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民俗学会
资讯|《民间口头文学理论与<玛纳斯>演唱艺术: 以中国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奇为中心》 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版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柯尔克孜族,1964年2月出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匿名评审专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匿名评审专家。主攻口头诗学,史诗传统,我国和中亚一带一路文学比较…
Read More »[毕雪飞]古典的遗传: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分析——以大阪交野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的探讨
摘要 中国的牛郎织女伴随着纺织、七夕等相关文化信息远播日本,留下了储量丰厚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各类文本。其中,日本大阪交野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更是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遗传了中国古典的文本,同时也被日本人加以细微改造,被自然地嵌入日本元素,已然成为经过在地化洗礼的日本版。因此,我们在…
Read More »[郭永平] 乡土资源、文化赋值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语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流域之后发表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12月山西大学以段友文教授为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9ZDA185),这为该…
Read More »节气|谷雨:春渐远,夏将至
▲节气文人画《谷雨》 朱樵 辛丑年三月初九, 2021年4月20日,04时33分,谷雨。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
Read More »微民俗|黥面
黥面 黥(qing)面:亦称“文面”。文身之一种,因剌于额部、颐部或颊部等面部,故名。 云南独龙族、海南黎族等尚存此俗。台湾高山族泰雅人以黥面为特点,曾有“黥面番”之称。 黥面由原始时代的涂面(涅面)习俗演变而来。按惯例,有此俗的族群,女子成年时必须黥面方能结婚。 独龙族黥面: …
Read More »预备通知|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1)
近些年来,各高校的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发展迅猛,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喜人。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科自身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培养计划等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为此,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复旦大学中文系拟于2021年暑期举办“高校民俗学、民间…
Read More »[王润茁 徐赣丽]新媒体时代的民俗形态——以“锦鲤”文化为例
摘 要:伴随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内的活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逐渐有成为新民俗的趋势。这进一步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为民俗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以“锦鲤”文化作为典型代表,它不仅合乎传统民俗的基本特征,而且呈现出新的范式,或将构建新媒体…
Read More »[卫才华] 山陕豫民间文艺实践的谱系特征与审美价值
主持人语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流域之后发表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12月山西大学以段友文教授为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9ZDA185),这为该…
Read More »[张娅妮]从“平教运动”到“新秧歌运动”:传统秧歌的舞台化
摘要 中国传统秧歌的舞台化,是在192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精英领导下的“平教运动”中萌芽,并在“新秧歌运动”的接续中得以最终实现。“平教运动”是传统秧歌舞台化的萌芽期,平民教育实验延续了北大歌谣时期所倡导的对民间文化“学术的”与“文艺的”研究路线并通过“政教合一”…
Read More »[段友文] 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
主持人语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流域之后发表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12月山西大学以段友文教授为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9ZDA185),这为该…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