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就地过年”担心“年味”会变淡?大可不必,方式在变但情怀不变


过年方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背后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春节即将来临,鉴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内也仍有本土病例,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许多城市都提出“就地过年”的倡议。有人担心,“年味”就此会变淡。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过年方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背后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都市春节民俗的变化

诞生于农业社会的春节民俗,在进入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之后,已经经历了诸多变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建设的速度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商品房快速取代了农村的平房。物理空间的改变影响着传统春节民俗的实践,消解简化了诸多仪式程序,装饰性成为追求的对象。当都市中标准化的商品房客厅代替了老宅的堂屋,“天地君亲师”或祖宗牌位已无合适的摆放空间,家祭在空间转移的同时也经历着仪式简化、次数减少的变迁。干净整洁甚至开放式的西式厨房无处张贴灶王爷的画像,辞灶的习俗也日益消失。春联只剩下大门前的一副,而红灯笼、中国结等春节民俗符号产品,则成为都市家庭普遍性的装饰元素。


此外,消费主义盛行,也使春节的假日化色彩突出。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加上餐饮、家政等服务行业的便利性,使得过去人们亲身参与的一些民俗活动都通过购买服务而由他人代劳。如“二十五,扫尘土”这项春节前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许多家庭选择请家政保洁人员上门服务。此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春节是享受一年收获的休闲时刻,各家各户会在年前储备下大量的食物,供待客和自家享用。而在都市,得益于商品销售和餐饮业的发达,许多家庭已经不再花费大量时间去置办年货,自己家里也不再储备大量食品。近几年,在饭店吃年夜饭成为不少家庭的首选。


另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也发生了变迁。人们通过微信、短视频拜年,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发送红包,网络电商、直播平台的年货大集结合通达的物流让买年货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春晚、“云庙会”让人们的春节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网络预约、人流数据分析可以让人们错峰出游、减少聚集,“防疫健康码”助力“一码通行”。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更重要的是让疫情防控下的春节变得更加从容。


以核心家庭为主导的过年方式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春节民俗的变化,是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则增加了新的变量。“就地过年”既是当下疫情防控的变通之策,但也给未来都市春节民俗的发展方向带来了新的思路。


当下,随着家族纽带弱化,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导。家庭是春节民俗的主体,怎样过年是家庭内部的自我选择。影响民众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民众会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变通。对于已经在都市中成家立业者来说,核心家庭就地过年也是一个重要选项。许多人可以暂别回娘家还是婆家的争执,虽然少了大家族团聚的热闹,但小家庭的团圆同样让人温暖。


事实上,以核心家庭为主导的过年方式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反向春运”热潮就是都市春节民俗转型的一个标志。许多在都市工作生活的人将父母等亲人接到都市过年,过年家庭团聚的主题不变,变化的只是团聚的地点。围绕核心家庭,父母可以去看子女,公婆岳父母可以同处一堂,“不能回娘家过年”等禁忌习俗也全都被打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为了避免人群大规模集中流动,今年的“反向春运”或许也很难见到。但是,借助视频技术等手段的“云过年”,已成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方式。


当然,对于许多在都市中学习、工作而尚未扎根的打拼者来说,放弃与家人团聚而选择就地过年,是大局意识和责任感的体现,令人感动和钦佩之余,也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怀。许多地方的政府、学校、企业、单位、社区都陆续通过各种方式为就地过年者提供了春节的关怀。当前一些城市的高校就为留校过年的学生准备了零食大礼包、年夜饭和红包,一些公司也为“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了年节补贴,有的企业则发放了游戏礼包、流量充值卡等礼品,还有企业给予就地过年者年后七天带薪假期的奖励。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不仅是对他们的一种感谢和慰问,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


激活传统春节的核心价值,融进新的时代内涵

疫情防控下,怎样让春节更有年味是许多人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好办法还是不少的。


当减少人员的聚集和流动成为必要的防疫措施,不妨从公共空间的大规模聚会转换为私人空间的小规模团聚。同时,从消费主义的泥淖中抽身,变旁观为亲身参与,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来体验和感受春节,减少对购买服务的依赖。比如,可以居家练一下厨艺,做出一道道家乡的美食,安慰最想家的胃。同时,也可以深刻感受所在城市的年味美食,让味蕾带动身体,从了解到熟悉到喜欢,对所在城市产生更多认同。近日,上海松江区文化馆就推出了《手把手教你烧松江年夜饭》系列视频,可以让留沪过年的外地人感受松江的年味。此外,亲自撰写一副春联,亲手制作剪纸窗花、中国结等饰品装饰自己的家,带领小朋友体验传统的民俗娱乐活动,都是感受春节的重要实践。


春节是面向未来的,春节的祝福表达的是对未来生活的信念,是面向未来的情感和愿望的表达。都市中的春节民俗一直处于重构之中,传统春节的民俗文化与现代都市的科技理性文明还在磨合。法律法规、政策理念、生存危机下的举措,都在影响着都市春节民俗的发展。春节民俗需要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了解传统春节民俗的深厚内涵,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守住传统的根基才能走得更远。


在物质生活丰裕的都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早已改变,但过年那份浓浓的情怀始终未变。要让春节更有年味,需要激活传统春节的核心价值,融进新的时代内涵,让每个群体都参与其中,从而对这个节日产生深刻的感知和认同。


图文来源:上观新闻 2021-02-05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