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学会2020年年会于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然而,受疫情影响,广大与会者在线上参会,无法目睹华中师范大学的风采。此篇,民俗君邀请大家一起云游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间文学学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作为特色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开设民间文学课程,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1960年4月,何奇雄、刘守华两位青年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率先开设民间文学课程的启迪下,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备课组名义编印教材《民间文学》,是国内高校首批自编教材之一,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硕士学位点(1997年全国统一调整为民俗学硕士点)。2003年获批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学位点(同期全国仅有五个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学位点)。博士点初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故事学、中国神话学和中国民俗文化,后来新增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研究方向。2007年,学科获得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单位”称号,是当年全国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基础学科。
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坚持严谨学风,奋力开拓,致力于创新历史地理学派和母题分析的理论方法,在比较故事学、故事类型学、神话母题分析方法、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显著的学术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原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机构,2019年底获批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心旨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中心以“引领、传承、服务、创新”为宗旨,以“立足湖北、服务全国、打造品牌、走向国际”为发展方针,致力于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现已发展成为集政、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综合型、开放流动的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
中心以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四个一级学科为支撑,拥有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新兴交叉学科。中心独立设置“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博士学位点、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农业硕士(农村文化)专业学位点,招收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招收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中国民间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目前我中心已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与规划,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旅游、会展与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农村文化等研究特色。
在师资队伍方面,中心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专兼职学术队伍。目前,中心海内外专兼职及特聘教学科研人员共计6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近20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范建华、刘玉堂、史中超等特聘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
中心科研力量日益壮大,成为全校科研先锋。中心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应用,围绕国家需求,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等,同时还承担了20余项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项目,产出了一批质量过硬、内容丰富、数量可观的科研成果。2012年荣获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
图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官方网站等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