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新时代楹联
我们已经迈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文化气象,楹联文化是这文化气象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楹联文化不仅具有美感的形式,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每一副对联里都有创作者们传达的深厚的思想内容。如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写下“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的对联,意在表达他忠君爱国以及美好祝愿的情感。新时代的创作“和和顺顺千家乐,月月年年百姓福”“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等,也都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祝愿。
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以对联表达思想和情感,凸显楹联的审美功能,如把楹联作为雅居的装饰,美化生活,提升日常生活的境界。文献中记载明人徐渭的故事:“山阴徐文长渭,一字天池,又字青藤。所居即名青藤书屋。青藤,其手植也。藤下有池,横一平桥,桥承以柱,上覆石台。台额曰:‘天汉分源。’柱联云:‘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柱背又一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承桥之柱额曰:‘砥柱中流。’”
徐渭大幅度将楹联带入士大夫的雅致生活,这些楹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形态,让诗意的栖息成为现实,“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同样,在审美趣味上,楹联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多是以对对子来实现的。民间故事中,对对联是一个很重要的母题,对联讲究技巧和智慧,于是在很多民间故事中,对对联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对联也成为民间重要的谈资。楹联文化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样式,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楹联自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顽强生存。楹联有规范的形式,可自由表达现实内容。楹联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行政、商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如何继承发扬楹联这一文化传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现在央视春晚、各省市的拜年和表述都有春联,楹联引人关注。而央视相关节目如“机智过人”栏目的楹联高手对决,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弘扬楹联文化的主流平台。各地书法家举办送春联活动,也蔚然成风。比如,上海举办的2018春联大会,100位书法家研磨挥毫,可谓盛况空前。
中国楹联学会积极弘扬传承楹联文化,并成功地将楹联习俗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申请楹联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让楹联走入千家万户,让楹联回归日常生活,是楹联文化传承的根本目标。因此,一些高校积极开展楹联研究与教育普及。如华东师范大学每年举行“把春联带回家”的活动,前后近十年,书写楹联数千副;2017年,全国高校举行各类楹联文化的研讨会近十场。楹联文化的传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普及与提高结合,是楹联传承的任务。没有提高就没有普及,没有提高的普及是低水平的普及。中国楹联学会拟与华东师大等高校建立楹联文化博士后研究基地的事宜商谈,正酝酿楹联文化的新格局。
楹联传承,提高水准并不容易,它是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体现。诗词境界的提升、书法水准的提升、民俗生活的传承等都是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建筑文化是否为楹联传承留有空间,民众休闲生活是否以雅致生活为目标,都会制约楹联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楹联文化的复兴可以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尺。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样式,它是一种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楹联,它无所不包,其内蕴丰富宏大、内涵悠远深邃。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和传统,除了民俗文化是它的标配外,它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体现历史进程,推动当下的社会与文化认同,意义不同寻常。楹联从古代走来,一路伴随民俗发展,是一部体现历史进程的长卷。而直达当下,“五讲四美”“一带一路”,楹联都能表现,所以,楹联是文化本身,又是文化载体。
回顾楹联文化的历史和楹联成为年俗的传统,我们在继承楹联文化所独具形式魅力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应该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楹联文化,“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梅花一路追新梦,竹叶两行入画图”“铺开盛世和谐卷,写就中国美丽篇”。
让我们在张贴春联中感受新年的气氛,让我们在品读楹联中“笑盈盈辞旧岁,喜滋滋迎新年”吧!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田兆元的叙事” 2021-11-18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