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7月

[杨明晨]迷信作为“知识”: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与学科话语的跨文化实践

摘要 中国近现代以来与科学建构密切相联的是关于破除“迷信”的表述及实践。自晚清以来“迷信”一词在中国经历了概念的译介、思想的论争之后,1920年代开始有知识分子对迷信问题进行学科化的探讨和专业研究。他们试图以一种“知识”的方式介入中国现代反迷信的文化政治,其中尤以江绍原的迷信研究…

Read More »

[郎樱]从书斋走向田野——我的新疆情结

郎樱,女,汉族,1941年4月29日生,籍贯北京。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西北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玛纳斯》史诗研究会副…

Read More »

[王尧]“女性调查者”:学术共同体中的性别他者?

摘   要:对于一般性的田野调查,性别不具有超越其他身分的控制力。脱离田野语境孤立地比较性别差异毫无意义。渲染女性不适合田野调查的歧视性论调往往将女性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夸大为本质缺陷,将个体经验上升为群体特征。这种偏见是挫伤女性学者的隐形暴力,也可能导致学术共同…

Read More »

共读计划|乘风破浪的女性

Reading… 长期以来,女性的年龄被看做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数字”,30岁这个年纪做什么都太晚了。可真的晚了吗? 在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30+女明星逆龄成团;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都市女性在三十岁这一节点,直面生活,活出自己。 关于女性的话题近日仍热度不…

Read More »

荐书|李豐楙:《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

基本信息 書名:《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 作者:李豐楙 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年:2018-5页数:584定价:NT680元装帧:精装丛书: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ISBN:9789863502784 內容簡介 本書從「節俗信仰」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

Read More »

新青年|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王均霞,女,民俗学博士,山东莒县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中的女性研究、民间信仰研究、家乡民俗学研究。本文试图以歌谣与妇女研究为中心来分析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妇女问题研究的整体取向及其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的关系,以廓清…

Read More »

[苗帅]《女吊》:“故事新编”一种——被发明的“复仇”与作为方法的“民间”

内容提要 《女吊》并非“朝花夕拾”风格之回归,而是特异形态的“故事新编”。女吊“复仇”精神实系鲁迅之“发明”,但其所谓“复仇”不具现实行动可能,仅存留于精神层面,这也是《女吊》叙事困境之所在。鲁迅将与复仇精神不相谐的女吊形象纳入复仇书写序列,很可能与他在陶元庆画作《大红袍》中得到…

Read More »

[毛巧晖]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与民间文学的新向度

摘   要 民间文化的发展和融入,使得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进一步丰富、多样。与此同时,民间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基础”与“变异性”的独特优势,已成为中国向人类文化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保守主义;传统文化;民间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认同、回归…

Read More »

[张青仁]民众主义与世界民俗学的浮沉

● 内容提要 在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下,对底层民众直接的、非正式动员的民众主义思潮出现在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世界各地。作为底层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受到民众主义者的青睐,由此促成了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兴起。内生于民众主义者的建构性与反建构性的矛盾,铸就了民…

Read More »

[刘宗迪]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

摘  要 民族志是关于世界上“非我族类”的记述,中国的民族志编纂传统源远流长,从《周官》的职方氏,到《史记》的《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以及历代正史中的四裔志、职方志,民族志编纂一直是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编纂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志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则是中国…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