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计划 | “到民间去·理解中国”专题读书会


 

hello,各位小伙伴们,有木有想念阔爱的民俗君呢?沉寂(tou lan) 了好久的民俗君来推新一期共读计划啦!这次真的有很大的不一样哦!首次联手高校,首次开辟线下专场,还有惊喜彩蛋哦~~



No.1

共 读 主 题:

“到民间去·理解中国”



“到民间去·理解中国”专题读书会由云南大学文学院“到民间去·理解中国”读书会项目与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网合作举办(包括线上和线下)。


读书会的阅读范围以“到民间去”为主题,旨在强化读者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把阅读和田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呼应“理解中国”的活动目标。




No.2

 共 读 书 目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A: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

2.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3.(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B:中国神话叙事的文化脉络


1.李子贤:《再探神话王国——活形态神话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2.杨利慧 等:《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3.谭佳:《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C:中国民间信仰的逻辑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长春出版社2014年。

2.(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谦、刘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可以选择其中一组书整体阅读;也可以单独阅读一本。




No.3

 共 读 须 知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女座)时。




活动形式


A

线下交流

  • 在云南大学举办读书工作坊,由专业领域教师和研究生交流心得。欢迎在昆明的学生和读者参与。

  • 组织撰写书评,组织讲座或文艺书店沙龙。


B

线上交流

  • 与本公众号“共读计划”栏目合作,开辟共读专栏,报道阅读进展。

  • 组织线上交流会、撰写书评。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共读安排


A

线下安排

  •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10月18日晚21点,人数不限。

  • 读书分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由云南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专业领域教师和研究生组织安排,线下将有多次交流活动。

  • 书评撰写:12月初,自愿提交读书报告。


☆温馨提示:线下活动均在昆明市。



B

线上安排

  •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10月18日晚21点,人数不限。

  • 组队安排:报名结束后,民俗君按大家填报的书目安排相应的书友。共同制定读书计划及讨论的时间、形式、次数等,做到“真正的共读”。

  • 读书分享:11月下旬,微信群小组内以“主题分享”的形式分享读书成果。

  • 书评撰写:11月底,自愿提交读书报告。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活动彩蛋


  • 参加线上共读计划的小伙伴,有机会与所涉及书目领域的博士进行阅读交流。

  • 读书报告择优刊登于中国民俗学网、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学术媒体,优秀文稿作者将有机会获得惊喜小礼品一份。




No.4

 共 读 报 名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线下报名

长按扫码,即刻报名!


☆温馨提示:线下活动均在昆明市。

网络报名完成后,请等待云南大学民俗君的联系。


A模块: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观察视角




线上报名


第一步:扫码填写表单报名

长按扫码,即刻报名!


第二步:添加“民俗君”微信

报名完成后,找民俗君报道(添加微信好友)。网络报名成功后,两天内不报道,视为报名无效。


扫码加好友!




No.5

 相 关 单 位 



主办:

云南大学“理解中国”阅读计划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网编辑委员会


承办:

云南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

中国民俗学网、民俗学论坛公众号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