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汉字中的“祖国”


明天是国庆节,快来和小喵一起品读汉字中的“祖国”吧~喵~

国庆节
汉字中的“祖国”

  文 / 孟琢


今天是祖国的生日,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来谈一谈汉字中的“祖国”吧。

先看祖字,这个字最初写作“且”。在《说文》中,“且,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根据王国维等学者的观点,“且”象砧板之形,有的还在砧板上添加两块肉,它是“俎”的古文,为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放牲体的礼器。《论语》记载,孔子在卫国,卫灵公问他如何行军布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里的“俎豆之事”就是指祭祀之事。古人把肉放在俎上祭祀祖先,故祖先也称为“且”,后来添加了义符“示”,才有了今天的写法。




在上面的字形中,祖(且)确实很像祭祀献肉之状,但是,把祭祀之物和祭祀对象混为一谈,似乎也让人有些疑问。在人类学的影响下,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祖有了全新的解释。我们先看祖的这个形体:




郭沫若在《释祖妣》一文中指出,甲骨文中的“且”(祖)、“匕”(妣)二字,其实就是表示动物雌雄的“牝”、“牡”。“且”像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古代人口稀少,生育艰难,哪个部落人丁兴旺,就能争强称霸。因此,人的生殖能力就成为社会崇拜的对象。于是,古人从生殖器上取象,造出“且”字。关于古代的生殖崇拜,有不少文献证据,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石祖”,其形体也与“且”字酷肖。这一观点,较难反驳。


新疆博物馆藏石祖

徐州石祖



当然,也有些学者坚决反对这一观点,比如詹鄞鑫在《神灵与祭祀》一书中指出,“祖”的本义应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即陶罐形的人像)的形式出现。现代考古材料证明,在半坡等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曾经大量采用“陶葬”的方法,人死之后,把人的骸骨装入陶罐中埋葬,这种习俗在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有遗存。正是由于陶罐可以用作埋葬先人的器具,用陶罐作为祖先的象征也就很自然了。


关于“祖”字的探讨,众说纷纭,但它的含义是毋庸置疑的——与我们血脉相系的祖先。在“祖国”这个词中,首先是民族传承的含义,国家是建立在民族历史的基础上的。




再看“国”字,它的古文字写作“或”。在青铜器何尊上,有“宅兹中国”四个字——宅是安居的意思,和宅男、宅女可没有关系——这是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记载,“中国”就写作“中或”。


何尊铭文


《说文》把这个字当作“域”的本字,“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用戈来保卫国家的土地。后来添加了义符囗,写作“國”。《说文》:“国,邦也。




在古文字中,邦和封是一个字,象在边境种树封疆,古代诸侯接受分封的土地,必须种树以为标记,邦与封都是这种制度在汉字中的投影。

虽然《说文》用“邦”解释“国”,但在古汉语中,“邦”和“国”还是有区别的。“国”最初指诸侯在封地内所建的、有宗庙社稷的都邑,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意思是先王的制度,大的城市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也不超过九分之一。“邦”则指以“国”为中心,包含整个疆域的国家,《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邦”都是国家的意思。

在先秦文献中,“邦”表示国家的例子很多,但今天大都用“国”来表示。为什么呢?这是托了汉高祖刘邦的“福”——为了避讳,改邦为国。比如我们熟悉的相国,在战国时期就作“相邦”,到汉代之后才作相国。


战国“匈奴相邦”玉玺


总之,“国”的字义是保卫土地,它最初指诸侯在封地上筑起的都城,后来范围扩大,凡是诸侯统辖内的土地都可以称作国,如齐国、楚国。到了现代,国则指统一的国家——国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权统治密不可分。

简单讲解了“祖国”两个字,祝大家国庆节快乐!七天假很难得,大家好好休息!好好玩耍!如果觉得外面人太多的话,不如躲在家里,宅兹中国~



图文来源:“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  2016-10-01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