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12月

[吴晓东]民间文学搜集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摘  要 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涉及目的、田野关系与伦理、内容的选择、搜集团队的配合与时长、记录誊写的方式、译注的方法等诸多内容。文章针对民间文学数据库建设,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的看法。 关键词 民间文学;搜集;资料库建设;学术史 为了讨论的方便,学界大致将民间…

Read More »

典藏 | 2021年民俗年历

致可爱的你们: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虽然辛苦,但相信:2021年大家依旧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 民俗君今年依旧为大家准备了充满节日情怀的民俗年历。“2021年民俗年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汇集了我国目前现存的、较为公认的、范围较广的、影响较大的和特色较显著的民俗节日。202…

Read More »

[谷鹏]民俗文化新媒体传播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民俗是一种民间文化,来源于人民又回归于人民。各种民俗符号代代相传,最终凝聚成内容独特的“集体记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壁垒突破、传播空间拓展、传播路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文化产业繁荣等新局面。本文从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入手…

Read More »

新青年|王艳:跨媒介叙事——数字时代的《格萨尔》史诗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王艳,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文学人类学。本文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分析其结合多种媒介形成跨媒介叙事的互文,共同建构了多元共生的故事世界,认为新媒体正在通过…

Read More »

[徐晓慧 张蓓蓓]图像学视角下妈祖像北传山东的在地化研究

摘 要:源自福建的妈祖信仰,一度凭借官方推动和信众的口口相传,遍布中国甚至海外。妈祖像包括图像和塑像,是妈祖信仰观念的视觉化呈现。北传山东以后,妈祖信仰在遵循其母题基本要义进行标准化形像塑造的前提下,要成为一种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信仰符号,就必须满足不同时期政权统治的需要、顺应不同地…

Read More »

[萧放]开启中国民间文艺的新征程

作者简介 INTRODUCE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

Read More »

[郭永平]从沁河流域水草神信仰看传说、历史与民众心理的关联

摘  要 通过正式敕封抑或假借敕封这样的“正统化”方式,民间信仰与王朝的历史关联了起来。沁河流域流传着兽医常顺被宋徽宗敕封为广禅侯,元太宗为其建立水草庙的传说。在对水草神信仰考察的基础上,发现民间流传的宋代常顺被敕封、加以“正统化”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沁河流域作为边界地区的…

Read More »

[刘晓春]“礼俗”的“内/外”“文/野”关系(“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笔谈之六)

关于“礼俗”关系的研究,刘志琴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她视“礼俗”为一种文化现象,将“礼”“俗”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进行分析,“礼”代表的是国家的、制度的、精英的、文字的,而“俗”代表的是地方的、生活化的、民间的、口传身授的。她特别关注“俗”如何上升为“礼”、“礼”如何化为“俗”, 即“…

Read More »

微民俗 | 罐罐肉

罐罐肉 罐罐肉,民间菜肴,流行于四川。其制法:将猪蹄等洗净去毛,用“沙罐”盛装,渗水约大半罐,放入黄豆或白米豆,加糯米少许,夜晚将睡前,以柴渣、锯末等堆积,引火使其暗燃。放“沙罐”于中焖炖之。翌晨即熟,味香软滑,为老年人食用佳品。是已生过孩子的女儿回娘家孝敬父母的必备礼品。 制作…

Read More »

共读计划 | 共读良宵

不知不觉,2020接近尾声了~ 民俗君来陪小伙伴们跨年啦~ 回顾今年,共读计划开展了三期。 原本计划一月一期,然而…… (民俗君,准备面壁去了) 谢谢大家对共读计划的支持 谢谢小伙伴的厚爱 共读继续陪伴大家,相约晚上八点~ “共读良宵” 书单 此次共读书目…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