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吾心安处即家乡:“就地过年”考验社会治理综合能力


小年·腊月廿三/廿四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这样的俗语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然而,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很多异地打拼者选择改变以往回老家过年的传统,积极响应各地提倡的“就地过年”号召,以减少人员流动,严防疫情蔓延。中国人的大局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在关键时刻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异地打拼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做好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样的付出与贡献,值得珍视。正因为这样,我们各地政府、企业与社区工作者要充分理解与尊重这些响应国家号召、牺牲小家团圆“就地过年”的异乡劳动者、学习者以及其他人员,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他们心灵的抚慰、物资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怀。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中国的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居住形态,城市大年也与乡村很不相同。城市公共场所与私人空间区分严格,即使是年节也如此,比如在城市中,人们通常以小家庭为单位聚会或者在外吃年夜饭,邻里之间较少往来拜年;而乡村是在山水之间的开放状态,公私界限模糊,平日里各家大门敞开,人们端着饭碗串东家走西家,亲热地招呼彼此,年节期间更是亲切交流的大好时机。在城乡中流动的人口,每年回家就是要享受这样的亲情与乡情,为心灵充电,待到春节一过又抖擞精神重返工作学习。因而,今年春节,对于因为疫情防控而无法归乡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替代性的社会环境,显然容易产生失落感,而缺乏节庆气氛的大年,也更容易让人内心憋屈。所以,“就地过年”不能止于倡导,更应拿出实际举措,让留下来的人们感受到暖心的年味。


AUT


年糕 / 祭灶糖 / 包饺子



首先,我们要为留下来过年的人们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供应各种过年所需的物资,比如特色年节食品与年节用品,这就是近来各地方政府、企业与相关组织纷纷推出的年货大礼包。有的地方则直接发放电子消费券,供人们在春节期间采买年货之用,为人们自主置办年节货物提供便利。这一点,浙江一些地方做得很好,不仅有年货礼包,还给老百姓赠送网络流量包,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在线生活服务。无论是年货大礼包、电子消费券还是网络流量包,都是对异乡过年者生活实实在在的支持,从中亦可体味到政府、企业对外来人口与务工人员真切的关怀与浓浓的情谊。


其次,我们要创新城市年节活动,为留在异乡过年的人营造热闹而温馨的年节社会环境。在物质支持、便利生活的基础上,在城市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空间,保障文化传承、文化表达与社会交往类活动的开展。我们要重视城市新居民居住小区、务工人员聚集区的社区工作,在年节期间,发起主题性的公共活动,为留在城里过年的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例如举办各类社交与共庆春节的系列联欢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物质性的年节食品制作技艺的交流、年节食品展示与分享,也可以是社区成员的才艺展示与竞赛、地域民间艺术与年俗仪式的表演。总之,既要让留在原地过年的人体验不同地域的年节习俗,也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家乡的年俗文化。这样做不仅能够提振外来者的文化自信、促进新居民融入城市,而且也是积累丰富、创新发展城市文化,实现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


当然仅有这些日常服务还不够,城市管理者或治理者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远的视野来理解传统节日对于社会生活节律、社会心理的调节作用,借助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从考虑城市年节文化传承入手,破解城市平日繁华、年节寂寞的难题。



第一,充分营造城市春节热闹红火的喜庆气氛。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开始,在城市街道、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以及住宅小区门口悬挂红色灯笼,点亮城市;在主要交通枢纽与中心街区,布置大型年节宣传公益广告;提倡写春联、送春联、贴春联的传统年俗,社区、物业给居民送窗花剪纸、年画、中国结等增添室内年节气氛的春节装饰物品,让人们走在路上、去到单位、回到家中都有“红火中国年”的感觉。第二,各大中城市要根据城市文化特色与传统,设计与推动城市年节文化主题的大型节会,如春节年货博览会、城市春节游园灯会、城市新年读书会、城市年节婚庆会、城市游戏竞技赛会等。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实景或数字技术模拟的方式举办传统新年大型焰火晚会,这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重要传统,虽然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但相对于人心的提振与社会情绪释放来说,会更加具有提升与增进社会文明的效果。特别是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灿烂的烟花不仅能展示节日的美好,更让留在城市过年的异地打拼者获得心灵抚慰。


“吾心安处即家乡”,如何做到让留在原地过年的异地打拼者欢度节日,是一项系统的政府与民间协同的工作,它并不复杂,但它是社会治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带有情感的社会关怀。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我们的社会治理者、工作者提供更周密、细致与温情的公共服务。


让城市新人留在当地过年,不仅需要提供充足便利的物资供应,让年夜饭变得丰盛;也需要营造城市大年热闹红火的生活气象,让人们享受新鲜而热烈的年节气氛;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特殊的传统佳节中,让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式,温暖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02-03 理论评论3

图片来源:新京报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