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方式,渔鼓和简板是唱道情的伴奏乐器。宋代唱道情逐渐在社会上兴起,道士通过敲渔鼓说道情以警醒世人。论文通过渔鼓简板产生于宋代,民间渔鼓简板传说的仙道意蕴,文学作品中所见道士的渔鼓简板,唱道情的演唱方式及道家色彩的考察,揭示渔鼓道情的道家特色与弘道功能。指出元明清时期道教注重在民间社会弘道,渔鼓道情渐成为流播中国各地的民间演唱艺术。
关键词
道情; 渔鼓; 简板; 道士
道情演唱是道教弘道宣教的方式,渔鼓和简板是唱道情的伴奏乐器。宋代是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的重要时期,宋代道教在将民间神灵吸纳为道教神祇的同时,在从唐代开始盛行的俗讲时代风潮影响下,将渔鼓简板作为演唱道情的伴奏乐器,肇开了在民间社会演唱道情的大众化宣教方式。因此,我们以渔鼓简板为中心来讨论道教唱道情的意蕴,有助于从此侧面加深对道教影响中国社会的认识。
01
渔鼓简板产生于道教向民间传道的活动,文献中所见渔鼓简板产生的时代,大致可以追溯至南宋初年。明陶宗仪《说郛》卷四十七下引宋江万里《宣政杂录》说:
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 “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宣政杂录》所载靖康(1126-1127) 初民间用竹制作的鼓,是用皮冒住竹筒的一端,即所谓“漫上不漫下”,它使用的乐器是一根小碗般粗细、长约1米、一端蒙上猪肠衣薄膜的通节竹筒,附上一副拴有两个铜制碰铃的长竹简板,演唱时左手执板击节,竹筒蒙皮端向下,筒身斜依左臂,右手五指根据演唱需要拍击蒙皮,发出嘭嘭的乐声为伴奏。此即《绀珠》所载: “渔鼓,竹筒长三尺,油膜鞔一头,以手拍之。”元李衎《竹谱》卷四描述渔鼓说: “有长三尺六寸者,道家渔鼓,惟此有声。”
关于唱道情时与渔鼓相配合的乐器简板,明王圻《三才图会》卷三《器用》记载说: “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系之以和者也。”
《三才图会》还绘制渔鼓简板的图像,以收图文并茂之功效。渔鼓又称为蓬蓬鼓、太平鼓,元代国家礼仪队伍中的寿星队,就有持渔鼓简子的仪仗队,说明渔鼓简板乐器并不限于民间,也是可以登国家礼仪的大雅之堂。道情说唱的乐器渔鼓,在元杂剧词曲中称为愚鼓,此名称取鼓声可以警醒愚顽之意。关于愚鼓警醒世愚的意蕴,在《韩湘子全传》第24回《归故里韩湘显化》,借韩湘子之口解释说:
“因世上人顽皮不转头,只得把那顽皮绷在竹筒上,叫做愚鼓。有一等聪明的人闻着鼓声,便惕然醒悟; 有一等痴蠢的人,任你千敲万敲,敲破了这顽皮,他也只不回头转意。因此上时时敲两下,唱道情,提撕那愚迷昏馈的人,跳出尘嚣世界。”
元邓学可《乐道》亦说: “我则待闲遥遥唱些道情,醉醺醺打个稽首,抄化些剩汤残酒。咱这愚鼓简子便是行头。”
作为道情伴奏乐器的渔鼓,在宋元时期又称作“息气”“惜气”。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载各种表演者,“又有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等人,谓之‘赶趁’”。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1184 年) ,“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元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三折中,主人公吕洞宾唱【滚绣球】,其中说道: “赤紧的筒子唤做惜气,但行处愚鼓相随。愚是不省的,鼓是没眼的。”当时将简板称作“息气”或者“惜气”,是因为在唱道情中击渔鼓筒,演唱者可以止息歇歌和节省气力。宋洪迈《夷坚志》癸卷第一《薛湘潭》载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 湘潭令薛大圭为破一凶杀案,化装到民间私访,“遇四五道人聚野店,各有息气竹拍。从而求之。且脱巾换其所戴缁布,解衫以易布道袍服,与钱两千”。说明南宋道士持渔鼓简板,活动于民间的现象较为普遍。
明《永乐大典目录》卷五十四《二质》,有杂剧《愚鼓惜气劝世道情》。系元末佚名作者撰写的剧目。宋韩淲《涧泉集》卷九《偶成》诗第二首曰:
惜气思仙伎,因心理佛书。心安何所觉,气积本乘虚。造化融成后,神明主宰初。纵疑摩诘赘, 未信洞宾疎。
受佛道二教熏陶的文士韩淲以惜气象征道教,足见宋代道教的渔鼓在社会上的盛行。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陆石室》载陆凝之隐于大涤洞天之石室:
居踰岁,又有一道人访陆。形貎不类畴昔,以 绅缠双髽垂背,绅上绘八卦,手持惜气。揖陆曰: “贫道今夜宿山中,分秀才半榻,可否? ”陆难之。道人又曰: “可借一凳,宿于石门之外竹林中否? ” 陆欣然予凳。既得凳,即视云汉仰卧,唱歌韵,以 惜气间作步虚声,音节宛转,响应山谷,林鹤为之旋舞。
这是南宋前四朝高宗、孝宗、光宗、宁宗(1127-1224) 间,隐居余杭大涤洞天的道士唱道情的实况记载。
渔鼓又有云筒之称。《乐府群珠》收录《北中吕上小楼·道情》曰:
我爱的是高山流水,我爱的是青松林里。俺只待独木为桥,洞门深处,果是奇异。闲来时唱一回,打一回,云筒气息,这的是俺出家人久长活计。
元舒頔《沈谷华休官入道盖庵疏》说:
处士沈谷华,久厌尘劳,将依清净,天官告老,道妙求真,茆屋中三教俱全,蒲团内一心无染。……独自云筒息气,一声高,一声低,声声透彻虚中。拄杖麻鞋,几步险,几步稳,步步踏着实地。
好道之人栖居山林,唱道情抒发崇道之情怀,道门称渔鼓为云筒,确有栖居山林、云游四方之意蕴。
02
由于渔鼓是唱道情的主要伴奏乐器,民间称唱道情为唱渔鼓或打渔鼓。制作渔鼓的竹筒长约80 厘米,口径约 10厘米,竹筒的中心全是空的,有竹节处要将竹节掏掉。渔鼓在选材上有讲究,尽可能选用节眼少的竹子,一般多选用楠竹,将里外刨得很光滑,等竹筒干了以后,在表面涂上桐油。在一端蒙上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 。皮或膜必须偏薄打出的声音才响亮。竹筒外面还要裹一层丝线、白布,然后涂上胶粘结牢固,这样制成 的渔鼓筒可以经久不裂,结实耐用。
渔鼓演唱者为了携带方便,一般在渔鼓筒两头系上带子,站唱时将渔鼓横挂左腰,左手将渔鼓按稳在胸前,坐唱时将渔鼓横放在左腿上,用左手将渔鼓扶稳敲打。演唱者左手同时握简板,右手三指( 食指、中指、无名指) 并拢齐击鼓面,发出“通通”的声音,这是道情传统的表演方式。渔鼓伴奏 讲究轻重疾缓,伴奏音声有抑场顿挫之妙。以轻 重缓急不同的拍打,来控制音量与音色变化。渔 鼓演唱者左手抱渔鼓筒并持简板,右手轻击渔鼓 并兼作表演动作,如此鼓板配合,击节说唱。在唱 道情的前奏、间奏及说白停顿处,均可配以拍打渔鼓,以烘托唱腔及演奏过门。指法一般有击、滚、抹、弹四种:击是用四指同时拍击,滚是用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是用四指击鼓止音,弹是用四指屈 指连续交替击弹。
唱道情在中国社会的长期流播,各地逐渐形成有关渔鼓起源的传说。湖北公安道情艺人流传的渔鼓仙话,说道情是吕洞宾所传,渔鼓筒为仙家所造。公安道情唱道: “渔鼓本是一根竹,长在终南山后头,长有一丈六尺九,巅子伸在云里头。”传说这根终南山之竹,挡住了吕洞宾云游的去路,被吕祖斩断丢在路上。后张郎、鲁班路过发现,便锯下竹巅给放鸭人驾舟,锯下竹蔸给庙祝卜卦,锯 下竹子中间一尺九寸做成渔鼓筒。仙真吕洞宾和韩湘子,“怀抱渔鼓南天门上走,好与王母去拜寿,要与群仙把乐奏。”另一传说与《西游记》故事相关,渔鼓为东海鱼精骨头制成。传说唐僧取经前500年,东海有一鱼精为害,闹得龙宫不得安宁。东海龙王一气之下,用天河镇底的神珍铁将其压在海底。当孙悟空下东海取走神珍铁做金 箍棒时,鱼精早已被压死海底,龙王命令将鱼精丢在海边。后来,有人用鱼精的骨头雕成渔鼓,敲击时发出“砰砰”声响。道情渔鼓筒形似鱼的脊梁, 据传便是由此而来。
在湖南衡阳渔鼓艺人的传说中,渔鼓是神仙张果老传授。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头戴方巾,身着道袍,常在长安街头巷尾讲道说法。一日,张果老 行至昆仑山中,见满山翠竹茂盛,便砍下一根除头 去尾,将竹尖送与养鸭的人,将竹蔸送与卜卦的 人,留下中间二尺四寸长的竹筒,一头蒙上薄薄的 猪油膜,用二指击拍出声音清脆悦耳的嘭嘭声,将 此竹筒称为渔鼓。此后若干年,渔鼓艺人定下一 条行规: 每逢农历六月十八日晚,要隆重聚会焚香,祭祀渔鼓祖师“果老八仙公”。第二日再聚会,艺人各唱渔鼓一段,以敬献渔鼓祖师,并互相观摩学习。
在川东竹琴艺人的记忆中,有张果老创造竹琴的地方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天夜间在竹林纳凉,忽听“咚咚咚”的声音,即取来一节竹筒,蒙上筒口,随意敲打,感觉很悦耳。此后,张果老总是身背竹琴游走天下。
陕西柞水渔鼓艺人中流传的民间传说,认为柞水渔鼓始于老子在终南山楼观台传经,后来逐渐传播至柞水。柞水渔鼓《渔鼓源》唱到:
渔鼓本是一根竹,长在终南山里头, 张老驮斧来砍倒,李老拿锔锔两头。蔸子做了阴阳板,竹枝做棒把钹敲, 中间留了二尺六,做成渔鼓游九州。
唱词中的张老指周宣王贤相张仲的父亲张道,传说是柞水孝义川人,而李老指道家尊崇的老子李聃。
渔鼓道情在湖南民间广泛流传,各地有关渔鼓的起源传说不一,但大都是道教神仙流传说的不同版本。衡阳渔鼓传说是唐代张果老所创始,武冈渔鼓传说来自吕洞宾,安江渔鼓传说是韩湘子留传后代。湖南安江渔鼓开场词《汉钟离做渔 鼓》云:
渔鼓生来两节竹,生在昆仑山顶头。此竹生在高山上,无风无雨绿油油。汉钟离打马云端过,看见此竹生得秀,用斧将竹来砍断,留下中间丢两头。竹兜落在文王手,造成八卦制千秋。竹尖落在子牙手,渭水河边把鱼钩。只留中间一尺九,汉钟离拿来做渔鼓。后来传与湘子手,韩湘子拿来把行修,待到湘子登仙去,渔鼓简板一齐丢。一齐丢在哪里去? 丢在四川小罗州。大户人家他不要,小户人家他不收,有朝一日洪水涨,渔鼓简板满街流。东一流,西一流,流到怀安大码头,别人拿走无用处,愚下拿来天下游。
道教唱道情的渔鼓简板的形制,其中蕴涵着道家的符号象征意义。渔鼓由直径三寸的竹筒做成,长约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筒身有四节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筒身雕刻松竹梅图案,象征岁寒三友。简板用两根削刮好的竹片做成,薄而 有弹性,宽约八分,长三尺六寸半,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江苏泰州道情艺人的传说中,称两根简板是皇帝封给道情艺人的两把尚方宝剑,一根可巡十三省,两根可巡全国二十六省。两根简板的长度分别为三尺六寸和三尺六寸半( 旧制) ,含方圆三百六十度处处能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时时能唱的意思。
山西长子道情的渔鼓,是用长约三尺的粗竹筒,一端蒙蛇皮、蟒皮等,用手指敲击发出音响。简板也叫阴阳板,一长一短两根,上板长一尺三 寸,下板长一尺二寸,象征道家信奉的天长地短。为什么阴阳板上长下短,持板必须用左手,而不用右手,长子民间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道情的祖师韩湘子,父母为阻止他出家, 给他娶了媳妇叫杜灵英。但韩湘子最后还是出家到终南山修道,和杜灵英并无夫妻之实。有一年盛夏,杜灵英脱衣睡在牙床上,正好韩湘子回家探望父母,出家人慈悲为本,韩湘子怕灵英着凉,就 用右手给她盖上被子,不小心触到杜灵英肌肤。第二天韩湘子回到终南山,可用右手怎么也推不开道观大门。韩湘子后来修成神仙,首创道情以度化道徒,可右手怎么也持不起简板,只好用左手持板,右手抱渔鼓。有一次为度化一个染匠,他变 成染匠到染房做工。过去染布时为把颜色拖匀, 用一块木坠在布上来回拖抹。韩湘子把简板截了一寸,做成拖抹布料的木坠子,从此简板成了一长一短。
03
渔鼓简板产生于宋代之后,文学作品中不乏道士渔鼓简板唱道情的描写。元杂剧中的道士吕洞宾,就是打渔鼓简板唱道情的形象。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载: “(正末云) 贫道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 唱) ‘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鼓’。”元范子安《竹叶舟》中道士列御寇出场,也是手执渔鼓简板的形象。元范子安《陈季卿悟道竹叶舟》说“正末打愚鼓上”,吕纯阳唱【端正好】:
我不去玉堂游,也不向东山卧。得磨陀且自磨陀,打数声愚鼓,向尘寰中过,便是我物外闲功课。
元范子安《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受全真道影响甚深,剧中多反映人生如梦,功名无益,不如学道成仙以逍遥度世的思想。
历史上道士持渔鼓简板唱道情,在文学作品中不乏其形象和场景的记载。元曲《瘸李岳诗酒玩江亭》第二折,铁拐李岳点化牛员外说:
既然跟贫道出家去,更改了衣服,头挽双髽髻,身穿着粗布袍,腰系杂彩绦,手拿渔鼓简子。口念着《黄庭》、《道德》真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百的事,则要你忍者,气无强弱志为先,努力须行莫换肩,捱的这番难境界,更添脊骨一番天。
大致在元明清时期,社会上唱道情道士的打扮是: “头挽双髽髻,身穿着粗布袍。腰系着杂彩绦。手拿着渔鼓简子。”明凌濛初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载双丫髻的道人在山村传道,路遇乡村童子寄儿,教给五字真言“婆珊婆演底”:
道人道: “临睡时,将此句念上百遍,管你有好处。”寄儿谨记在心。道人道: “你只依着我,后会有期。”捻着渔鼓简板,口唱道情,飘然而去。
道士头挽双丫髻的发型形象,传说源于王重阳的名讳王嚞,由北七真的马钰始创。
道士打渔鼓弘道的情景,在杂剧、小说中有生动描写。元代以后社会上不乏游方道士,唱道情宣教是云游道士主要的活动,文学作品中对道士唱道情场景,更有虚实结合的记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载:
你道他来问谁? 好大圣,按落云头,去郡城脚下,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左臂上挂着一个水火篮儿,手敲着渔鼓,口唱着道情词,近城门,迎着两个道士,当面躬身道: “道长,贫道起手。”那道士还礼道: “先生那里来的? ”行者道: “我弟子云游于海角,浪荡在天涯。今朝来此处, 欲募善人家。动问二位道长,这城中那条街上好道? 那个巷里好贤? 我贫道好去化些斋吃。”……
行者顶谢不尽,长揖一声,别了道士,敲着渔鼓,径往沙滩之上。……
他急抽身,敲着渔鼓,别了众僧,径来城门口见了道士。
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十回《自夸诩龟鹭罹灾,唱道情韩湘动众》说:
湘子下得山来,将头上九云巾捺在花篮里面, 头挽阴阳二髻,身上穿的九宫八卦跨龙袍,变作粗布道袍,把些尘土搽在脸上,变作一个面皮黄瘦,骨格伶仃风魔道人的模样。手拿着渔鼓简板,一路上唱着道情。且说那道情是何等样说话?
有《浪淘沙》为证:
贫道下山来,少米无柴。手拿渔鼓上长街。化得钱来沽美酒,自饮自筛。
渔鼓响声频,非假非真。不求微利与鸿名。一任狂风吹野草,落尽清英。
湘子打动渔鼓,拍起简板,口唱道情,呵呵大笑。那街坊上人,不论老的小的,男子妇人都哄拢来听他唱。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
一日,兰公凭几而坐。忽有一人,头戴逍遥巾,身披道袍,脚穿云履,手中拿一个鱼鼓简板儿, 潇潇洒洒,徐步而来。
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四十八回《莲净度梅玉出家,瘸子听骷髅入道》载:
中间一个道人,生的古貌长髯,戴着一个箬笠,身穿百衲道袍,黄绦草履,手执渔鼓、简板,正唱道情哩。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小学士俨为天下师,老封翁蓦遇穷途客》,载安老爷在涿州天齐庙书场听道士唱道情:
老爷看那道士时,只见他穿一件蓝布道袍,戴一顶棕道笠儿。那时正是日色西照,他把那笠儿戴得齐眉,遮了太阳,脸上却又照戏上小丑一般, 抹着个三花脸儿,还带着一圈儿狗蝇胡子。左胳 膊上揽着个渔鼓,手里掐着副简板,却把右手拍着鼓。只听他“扎嘣嘣,扎嘣嘣,扎嘣扎嘣扎嘣嘣”打着,在那里等着攒钱。
大致元明清时期社会上演唱道情的道士,都有着全真清修的形象风范。对出家人唱道情弘道的心态,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牛员外有一段心理道白:
自家牛璘的便是,自从跟的师父出了家,真个快活也。俺出家人闲来坐静,闷来游访,寻仙问道,餐松啖柏,游山玩水,簪冠披氅,惜气养神,饮风吸露。打渔鼓,掴简子,挽髽髻,悬织袋,诵南华,尊太上,讲道德,说真言。无荣无辱无拘系。我是那怕当差的趓奸贼,今日无甚事,街上闲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街上闲行,看有什么人来。
牛员外对妻子一番话语,更是道出他乐于苦修弘道的追求: “白日街市上打着渔鼓简子,到晚来或是庵里,或是观里,盖一床羊皮被,铺半片破芦席。端的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到大来快活也。”明朱权《冲漠子》第四折【正外末领冲漠上·打渔鼓念】: “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世间甲子管不得,壶内乾坤得自由。” 金元全真诸宗师确有非同寻常的精神境界,此渔鼓词可谓是全真道超凡脱俗思想的生动表现。元代是全真道的兴盛时期,全真宗师践行的苦修精神,为唱道情的道士所汲取继承,他们“手摇麈尾,渔鼓轻敲; 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阳巾子把头包” ,以云游唱道情为清修弘道的乐趣。上述文学作品中对道士唱道情形象的生动描写,可谓是道教唱道情弘道活动的社会记忆。
04
道情原是道士宣教弘道时唱的道歌,后来逐渐发展为在各地民间流行的说唱,演唱者也更多的是各地的民间艺人。作为传播大道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间文艺形式,道情剧本的唱词结构,包括韵文唱词和散文说白两部分,但以唱为主。从《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三折吕洞宾唱道情“念一回,唱一回,润俺喉咽”可知,元代道情已有说唱相间的形式。对于唱道情的演唱方式,陈汝衡《说书史话》指出: “道情艺人一般都是敲着渔鼓简板,凭着一定节拍的声腔在吟唱,如唱郑板桥道情十首之类。因此可以说,道情是纯唱不说的小型说书。但他们在说唱道教故事时,便不如此。它们可以分做若干次唱完,正和弹词一样。而且艺人们在唱完一曲之后,为着促进故事的发展,往往停 下渔鼓简板,散说一些故事中情节,然后再接唱下去。这样看来,道情虽然以唱为主,但边唱边说,还是普遍的现象。”
道教的道情词全篇分“引诗”“正词”“锁口”三个组成部分。道情和宋代的说书相似,开篇往往有一个引子。“引诗”名称因各地道情艺人称呼而异,有发科、曲帽、书帽、滩头,曲头、序诗、引诗、本头书、上场白、上场诗、定场诗、开场词等,引子开场白为诗体,以七言四句为多。因为道情多在城镇的茶馆、书棚演唱,为了招徕观众,常在正段开始前演唱几句书帽,一方面等观众,一方面试弦 儿。引子其实是唱道情的开篇,唱词是一些现成的套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小学士俨为天下师,老封翁蓦遇穷途客》,记载安老爷在涿州天齐庙观道士唱道情:
忽见安老爷进来坐下,他又把头上那个道笠儿往下遮了一遮,便按住鼓板,发科道: 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小子风尘奔走,不道姓名。只因作了半世懵懂痴人,醒来一场繁华大梦,思之无味,说也可怜。随口编了几句道情,无非唤醒痴聋,破除烦恼。这也叫作“只得如此,无可奈何”。不免将来请教诸公,聊当一笑。
《珍珠塔》第五回《道曲羞姑》,写方卿不慌不忙,真唱起了道情。一开始先来一段引子:
十年修炼在深山,方晓如今得道难。
若非一番勤苦意,瑶池怎得入仙班。
郑板桥《道情十首》序中说道: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世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郑板桥《道情十首》的前四句序诗,实际就是道情演唱的开场白。郑板桥在开场白里交代了写《道情》的缘由、目的。他在“自遣自歌”之余,更希望唤醒“痴聋”,消除烦恼,给争名夺利者以警醒觉悟。郑板桥奉劝世人看破名利,移情山水,以此摆脱险恶人事。序言诗后的道白说明撰写道情之由。序诗分别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崔浩《黄鹤楼》“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许浑《秋思》“昨日少年今白头”等诗句意,这四句诗隐逸遁世 的意境,为全曲的思想感情定下基调。此道情序诗巧妙化用唐人诗歌的句意,创造出一个萧瑟、凄婉的意境。
有的道情发科中的诗句,直接吟唱道情的主题思想,内容多为道家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情愫表白。陕西镇安渔鼓“开腔”的唱词:
渔鼓本是一根竹,生在终南山里头。
鲁班砍来做成鼓,湖家抱鼓游九洲。
此道情开篇词的道家色彩就很浓厚,终南山是道家老子说经之处,历来被视为道家之渊薮。道家甚至认为广义的终南山,还包括昆仑,崆峒,太白、华山,武当,嵩山等道教名山。
引子既有稳定观众情绪的功能,和正文内容也有一定联系。近现代各地方道情的发科,各地因方言习俗的不同,对道情引子有不同称呼。
江南道情的引子,称之为“曲帽”“滩头”。浙江衢州道情艺人登台落坐,等听众入座之后,连击数下渔鼓,待场内清静后即开始演唱。艺人先作自我介绍,讲一些请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话,然后扼要介绍本场的曲目内容,艺人以唱词形式介绍,此俗称为“曲帽”。“曲帽”为使听众能把握剧情脉络,在演唱过程中能听懂,另外也是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吊起听众胃口的惯用手法。艺人唱正本前要先唱“滩头戏”,道情唱得好不好,听了“滩头” 就知道。
衢州道情前有“滩头”,是道情正本前的一段七字韵文。“滩头”不说只唱,精炼风趣。如传统曲目《方卿见姑》的“滩头”:
正月立春雨水淋,河南出了小方卿。
二月惊蛰又春分,方卿落难困凉亭。
四川竹琴艺人在唱道情时,总有四句开场词:
耳忽听琴声摇动
却原是果老仙在玩竹筒
果老仙玩竹筒要分贵重
丝与竹乃八音尺调不同
湖北阳新县龙港道情的开篇词,则述说唱道情是韩湘子定的规矩。该地道情开篇词唱道:
怀抱渔鼓一条龙
道情一曲解忧愁
渔鼓当得田和地
简板当得一头牛
天旱水淹不用怕
兵荒马乱不担忧
要问哪个定规矩
韩湘子流传到今朝
如湖南衡阳渔鼓《陶澍访江南》,是歌颂清道 光年间(1821-1850年) 两江总督陶澍为官清正廉明,微服私访江南,除暴安良的故事。其“引诗” 为:
伯夷当年卧首阳
至今留下美名扬
若存叔齐于今世
岂与群奸共庙堂
道情艺人还喜欢借用唐诗作为“引诗”。如唐韩翃《寒食》诗就常出现: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渔鼓“正词”是唱词的主体。结构多是二、二、三的七字句,也有三、三、四的十字句。七字是前四句后两句为一乐段,以便反复演唱。唱词要求比较严格。有时为情节所需,亦采用五字句或长短不一的词体。十字句如《八仙图》中的唱词:
刘玉贞陪姐姐园中戏耍
赵银棠同妹妹一路观花
黄金藤绿葡萄珍珠满架
卷碧莲开满树果然幽雅
渔鼓词的结尾,江南一带多称为“锁口”,常与“引诗”相呼应,以归纳渔鼓的全篇内容主旨。可以说“引诗”在于简介内容,“锁口”则是归纳全篇主旨。如郑板桥《道情十首》的结尾:
风流家世元和老
旧曲翻新调
扯碎状元袍
脱却乌纱帽
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如果在某场的演唱单元结束时,所唱书目还要继续演唱时,道情艺人就要加一个“小锁口”,以结束本场道情的演唱,并提请听众注意下次的演唱。
总之,道情的引子、正词和结尾,其不同的名称和风格,是道情在长期传播流变中逐渐形成的,这也是道情艺术地域特色的表现。
05
道情是运用渔鼓简板伴奏的一种说唱艺术, 是道教在民间社会弘道宣教的主要形式,在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颇为流行。道教在中古史上长期的传教中,元明清时期更为注重在下层民间社会的弘道,近代以来中国各地流播的渔鼓道情说唱艺术,可谓是道教影响民间社会的结果。唱道情作为道教大众化的弘道方式,有助于道教的根柢更深植入民间社会。历史上各地民间的渔鼓简板制作,有通行的民间工艺和地方性知识。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萧县申报的“渔鼓道情”,入选 2011年(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湖南省申报的“湖南渔鼓”,入选2014年(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5年,河北省黄骅制订了一个关于黄骅渔鼓的“五年保护计划”,黄骅渔鼓已经入选 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19年5月15日,湖南省祁东渔鼓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传承人邹昆山,在祁东县委宣传部、文旅广体局领导及祁东县曲艺家协会渔鼓艺人的见证下,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显示祁东渔鼓后继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渔鼓被列为几十种鼓类乐器收藏之一。
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当年民间渔鼓演唱的兴盛场面已难再现。但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动,或许可以使古老的渔鼓道情艺术不致就此湮没无闻。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原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2期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质化研究” 2021-01-08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