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1年5月

[李牧]日常经济生活网络与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以加拿大纽芬兰华人为例

摘要 自1895年华人向纽芬兰移民伊始,他们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方式便与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通过族裔间的经济交往,华人形成了独特的日常生活模式和有效运作的社交网络体系。中华传统艺术便是经由这些日常生活网络,通过民间路径得以传播到非华人群体中,并在华人群体内部进行传承。对于中…

Read More »

[吕微]社区优先还是社会优先?——民俗学的逻辑出发点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

★ 摘  要 ★ “社区”是民俗学者贡献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概念”,在未经反思的条件下进入立法规定,“社区”概念就为社区主义的实践预留了法律空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一方面意在从理论上堵塞社区主义的实践可能性,另一方面更在于澄清民俗学实践的逻辑出发…

Read More »

[黄悦]中国神话的网络裂变与传播规律初探

摘要 在网络文学这种被传播技术催生的类型文学中,中国神话化身玄幻题材重新成为热潮。相比于“五四”以来主导“新文学”的启蒙立场和精英话语,类型文学中的神话创作热潮分化为不同流派,其中既有继承了浪漫主义神话观的“拟宏大叙事”,也有偏重于在现实语境中制造断裂奇观的“奇幻乌托邦”,还有注…

Read More »

资讯|“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 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2021年5月21日至24日,“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 自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民俗学发轫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民俗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得到…

Read More »

[贾国静]礼俗之外:清代河神朱大王形成的驱动因素探析

摘  要 清代河神朱大王由第二任河督朱之锡殁后化身而成。朱氏于顺治十四年莅任河督,治河十载,勤勉节俭,体恤民情,但受客观环境制约,殁后河患依然深重,他亦随即在沿河地方化身河神朱大王。乾隆四十五年,在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漫决堵筑工程令清帝及诸臣倍感艰辛,由此更加希冀神灵护佑之时,朱大…

Read More »

[张杨格]宗族图像叙事与乡村文化共同体构建——以江西婺源地区为例

摘要:宗族图像是中国古代祖先信仰的重要载体。宗族图像彰显了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风范,同时也承担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在江西婺源甚至整个古徽州地区,无论是以祖先画像为中心的家族祭祀仪式还是以编纂绘制家谱为核心的修谱仪式,都是强化宗族成员对家族伦理秩序和宗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活动。它…

Read More »

资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会议在京召开

在中国文联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闭幕不久,5月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民协按照《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安排和部署成立“中国民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既是民间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Read More »

[王铭铭]“家园”何以成为方法?

一 近年来,“✕✕作为方法”一语频繁出现。其中的“✕✕”大抵是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域,规模大到亚洲或中国,小到国内的地区,最近它甚至缩小到“自己”了。“亚洲作为方法”,由汪晖借自日本学者竹内好的叙述,用以还原一个超越国族疆界的、复合的认识主体地位(即“主体间性”)。“中国…

Read More »

[毛巧晖]神话资源现代转换的话语实践——以葛翠琳1949—1966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讨论

摘  要 自20世纪初期开始,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源的现代价值就引起了关注,其经由文学“发酵”,逐渐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在“幻想性”与“民间性”的交叠中,成为实现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源现代转化的关键路径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葛翠琳1949—1966年的儿童文学作…

Read More »

[巫新华 韩子勇]昆仑、天山与天命的文化一致性

摘要 “昆仑”“天山”的词义均与天有关,二名的含义一致,应该都是天山,而早期“昆仑”这一名称逐步向中国西部集中,逐渐成为西域大山的泛称。同时,“昆仑”“天山”有着明确的天命意涵,因而昆仑与天山的命名很可能都受早期中国天命观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昆仑;天山;天命;西域;文化一致性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