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栋]二十三糖瓜粘:甘肃西和县春节祭灶



当地老山歌:“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灶爷要上天,先供灶饼后献糖,为说好话降吉祥。”唱的就是西和县春节民俗——祭灶。一般群众把春节祭灶的神祗称“灶爷”,文化人称“灶君”,阴阳生称“赦罪大天尊”或“保生真人”。古籍中有灶神是黄帝、炎帝、祝融、玉皇御厨苏吉利等不同的记载。各地传说中,虽故事情节不同,但都认为灶神姓张。笔者很小就听老人传说,该县的灶神是《封神演义》中的张奎、王兰英夫妇,因镇守渑池关壮烈殉职,后被姜子牙封为灶神。根据此故事情节,文人还编写了秦腔剧目《渑池关》,新中国成立前后西和县秦剧社在各地庙会中经常演出。

老照片之供灶爷

祭灶是《礼记》“五祀”之一。该县群众春节祭灶由各家单独进行,仪式分送神、接神两部分。当地把春节称“老年”“大年”,相较之下,把腊月二十三日称“小年”,也是全县遵循的祭灶送神日,不过有少数地方例外。有位张姓先生讲,只有他们家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送神。据传说很久前,张姓家族先祖很穷,当同村其他家族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时,还没有把所需祭品备齐,只得拖到腊月二十四日借债购得祭品完成送神仪式,保佑了家族平安。当时张姓先祖破例立规,腊月二十四日祭灶送神,延续至今。这与民间传说中宋人吕蒙正因为穷,腊月二十四日才祭灶,并作诗:“一炷长香一缕烟,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之事如出一辙。

灶王爷神像

当地砌大小灶台时不设神龛,在祭灶送神前才安置神主位。由于家境情况不同,其安置形式各异。新中国成立前,富有人家购买并张贴灶爷神像安置神主位。神像由木板套色印制而成,正中为执笏端坐的灶爷夫妇,左右立有金童玉女。顶上印玉宇天宫,下印当年历法十二节气表。底部中间是聚宝盆,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专供年货的腊月集市上,许多青少年拿上成沓的神像大声高喊:“灶爷揭上,灶爷揭上”沿街叫卖。富有人家将神像请来张贴在大灶台正面墙壁上后,左右还贴红纸对联。其联常写:“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横额常写:“一家之主”或“司命灶君府”。大多数普通人家张贴自制灶爷牌位安置神主位。牌位用黄表纸叠成,其高9寸,宽3寸半,中间贴1寸宽红纸神签。神签常写:“东厨太阳司命灶君之神位”或“九天司命奏善灶王府君之神位”。灶爷神主牌位贴在小灶台正面墙壁上后,再在顶端贴上用黄表纸叠成的倒三角遮帘。通过以上不同形式,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不论富户大灶台还是穷人小灶台都安置了灶爷神主位。

灶王爷神像

祭灶送神的供品因家境情况不同质量有优劣,数量有多少之分,但各家不可或缺的是灶饼和灶糖。灶饼圆形碗口大小,由各家用小麦面和清油烙制而成。大户人家烙千层灶饼12块,分4碟上供,要是有闰月,烙13块,意为“月月红”。小户人家烙普通灶饼4块,装一碟上供,意为“四季来财”。灶糖米黄色、长条状,可在集市上购买。西和县大桥乡、银杏乡一带,自古就有许多家用玉米制做灶糖的专业户,其制法分为发芽、磨浆、滤渣、熬制、拉条、冷却等环节。灶糖呈条状乳白色,平时不销售,专供腊月上市祭灶用,故称“灶糖”。

老照片之用灶糖粘住灶王爷的嘴

祭灶送神的当天下午,各家晚饭都吃得很早。饭后将灶台打扫干净,摆好香炉蜡台祭器,只等天黑开始祭祀。由男性家长担任主祭,先在灶台上摆放灶饼、灶糖等供品,点黄蜡一对,燃长香三炷;后下跪,举杯献茶、献酒,庭院中鸣放鞭炮。将揭下的灶爷旧画或旧神牌位同三沓9张黄表纸一起焚烧在盛清水的小盆中。小声祈祷“言好事、保平安”一类的话语,行三跪九拜礼毕起身。如张贴了新灶爷画,取灶糖一块,在燃烧的黄蜡上稍烤变粘糊状后涂抹在灶爷嘴上,意为“吃了甜头,多说好话”。其后将盛纸灰清水小盆端出院门,倒在迎喜神方向的墙角处,至此祭灶送神仪式结束。当黄蜡快燃尽时,取灶饼、灶糖供全家大人小孩享受,这可谓“上供人吃,心到神知”。当地民俗认为,腊月二十三日祭灶送神后就百无禁忌,一切过年前的准备工作相继开始,年味也就越来越浓。

老照片之分食灶糖

到初夕晚上进行祭灶接神,仪式较为简单,只是天黑守岁前给灶爷神主位燃蜡、炷香、献茶、献酒、焚表、跪拜,庭院中鸣放鞭炮而已。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灶爷不光是升天禀报善恶之神,他更是管水火、保吃喝的“一家之主”。世上谁不怕缺吃断顿,揭不开锅?谁又不怕家道败落,妻离子散而“倒灶”?所以对灶爷十分敬重。凡灶台上动土或重新砌灶都要选择吉日。在灶爷神主位前不妄言乱语,不乱敲锅盆勺碗,家中每次请阴阳生祭祀土神时,都要同时祭祀灶爷。夜间如梦见有老阿婆参与的事情,不管所梦是吉是凶,第二天都要到灶爷神位前炷香祈祷。当地民俗认为,如有嫁出门的女性去世,第三天午夜魂魄会回娘家参灶。当晚娘家要打扫灶台,燃蜡炷香,敞开厨房门以备相迎。当地老山歌:“照着娘家的凉风台,想转娘家不叫来。想转娘家没人叫,除非死了去参灶”唱的就是此民俗。

老照片之拜灶王爷

春节“三祭”中,祭天、祭祖是除夕接神正月十五日送神,天爷和祖先只能在各家敬奉15天。祭灶恰好相反,是腊月二十三日送神除夕接神。灶爷被接来后在各家敬奉到当年腊月23日才被送走,历时近一年之久,彰显了“一家之主”不可或缺的地位。

家家从除夕祭灶接神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日为止,每天要在灶爷神主位前“续香”,即一炷香快燃尽时马上要续燃一炷,不能间断。此事多由家中男性小辈承担。笔者上世纪40年代小的时候,祖母常大呼其小名说:“快去神面前续香!”当时不管你情愿或不情愿,都得每天多次去神主位前完成这项任务。全家吃午饭和晚饭前要“供馔”,即先盛一小碗,碗口担筷一双,恭恭敬敬的分别献到神主位前,晚饭供馔时家家还在庭院中鸣放鞭炮。每天晚上要燃蜡、炷香、献茶、献酒、焚表、跪拜,这可谓“白天香烟缭绕,晚上明烛高照”,当然神与人皆大欢喜。


作者简介

杨克栋(1938—),男,甘肃省西和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民俗学” 2020-1-17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