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鸠车竹马儿童市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鸠车竹马儿童市
——中国古代儿童的两种玩具

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石超

 

 


一、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鸠车竹马”

(1)晋人杜夷《幽求子》记载:“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西晋张华《博物志》:“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从晋代开始,鸠车竹马便是儿童最为常见的玩具。


(2)明唐寅《岁朝》诗:“鸠车竹马儿童市,椒酒辛盘姊妹筵。”明代的陶瓷和绘画中,儿童骑竹马的形象,十分普遍。


(3)清孙枝蔚《忆昔篇寄示燕榖仪三子》诗:“忆昔为童子,神清嗜好寡,亦未戏鸠车,亦未乘竹马。”可见孩童时代,鸠车竹马是他们最喜爱和熟悉的玩具。


(4)清曹寅《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鸠车竹马曾经处,鲐背庞眉识此生。”(鲐背:生斑如鲐鱼之纹的背,古指长寿;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通过清代曹寅的这句诗可以知道,老者对孩童时光最怀念之物便是鸠车竹马。


从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常以“鸠车竹马”代表童年。


二、中国文物中的鸠车形象
 

斑鸠属鸠鸽科鸟类,大体身长约27—35厘米,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每年三月份,当听到丛林或田野发出“咕咕”的叫声,标志着斑鸠已经进入了交配期,因为这“咕咕”的叫声,百姓又把斑鸠唤作“布谷鸟”。三国时期吴国陆玑在他的诗经体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下卷载有:“今梁宋之间谓布谷为鴶鵴,鸠形鹄面;鸠杖击谷,一名桑鸠。”

传说鸠的食腔很大,从来没有被噎住过,世人称之为不噎之鸟;而人上了年纪以后,因各种疾病的出现,容易产生厌食吃不进去饭的情况。在诊疗技术不发达的先秦时期,古人认为是因噎废食被夺去了生命。汉代以孝治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明帝在位期间,主持过一次祭祀寿星的仪式,同期还专门安排了一场特殊的宴会,邀请普天之下年满七十岁的古稀老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宾。盛宴之后,每人获赠不少酒肉谷米,还有一个做工精美的鸠杖。鸠形的杖首安装在拐杖上给老人们使用,期盼他们胃口好,吃的香,健康长寿。
 

汉代青铜鸠杖首  湖北随州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武威汉墓出土木鸠杖

汉明帝为表示敬老爱老,赋予老年人一系列的特权,其证明就是宴会上颁发的鸠杖,当时装有鸠形杖首的拐杖称为“王杖”。
 


成都汉墓出土持鸠杖老人画像石

据《礼记·王制》记载,汉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枚,可以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行走王土,食宿均有照应;做小本营生,一律免税务;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等等。可见,古代的鸠杖就是老人受优待的“老人证”。后来,这些敬老的诏令确实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了。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了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条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


西汉王杖木简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高地发掘鸠杖13根,其中18号墓出土鸠杖2根,上缠木简10支。“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据刘奉光《汉简所记敬老制度研究》)(转自新浪微博)
 
与“尊老”相对应,汉代社会亦提倡爱幼,这也是汉代鸠车流行的重要原因。《左传》中曾提到:“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反映出鸠在养子时的舐犊之情,尽心养育照料。鸠在古代还有平安之意,汉代人把鸠鸟视为一种祥瑞之鸟,“鸠”与“久”谐音,所以鸠鸟蕴含“长久”“久安”等美好寓意。传达出大人们希望孩子安乐长久的愿望。汉晋时期的家长为孩子精心制作鸠车的同时也注入了关怀与爱,因此人们用鸠车表达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

宋王黼等《宣和博古图》卷二七:“ 汉鸠车、 六朝鸠车,二器状鳲鸠形,置两轮间,轮行则鸠从之……为儿童戏。”
 

《宣和博古图》“汉鸠车”部分书影
 
明代《三才图会》中也记载了几件鸠车。其文字为:“前一器高二寸二分,长三寸二分,阔一寸七分。轮径各二寸二分,重一十两,无铭。后一器高一寸八分,长三寸二分,阔一寸二分。轮径各一寸三分,重三两,无铭。右二器状鸤鸠形,置两轮间,轮行则鸠从之。前一器,汉物也,其禽背负一子,有钮置之前以贯绳,盖絷维之所也。后一器,六朝物也,其禽前后负二子尔。有钮以贯绳焉,尾际又有小轮以助之,盖制度略相似但增损不同耳。按鸤鸠之诗以况,毋道均一,故象其子以附之,因以为儿童戏。若 《杜氏幽求子》所谓 ‘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者是也。”从后来的发掘的汉晋青铜鸠车看,两轮、三轮并行,有的有稚鸠相伴,有些却没有。
 

《三才图会》中的鸠车形象
 
“鸠车”原本是先秦时期,一种专门在沙地上行驶的运载工具 ,《吕氏春秋•慎势》讲述的很清楚:“水用舟,陆用车,涂用楯,沙用鸠,山用欙。”其意思大概是专门有一种轮子宽厚的大车,可以有效防止车轮陷入沙中,方便行驶于松软的沙滩或沙漠地带。汉代人取鸠车之名,做成儿童们的玩具,一来是鸠为吉祥长寿的不噎之鸟,二来鸠车可以轻松行驶在沙地上如走坦途,那就寓示着手牵鸠车的儿童可以长命百岁,前途光明。
  

“孔子见项橐”画像石,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庞口村的祠堂左壁。上格为东王公与神兽,下格为孔子与项橐,推鸠车的小童为项橐,对面之人为孔子与孔子弟子。用其手牵鸠车来说明项橐的少儿身份。

 

汉代画像石“孔子师项橐”拓片  徐州汉画馆藏  项橐(tuo)牵鸠车形象

《三字经》里面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该画像石上的图案表现孔子拱手正在向拉着鸠车的七岁项橐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正是儒家推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汉代壁画墓中曾发现两处与鸠车相关的壁画,画面中都有七岁的项橐手中以线绳牵引着一件鸟形玩具,玩具的鸟身和轮子分明。与文献中记载的样式和出土的鸠车实物十分相似。
   
陕西靖边老坟梁 M42 壁画墓壁画局部  图片来源:《2008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从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鸠车多出于汉墓,少数出自晋墓,且多集中于汉晋京师洛阳一带。1959年洛阳涧西45号汉墓出土一陶鸠车,“体为鸟形实腹,两翼成车轮状,中有一轴,可拉动,质地属夹砂红陶。”41号汉墓则出土一件铜鸠车,“与M45所出陶鸠车形状雷同,在鸟的腹部两旁,向外凸有圆轮轴,其轮未见。”轮或为木质,已朽。洛阳附近汉晋墓出土的青铜鸠车保存完整,让我们对古籍中的“鸠车”有了直观的印象。
  

 汉代铜鸠车 1985年河南省新郑市北关生产公司出土  新郑博物馆藏


斑鸠胸下系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小铃铛,鸠鸟的背上站有一只雏鸠。孩童玩的时候拉动鸠车,铜铃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清脆的铃声应该非常好听,为玩耍时增添了不少乐趣。

东汉青铜鸠车  1953年河南省南阳市宗康东汉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鸠鸟呈卧姿,圆首,尖嘴下勾,尾长且宽,背负一小鸠。大鸠身左右两侧各有二轮可转动,胸前有一小圆鼻可穿绳拉行。
 

汉代铜鸠车  洛阳堰师市寺里碑村 洛阳博物馆  观察猿十一制图。


由车体和拉车兽两部分组成。鸠车主体是鸠鸟背着一只小鸠鸟。
 

巩义博物馆展厅中的汉代青铜鸠车
 


《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载:此墓后室中部出土一件“铜鸟车”


这件汉代铜鸠车,长9.8,宽5,高5.4厘米,车身整体形象为一长尾鸠鸟形象,它的可爱之处在于前胸攀附和背负各一只调皮可爱的小雏鸠,舐犊之情自然呈现,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前胸小鸠鸟呈接食状,背部小鸠鸟仰首。鸠鸟的足被两轮取代,轮十辐,宽牙,毂(gū)外有軎(wèi),上插辖,宽尾下装一无轴小轮,鸠鸟小喙,颈短粗而直。现藏于巩义市博物馆。


在林巳奈夫编著的《汉代的文物》中记载,日本藤井有邻馆收藏有较完整的一件汉代铜鸠车:两轮,有长尾,尾端扁平,强力牵拽,则尾部翘起,若缓行则尾端摩地,正可以模仿鸠鸟飞翔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


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出土一件“银鸠车一”铭石牌。经咨询洛阳考古研究院学者,发掘中未见此银鸠车实物出土。

 

西晋 青铜鸠车 1989年洛阳偃师蔡庄砖厂晋墓出土 高6.5厘米 洛阳博物馆藏


古代儿童玩具,呈长尾鸠鸟形,胸前有一可供牵引的环鼻,两翼外侧装车轮,尾部下方有一小圆轮。
 

宋代仿古之风兴盛,宋人或许从《宣和博古图》中得到启发,制作出玉鸠车形的玉器。


明清时期,鸠车渐渐失去实用的功能,成为一种陈设用具。清乾隆皇帝好古,或许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或者出土的汉代的鸠车中得到启发,不论是举行百岁宴还是制作大量的掐丝珐琅天鸡尊,应该都是这个十全老人儿孙满堂美满人生的物化呈现。这种天鸡尊的源头似乎可上溯至宋人所见三代青铜器,底部加上的轮子似乎又结合了中古时期的儿童玩具鸠车的元素。

我们的东邻日本长野县现在还盛行用草编的鸠车作为儿童的玩具,应该是中国传播过去,他们依然存在的一种孑遗。鸠车作为儿童的玩具,在中国也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只有继续使用,人们才会关注他背后的文化。

三、文物中的竹马形象

竹马的产生时间无法考证。《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记载,“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郭汲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一日到美稷县,村民无比欢迎,只见几百个儿童,骑着各式各样的竹马夹道欢迎他的到来。可见竹马这个小玩具早就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了。《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注引《吴书》曰:“陶谦父,故余姚长,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可见陶谦在十四岁的时候还对骑竹马乐此不疲。

唐诗中记载竹马游艺颇为传神:(1)路德延《孩儿诗》五十韵,其中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掉作鞭”。(2)李贺《唐歌儿·杜豳公之子》有“竹马梢梢摇绿尾”。(3)李白《长干行》更是描写竹马颇有影响的诗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使得“青梅竹马”成为两小无猜的代名词,流传广泛,影响深远。(4)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5)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6)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婴孩渐长作童儿,两颊桃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猧儿。” 

早期竹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只是用一根竹子来代替。这在敦煌佛爷湾魏晋壁画墓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有所体现。
  

敦煌佛爷庙魏晋时期36号墓砖画上的竹马童子,是迄今面世最早的“竹马图”
 

丰子恺绘画  儿童骑竹马

晚唐时期的敦煌第9窟壁画在供养人行列中绘制有童子竹马游戏画面。在一贵妇的右下侧画一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童子, 左手握牢斜伸胯下的一条弯曲的竹竿,右手执带竹叶的竹梢作为马鞭。壁画反映出唐代儿童骑乘玩耍的竹马也仅是简单的竹棍而已。

宋以后的绘画中,竹马形象非常丰富,主要为一个马头,一根杆子,再加上一个轮子,有的是两个轮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金代磁州窑童子骑竹马纹瓷枕枕面上的竹马最符合我们心目中的竹马形象。宋元时期,竹马在戏曲演出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曲牌中有《竹马儿》《番竹马》等曲,元杂剧中竹马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戏剧所不可缺少的道具。如《霍光鬼谏》《追韩信》等剧中,常常见到“踏竹马上”“骑竹马上”等舞台提示。有学者认为元代杂剧中的竹马,可能也是一根竹竿。这种竹马在舞台表演时毕竟不十分方便,随着戏曲艺术的日渐完善,竹马经历代艺人的提炼、改造,最终变成一根马鞭。马鞭这个程式化道具的定型期大约在明清时期。
  

北宋 苏汉臣《重午婴戏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百子图》扇面中的竹马形象
 
明代青花瓷上盛行的竹马童子图形式多样,表现了明代青花瓷绘画取材的童趣,但与宋金时期较独立的构图不同,明代的竹马形象多包含在百子图或十六字图等组合图案中,且与持莲叶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的组合。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婴戏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婴戏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青花十六子大罐 首都博物馆藏

盖面主题纹饰为闹学图,下衬以云龙戏珠、杂宝、卷草纹,外底署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表现在书塾中的童子形象众多,明式官帽的骑竹马童子,也是表现的主要人物之一。
 

明万历梅瓶上的竹马图 桂林明靖江藩王墓群出土 桂林市博物馆藏


广西桂林明代靖江王墓随葬出土超过300件的陶瓷梅瓶,其中约250余件是以明代青花瓷为主的明代瓷梅瓶,其中也包括几对童子竹马图案的明后期梅瓶,其中一对为明万历青花婴戏图梅瓶,表现了竹马童子图,瓶胫部绘制海水飞马,瓶肩、腹绘制童子骑竹马,童子仍做日常穿着,但前后有其他孩童开道和举旗帜、莲叶、捧荷花作为仪仗,竹马后部带有两个后轮。

 

明 尤求(传)婴戏图  大英博物馆藏
 

明代仇英《婴戏图》中的儿童骑竹马形象
 

 明天启婴戏图青花罐 新加坡青华苑藏

童子带乌纱帽,骑带后轮的竹马扬鞭向前。
  

明崇祯青花梅瓶  明靖江藩王墓群出土  桂林博物馆藏

梅瓶上描绘的竹马,前有举旗或捧莲花开道,后有孩童举莲叶作为伞盖,身后还有两名孩童捧莲蕾模仿官员出行行列中的仪卫骨朵,有孩童捧花瓶内插三戟迎接,寓意平升三级(戟),中心人物已经穿着乌纱帽、官服,胸前有象征品阶的补子。竹马带有两个后轮,明末的孩童竹马行列已经带有更浓重的吉祥寓意,更加偏离孩童游戏的稚气,儿童嬉戏竹马行列的成人化色彩更趋浓重。与宋金时期磁州窑、金代砖雕上的童子竹马比较,少了孩童游戏的顽皮与稚气。
  
 
明代方于鲁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其上绘制的童戏图中也有竹马,竹马后面增加了横轴,并安装后轮,儿童高扬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儿童手举荷叶以代帷盖。


百子图墨上的竹马形象

明定陵地宫中孝靖王太后棺内出土图案基本相同的刺绣百子图衣两件,展示了百子图装饰的集大成,显示了后宫女性服饰中也喜爱百子图。孝靖王太后随葬百子图衣表现的两名骑竹马童子身后都有另一名童子举着荷叶或伞盖作为仪仗,显示明代竹马图案已经有所演变,骑乘竹马的童子已带乌纱官帽,身后有童子举的模拟仪仗,童子竹马游艺带有扮演官员出行的意味,真正的童趣已逐渐淡化。
 

万历时期绘画上的竹马形象
 

清乾隆剔红百子图挂屏(局部)  观复博物馆藏

清代竹马游戏图  北京图书馆藏
 

清 焦秉贞 《群婴骑马图》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鸠车和竹马形象,延续千年,可见其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记忆,儿童时期的玩具会让我们回忆一辈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的文创工作者应该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开发出更多的儿童喜闻乐见的玩具,让这些古代的玩具活起来,这是我们文物研究者的心愿。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诸位师友提供相关资料,再此一并感谢。
 


参考资料:
1、种章峰、徐昭峰:《鸠·鸠杖·鸠车》,《华夏考古》2006年03期,第85-88页。
2、赵青云、刘亚:《一九五五年洛阳涧西区小型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02期,第75-94页,第167-168页。
3、种晨:《汉普鹤车研究》,《秦汉研究》,2019年,第326-339页。
4、盛珮宁:《中国古代鸠车图像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9年。
5、尹申平、王望生等:《陕西靖边东汉壁画墓》,《文物》2009年02期,第32-43页。
6、观察猿十一: 《古代孩子们的玩具—鸠车》,《 考古观察站》(微信公众号), 2021-04-23。

7、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古物溯源:今日话鸠车》,2019-09-24。

8、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鸠车童子趣  王杖古稀年》,2020-3-3。

9、王子今:《秦汉儿童的世界》,中华书局,2018年。
10、杜文:《明青花瓷上的童戏竹马图》,乐艺会(微信公众号),2019-01-16。
11、杜文:《竹马走童儿-宋金陶瓷上所见童子竹马图》,《收藏》2020年3期。
12、崔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硕士论文。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乐艺会” 2022-05-31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