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系列隆重推出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系列图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以下简称“百村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百村项目自2017年正式启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教授担任指导人。在项目启动之初,魏礼群院长明确指出,开展实施百村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党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服务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建设,服务于学校交叉学科的创建。百村项目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工作,即调查点选择要兼顾典型性和普通性、调查内容要做到“四个结合”、调查设计要精心细致、调查工作要力求全面系统和可持续、调查团队要组织落实、调查成果要多样化和高质量、调查活动要做好统一保障工作。


四年来,按照魏礼群院长的要求,在项目顾问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百村项目以项目办公室和北师大中社院研究人员为主体,已形成覆盖全国3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基层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庞大学术网络,吸引了百余名专家学者和乡村建设者的积极参与,在28个省(市、自治区)的76个村落(社区)设立了调研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撰写研究报告26份,资政报告10余篇,其中多篇调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相关部门采纳,具有了一定社会影响力。


2020年12月,百村项目首批三本成果出版,分别是《百村社会治理研究(2019)》《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山西闻喜裴柏村的个案研究》和《水利、移民与社会:河套地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具体成果内容如下:

一、《百村社会治理研究(2019)》 (萧放主编;贺少雅副主编) 


出版信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的一种,从理论探讨和个案调查两方面入手,汇集了社会治理与百村调查的相关研究文章。在理论探讨方面,围绕枫桥经验的新时代发展、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与扶贫等探讨和总结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性建议。在个案调查方面,以北京高碑店、河北定县翟城村、宁夏闽宁镇、浙江松阳平卿村等为例,就地域经济、社会组织、传统文化等展开深入讨论。

BOOK

二、《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山西闻喜裴柏村的个案研究》(邵凤丽 著) 


出版信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宰相村”为个案,探究一个村落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的动力所在。“宰相村”是裴氏家族的祖居地。作为地方望族,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兴起,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裴氏家族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形成了“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下,传统家训作为训诫、教化民众的有效方式,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载体。优秀家风家训的良性传承,可以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以及村落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BOOK

三、《水利、移民与社会:河套地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杜静元 著)


出版信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内容简介:


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的农业社会,本书却关注在农牧交错地带由于民间大型水利开发而形成的新的农业社会。河套地区的特殊性早已被顾颉刚、侯仁之等学者发现,本书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从19世纪下半叶延续至今的水利开发过程和移民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来展开研究。本书试图回答不同社会组织、信仰和地域文化如何被整合于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中,即从牧业到农业的变迁过程、移民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的社会变迁过程和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的变迁过程。这三个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在一个横切面上的描述,而是从背景、动力、发生机制、运行机制等角度进行纵向的中观层面的区域性、过程性研究,即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构筑起人们是如何形成对当地社会的历史想象。对水利、移民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贯穿全书,其意义不仅有抢救资料的价值,更有如何实现从个案研究走向中层研究的方法论上的思考。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开展四年来,项目团队队伍不断壮大,成果产出不断丰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成果出版,为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建构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贡献经验智慧。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民俗学”2021-03-22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