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中,叶涛介绍了有关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他强调,要回归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而在非遗保护的若干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活态传承”原则。“非遗是活态传承的,当代生活中已经失传的文化就不是非遗。活态传承是基础,死了的就不是非遗,就不能作为非遗进行保护。”
此外,共享性也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何理解共享性原则?曾经引发公众热议的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非遗是活态传承的,这种文化是可以流动的,于是就有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相似的非遗传承。所以韩国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那是正确的,中国可以接着报端午节,那也是正确的,因为都是不同的主权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叶涛表示,日本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七夕节的习俗,也有牛郎织女的传说,而且日本一些地方的七夕节俗至今非常兴盛,毫无疑问,这是受到了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日本人自己也不否认。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它又融合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非遗保护中要强调共享性,要互相欣赏,不要只强调源头,要在群体、地区、国家以及国际之间互相欣赏,这也是非遗保护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我们理解非遗保护这些基本原则的时候,我们才能有宽阔的胸怀来理解非遗,有包容心来认识非遗、认识社会,认识我们自己和欣赏他人。”叶涛认为,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还包含以人为本、社区参与、整体性保护、群体传承、政府主导等等。
关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叶涛表示,我国是最早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并且是把非遗保护跟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紧密相连。过去,创造一个新词并传播开来是很难的,尤其是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由七个字组成、最初还有些拗口的词,但是感谢现代传媒手段,让公众很快就记住了“非遗”。不过,公众甚至学界对于“非遗”的认识,还有很多模糊和错误的地方。要想还“非遗”本来面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