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锁
长命锁
佩戴长命锁是一种传统育儿习俗。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所以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实为金属(多为银质)饰物,呈古锁(长形)状,上镌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以丝带系挂于颈下胸前,俗信可避祸驱邪、祝愿长命。亦有家长通过散发红包,从亲友中得到回礼钱后购置银锁来系挂的,正面镌有“百家宝锁”,后面则为“长命富贵”字样,其寓意相同。
“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
可见佩戴银质的长命锁,对身体的调养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贫穷人家会用铜钱、布、丝线来制作,也有求个好兆头的意义在里面。
长命锁 · 纹样图案
长命锁上文字多出现在正面,一般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发其祥”“后生可畏”等字样。装饰的纹样图案大多錾在反面:多为麒麟、龙、虎、富贵牡丹、吉祥八宝、莲花蝙蝠、祥云瑞兽,以及一些相关的寓意吉祥的汉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等,十分的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生命历程的经验,经过干锤百炼、精雕细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凝固在“长命锁”上,并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长命锁”佩戴到了孩子身上。
长命锁 · 发展脉络
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五色丝虽为小物件,却象征着五方神力,能够驱除邪魔。古人认为五方具有神奇的力量 ,可以辟邪除灾。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们用五色丝编成绳索,系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驱邪辟灾、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在南北朝以前,端午节系长命缕习俗已经在荆楚等地沿袭。
到了唐代,这一习俗已经在全国各地盛行,唐代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记载:“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宋朝,宫廷有端午节赐百官长命缕习俗。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
到了明代,长命锁作为儿童专有佩饰在全国各地极为流行,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长命锁 · 传承与习俗
挂长命锁习俗至晚近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项链由线代替,锁由布条代替,或干脆用纸币代替,而且当天挂锁要当天摘下。如东北三省有小孩满月礼挂长命线的习俗,挂长命线显然是挂长命锁的变异形式。仪式是在小孩的外婆家举行的。
习
俗
在江南地区,外婆要给刚出生的外孙送银制的装饰锁。
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带,旧时新生婴儿人家,恐新生婴儿体弱多病,便采取替新生婴儿认干爹干妈的办法消灾避祸。所认干爹干妈为多子多福长寿之人,这样才能给新生婴儿带来好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民俗”系列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微博#每日民俗#,欢迎大家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