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有关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
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龙舞属于传统舞蹈类,项目序号为107,项目编号为Ⅲ-4,目前,共有39个相关项目入选,涉及13个省市,详细清单见下表:
从这些龙舞项目的地区分布上看,广东、浙江两省的项目数量较多,达到8项以上。
图1 按地区统计图
从龙舞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的时间上看,2006年、2008、2011、2014年分别为7项、16项、13项、3项。2008年入选的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41%。
图2 按公布时间统计图
此外,经统计,共有28人被评为龙舞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详见下表:
从分布地区上看,广东、浙江两省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最多,均在5人以上,这与项目的数量分布情况一致;从公布时间上看,2018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最多,为13人,占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46.4%;从性别上看,均为男性。
龙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小编选取其中几个为大家作简单介绍。
(一)湛江人龙舞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的“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图3 湛江人龙舞
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
图4 湛江人龙舞
(二)浦江板凳龙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
图5 板凳龙木龙头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11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图6 仰天龙龙头
浦江板凳龙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
图7 大地回春阵式
图8 麦饼团阵式
(三)龙灯扛阁
龙灯扛阁流传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相结合的广场舞蹈。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这种传统舞蹈,在过去通常用于祀神和求雨,后逐步成为当地喜庆节日里的文化娱乐项目。
图9 龙灯扛阁
龙灯扛阁的“彩龙”总长25米,舞龙者为青壮年,分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1人擎珠,另9人分执龙头、龙身、龙尾。4副扛阁由8人表演,8副扛阁由16人表演,其中,8个成年人为“下扛”,各自扛起一个扮成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男童或女童(称作“上扛”)。
图10 龙灯扛阁
表演时,彩龙在擎珠者的引导下按既定套路舞动;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场中龙队中穿行回旋。伴奏主要用大鼓、大锣、大钹等打击乐器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表演进入高潮时,有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龙灯扛阁的表演粗犷奔放、气势宏大,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图11 龙灯扛阁
图12 龙灯扛阁
(四)易县摆字龙灯
河北省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清西陵,摆字龙灯在这里长期流传。易县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产生“节龙”“段龙”的别名。
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龙身又称“龙节”,外罩绘有龙鳞、龙爪的龙衣。节中央有一个固定的把手,身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这种蜡烛签设置精巧,舞动时烛火始终朝上,不会熄灭。
图13 易县摆字龙灯(来源:网络)
摆字龙灯由14人表演,引龙人“蜘蛛”在前领舞,另外13人分别举着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表演常在晚上进行,届时先让周围的光线全部暗下来,而后在锣鼓镲铙的伴奏下,一条火龙夭矫起舞,舞龙者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的词句。龙灯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多种形状。在整个表演中,龙尾可以单独行动,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均由龙尾完成,每摆好一字,龙尾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达应在的位置,显示出轻松幽默、灵动活泼的特色。
文字:陈默
图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相关权益归权利人所有
本文转载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