北庙会的时空之中,真正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情境之下的认知范式的存在及相应的人自身内外平衡模式的发展。在庙会中的人、物和神之间的多种交叉互动中,人、物、神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支撑的灵三角关…

Read More »

[毛巧晖]民间传说、文化景观与地域认同——以大禹传说为中心的讨论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 大禹传说在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中的知识生产,以及适应于地方及时代需求的改编和创制,体现了大禹传说“层累”演变的复杂过程。新时期以来,大禹传说在与地方景观的耦合与互构中生成与呈现新的意义与逻辑,通过共享的文化实践形式,为认同感的建构…

Read More »

[田兆元]中国色彩文化的“五色”认知与建构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  要:色彩是自然现象,但也是文化呈现,中国的色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不仅中国如此,各国均有对于色彩的独特文化解读。法国人类学家涂尔干和莫斯《原始分类》将色彩当作一个分类知识,从社会阶层的角度予以解读。中国的色彩…

Read More »

[美][沃尔夫冈·米德]谚语的验证在于试用:作为先锋谚语学家的阿兰·邓迪斯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 作者简介 # 沃尔夫冈·米德(Wolfgang Mieder)现任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德语与俄语系的德语教授,当今国际谚语学界著名学者之一。他负责编辑的年鉴刊物《谣谚》(Proverbium)是世界上最…

Read More »

[袁娇 熊欢]性别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建构与重塑——以湖北土家族“撒尔嗬”为例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要 立足于女性主义,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了“撒尔嗬”发展历程中性别文化对其的历史建构与现代重塑。研究发现,性别文化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相应的,“撒尔嗬”也随性别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传统的性别文化建构下,“撒尔嗬”出现性别隔离,女…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