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王明珂:《毒药猫理论​:恐惧与暴力的社会根源》


书名:毒药猫理论:恐惧与暴力的社会根源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时间:2021-03

页数:422

装帧:平装

定价:NT$420元

ISBN:9789869955386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山间村落中,过去流传一种「毒药猫」传说。毒药猫指的是能变成动物害人及施妖法的女人。那些故事,有些像是神话传说,有些如本地陈年旧事,有些是人们自身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每个村中都有一两位妇女被人们闲言为毒药猫。由于一些当代现实关怀,作者借着对毒药猫的研究,提醒我们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的暴力形式。


这个时代现实是,2014伊斯兰国崛起于世界政治舞台,不但在欧美及穆斯林世界中造成许多涉及国家、宗教、性别的战争暴力,因此导致的人口流离,也为欧洲各国带来大量移民、难民,造成新的族群冲突与社会暴力危机。另外则是,近年来发生的恐攻与其它暴力事件,经常与网络讯息或网络社群有关;网络与人类集体暴力之间的关系,也是当代值得被关注的现实。


作者指出,在各种讲求内部纯净的社群认同下,人们面临重大社会矛盾或外来灾难时,经常猜疑内敌勾结外敌,最后以集体施暴于一替罪羊来化解矛盾与对外界的恐惧,并团结社群。以羌族村寨的毒药猫传说、欧美近代初期的猎女巫风潮、二战时犹太人遭受的大屠杀、台湾228事件、当代种族与宗教性认同下的恐怖攻击、网络社群暴力等等为例,本书说明人类此种根深柢固的原初社群认同,与由此而生的对内部与外界敌人的恐惧、猜疑与暴力。希望这样的认知能够照亮我们所处社会及个人心理阴幽的一面,因而能避免陷身其中。


作者简介

王明珂,哈佛大学博士,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师大讲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民族、游牧社会、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曾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结合史学与人类学的羌、藏族田野,建立由边缘理解中国之方法基础。由理解边缘族群而将其奇特化为熟悉,因而将吾人熟悉的知识视为奇特,并以同一逻辑重新理解它们。主要著作为《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等书。

目录

谢词


自序


前 言 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


第一章 人类社群与其边界


第二章 村寨生活与毒药猫传说


第三章 近代初期欧美猎女巫风潮


第四章 替罪羔羊


第五章 毒药猫理论


第六章 当代国族主义下的毒药猫


第七章 当代宗教极端主义下的毒药猫


第八章 「网络村寨」中的毒药猫


结 语 走出伊甸园之后


参考书目


索引



自序

我在川西岷江上游羌族村寨从事田野考察的那些年,1994至2003之间,常听得老年人说“毒药猫”的故事。本地人以汉话(川西方言)所说的“毒药猫”,指的是村中能变成动物害人或施毒的妖人,绝大多数都是女人。那些故事,有些听来像神话、传说,有些像是陈述本地过去曾发生的往事,有些是述说者自身的经验记忆。虚构、真实与想像夹杂。对它们,我的研究兴趣不在于其中的历史事实,不在于神话结构及其对应的社会结构与功能,而在于产生神话传说、人们的经验记忆与社会行动(闲言闲语某人为毒药猫)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现实,包括一社会中女性的边缘地位,人们的群体认同及内部区分、冲突,对外界人群事物的恐惧,等等。有关“毒药猫”的神话传说与日常闲言闲语,只是这社会现实的表征、表相,我借此探索一种社会本相。


事实上,我在岷江上游从事的是一种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由“毒药猫”故事及其它社会表征,我探索20世纪上半叶的本地社会情境及其变迁。因此,当听得老年人说“过去毒药猫多,现在少多了”,或说“过去毒药猫闹得凶,而现在不那么凶”,我知道此显示1950年代以来本地相关社会情境已有很大的改变。妇女地位提高;在共同的羌族认同下,各邻近村寨人群间的敌对与暴力基本消失;向外获得各种生活资源的机会多了,因而各村寨及各沟人群间,因剧烈资源竞争而产生的孤立人群认同已不复存在。


虽然如此,在拙著《羌在汉藏之间》中,我对一则关于“毒药猫王子洗去身上的毒但没有洗净,所以至今毒药猫没有断根”的传说作出一近乎感叹的论述:


毒药猫不仅在羌族中不容易断根,在所谓的“文明世界”中也从来没有断根过。从更一般性的意义来说,毒药猫故事不止广布于岷江上游的村寨人群间,它也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人群间,无论是在初民,或是现代都市人之间。这便是为何在许多社会中,女人、弱势群体与社会边缘人常被视为有毒的、污染的、潜在的叛徒或破坏者。在社会动荡骚乱之时,他们常成为代罪羔羊。这也说明了,人类似乎一直生活在群体各自建构的“村寨”之中。孤立(区分与边界)让我们畏惧外在世界,我们也共同建构或想像内部边缘的毒药猫(内忧)或外在的毒药猫(外患)来孤立自己。


说这是一种感叹而非严谨论述,乃因我感觉类似的“替罪羊”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但我又未曾对此重要人文现象作较深入的跨文化研究。因此长期以来“毒药猫现象”一直在我的学术与现实思虑中。我曾在许多场合提及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及我期望能为此完成一本书。目前这本书,也就是这拖延已久的期望之实现。


对此研究我迟迟未能着手,而开笔后又久久难以完成的原因在于,它涉及的社会现象多且繁杂、社会层面广,且不断有新的重大事例发生。历史上我们较熟知的,如欧洲长久存在的迫害犹太人之风潮与事件,16-17世纪欧洲及美国新英格兰的猎杀女巫风潮,台湾的228事件,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少年校园集体霸凌行为,失业或受挫者对家中老幼施暴,老居民对外来移民的猜疑与厌憎,等等,都是不同形式与程度的“替罪羊”或“毒药猫”现象。也因此,相关文献十分丰富,其涉及的学科也相当多。仅以欧洲近代初期的猎女巫风潮来说,多种学科及跨学科相关研究卷帙浩繁,成果十分丰硕。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阅读相关研究著作中。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一书出版后,约在2015年,我决定搁下其它研究写作,开始着手写这本书;此并非我在文献阅读与研究思考上已臻于成熟,而是感于自身所处的时代现实。


这个时代现实是,2014伊斯兰国崛起于世界政治舞台,不但在欧美及穆斯林世界中造成许多涉及国家、宗教、性别的战争暴力,因此导致的战争与人口流离,也为欧洲各国带来大量移民,造成新的社会情境。在欧盟架构下原已松散的欧洲各国家边界,由于防堵移民而再度被强化,英国甚至为此进行脱离欧盟。欧洲各国之外来移民往往成为社会边缘人,他们是社会暴力的受害者,但在受排斥与猜疑的情境下,移民社群也易成为恐惧、仇恨与暴力滋生的温床。在美国,反移民之风是川普总统胜选的原因之一,因而川普就任后便执意进行其美墨边境筑墙,以及限制特定穆斯林国家公民入境美国。在此局势下,欧美各国恐怖攻击事件频传。新闻报导的主题经常是,恐怖分子、恐怖攻击、反恐战争、圣战与自杀炸弹客等等。


不仅在欧美、中东,我们近身的亚洲与台湾也动荡不安。中日间,海峡两岸间,朝鲜与其周遭政权之间,涉及南海主权争议的各国间与中美之间,都有日益剧烈的矛盾与冲突。各国内部亦多有涉及阶级、世代、民族、政党、宗教或教派区分,以及政治上的分合统独,等等之各种人群矛盾与冲突,部份反映在常被冠以“革命”之名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与警民冲突上。即使一家庭,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社会单元,当经济、就业与社会治安情况恶化时,也经常发生亲人相伐的人伦悲剧。这是一个弥漫着恐惧、猜疑与暴力的时代。对本书所涉主题而言,最大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事件应是,在我已完成初稿的这一年,2020,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欧洲、美洲及全球其它地区相继暴发并难以遏止。此恐惧引起的猜疑与暴力,在全球以各种方式反映在多种社会层面;如华裔或亚裔在许多国家被霸凌,如国际间的贸易、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加剧,如美国的黑人人权运动及“安提法”(Antifa)左派运动再起,造成的骚乱与暴力。因整体疫情及相关政治、社会局势仍在发展之中,在这本书里我无法以专章来讨论它;然而我将在结语中,将此作为人类社会之替罪羊与毒药猫暴力现象的最新例证。


人类社群生活中的集体恐惧、猜疑与暴力,不只存在于我们这时代;人们在内外交煎之恐惧下找寻替罪羊并施以暴力,是一个老议题。近年来国际间恐怖主义与暴力充斥之现实,让我觉得应重拾此议题,且对它应有新的思考方向。譬如,对一些孤狼式的恐怖攻击事件(lone wolf terror attacks),新闻媒体报导中常见犯案者的邻人、同事对其所为的惊讶与难以置信,报导中又常将其暴力行为归因于受恐怖主义网路社群影响,或称这些恐怖分子多有心理疾病之病史。此说明,在网路社群及笔电、手机等网路通讯工具普及的当代,我们思考传统人类社群生活中的替罪羊现象时,自然得考虑当代生活中的现实社群与网路社群对个人之交错影响,以及思考如此之社群生活与个人心理之间的关系。


本书将仍如我的其它著作,以许多实际的例子、平易的语词,来说明人类社会的此一复杂现象;让我们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也因此了解我们思虑中阴幽的一面。我们对远方及广大外界人群威胁之恐惧,如何造成我们对身边一些个人或群体的猜疑、厌憎,甚至产生集体暴力。相反的,我们对身边一些个人或群体的猜疑、厌憎及因此产生的冲突,如何强化我们对远方及广大外界人群的恐惧、猜疑,并因此激化对立、对抗。也因此,在本书中我将避开一些深奥难解的理论探讨,除非它们的确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此社会现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主题涉及多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因此从任何单一学科来看,本书所论都可能有不足之处。我写作本书的准备永远不够充份;如前所言,虽长期关心此议题也阅读了大量文献,但让我着手写这本书的动机,实为深感于自身所处时代的暴力现实。无论如何我将以此抛砖引玉,并虚心接受批评;希望读者对本书内容的认识与批评,能让更多学者投入相关研究之中,以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我们在社群生活中时时发生的集体恐惧、猜疑与暴力,因而能思考如何让自己避免陷身其中。

BOOK


文章来源:台湾人文与学术 2021-02-24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