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构建适宜传播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

摘要: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传播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奥运会发展与传播的历史为借鉴,提出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在对广义的生活化仪式、媒介仪式与真正的狭义仪式作了比较之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构建从仪式内涵、仪式符号、仪式意象、仪式情境、仪式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播;仪式体系;构建





一、他山之石

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各城邦在南部风景秀丽的小镇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届奧林匹克运动会,号召停止战争,祭起和平与友谊的旗帜。到公元394年,奥运会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间断1500多年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开始重新恢复与发扬这一古老的体育与和平运动。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奥运会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艺术、政治、文化盛事,成为人类社会空前的节日和杰作。


在漫长的过程中,除去政治、社会等外在因素,奧运仪式体系的保留、增加、完善,意义非凡,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大多数人而言,观看奥运会圣火采集、火炬传递、开幕式、五环旗升起、点燃奥运圣火、闭幕式等等仪式的期待、热情与兴奋,远远胜过看具体的比赛项目。


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所说的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做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如果说传播的传递观的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的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而这种传播仪式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其终极目的,是分享共同的价值与信仰。





毫无疑问,奥运会是世界传播历史上最完美的代表,因为它把传播变成了艺术与文化仪式。本来,奥运会只是一场体育比赛,在这方面,它与今天每年举行的大大小小难以数计的各类体育比赛并无不同,区别仅在于,它是体育综合赛事而非单一项目竞技,当然,或许最重要的,它是现代世界最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可是,在古代,甚至现代奥运会的开端以至较长一段时间里,它虽然有影响,却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引人关注,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早期奥运会一度还受到冷落,为此,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曾十分伤心地进行了批评。


现代奥运会的早期,只有基本的仪礼,并没有现在这样完备的仪式体系,诸如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会旗、格言、会歌等,都是在顾拜旦等现代奥运先驱者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确立起来的。


即使是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采集火种、火炬传递与点圣火仪式,现代奥林会在1896年创立时也没有。直到1920年安特卫普第七届奥运会上,为了悼念一战中丧生的人们,主办方才在主会场点燃了象征和平的火炬,而火种还不是采集自奥林匹亚,也没有进行火炬传递活动。到1934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正式做出决定,重新点燃奥林匹亚圣火,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火种必须采自奥林匹亚,从此,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


同样,早期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完全属于“陪衬”,基本上是乏善可陈。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奥运会开幕式越来越被重视,文艺表演成为其中工作量最大、准备时间最长、花费最多的部分,也是整个奥运会最引人瞩目的部分,观看开幕式电视直播的观众人数屡屡刷新纪录,而且没有任何一项其他人类活动可以超越这个纪录。所以,奥运开幕式被称作为“奥运会之花”,是奥运会仪式和奥运会精神的集中呈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都曾华丽绽放,被视为其中最成功的开幕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壮观的奇葩。





这样,通过圣火采集、火炬传递、五环旗升起、点燃与熄灭奥运圣火、开闭幕式文艺表演等等仪式与活动,奥运会由相对单纯的体育比赛最终演变成融合体育、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的人类空前文化盛会,体育比赛的意义由此升华到全人类和平、友谊、团结与发展的高度,成为全世界人民美好愿望的宏大精神载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奥运会的古代诞生、没落与现代崛起、繁荣,奥运仪式体系的完备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借鉴。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春节并列四大传统节日,从国家高度对它们的重要性作了制度层面的规定和保障,这对保护和传播我国传统节日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仅仅如此显然远远不够,时至今日,四年已如流水般过去,每年节日喧嚣与热闹过后,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痕迹,只是多了几天睡大觉、喝大酒的美好时光。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命运与奥运会在许多方面相似,为了更好实现现代传播,迫切需要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现代仪式体系,以仪式化的方式对传统节日进行传播。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



二、需要一个狭义的神圣仪式

毋庸置疑,我们的传统节日需要仪式,相信大家都有此共识。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与国家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信仰与价值观念的结晶,是民族与国家凝聚和认同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换句话说,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传播,特别是有效的成功的传播,显然需要一个实体、一个承载物,因为“若无形象,灵魂便无从思维”。古今中外,凡是大智慧的先贤圣哲,莫不深谙此道。所以,人类之初,《圣经》、佛教都以形象、生动的故事进行传播,比如妙悟,佛祖就是用拈花微笑的方式进行了精彩演绎,时至今日,依然令人痴迷,令人望尘莫及、叹为观止。庄生晓梦迷蝴蝶,在人、蝶不辨的故事中,庄子表现了自己追求自由、逍遥化境的理想。而翻天覆地的革命,更会将革命的思想化为简单明了的形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铿锵、豪迈的是十分形象化的语言:“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上徘徊”“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镰刀、斧头更是直接在猎猎飘扬的旗帜上飞舞。


仪式,作为神话的表演,正是精神与文化的实体。


读到这儿,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有自己的精神与文化实体仪式了,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逛庙会、走亲访友,元宵节吃元宵,清明扫墓、祭祖,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中秋吃月饼、赏月——它们朴素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感恩先辈、注重家园亲情、民族国家情、热爱生活等优良品质。


如果说这就是我们传统节日的仪式,那么,它们只是广义的仪式。这种广义的仪式很有价值,它植根于民间和大众,社会基础深厚,立足于日常生活,不需教化,而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流传。也可以说,这是生活化的仪式。


事实上,我国传统节日仪式的生活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是农耕社会特有的产物。但是,它要求参与者有较为虔敬的心态,有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仪式的能力,否则,仪式就会等同于生活、泯然消失于生活,从而失去了意义。古代社会价值观念比较稳定,但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散落于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就很容易被遗忘和忽视。





笔者认为,传统节日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一,精英的、庄严的、神圣的;二,民间的、世俗的、日常的、狂欢的。与它们分别相对应的,是节日的狭义仪式和广义仪式。我国传统节日有很丰富的民间化、世俗化、日常化的广义仪式,但是,狭义仪式却极其欠缺,这正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建构的,即一个精英化、庄严化、神圣化的狭义仪式。


严格意义上的狭义仪式,有一套自己的规范。首先,它是价值体系与信仰的表现和载体,即它有要表现的文化内涵;其次,仪式是神话的另一面,即仪式具有神话对现实的超越意义;第三,作为神话的演出形式,仪式在整体风格上具有庄严、神圣的精神气质;第四,仪式是信仰与价值的象征性、抽象性表达;第五,仪式的最高境界是,仪式表演者与参与者在仪式情境里达到忘我的化境,比如宗教仪式。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采集火种、传递火炬、开幕式、点火是最典型、最完备的人类文化仪式。自始至终,它体现和传递的是世界和平、友谊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奧林匹克山由聚光镜从太阳光里采取火种,目的是增强它的神话意义,一种超越现实的神圣性;而这些过程的表达、表演都是高度抽象与象征的;再辅之以情感化、审美化的文艺演出,之后,人们的心灵与精神被点燃,进入狂欢状态。


康德曾说,没有抽象,视觉是盲目的。狭义仪式的价值核心在于,它不仅是信仰、价值观、文化等的表征和载体,更重要的,还是它们最简洁、最凝练的表达,是对它们的高度抽象和提纯,是剔除了杂质的纯粹的精神形式。相比于生动、鲜活、松散、稀释过的广义的日常生活仪式,狭义仪式是一个象征,犹如人类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发展中那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一座座里程碑、一个个制高点,直接指向人类最高精神的天空。


所以,狭义的仪式,其价值指向更集中、更具震撼力、更富神圣性,属于宏大叙事范畴,它直接抵达心灵的最深处和精神的最高峰。


当然,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而言,狭义和广义的节日仪式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前者是节日仪式的精神层面,而后者则是节日仪式的生活层面。在今天,上述吃水饺、吃粽子、吃月饼、吃元宵等生活层面上的节日仪式显然无法单方面实现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担当,而精神层面的节日仪式又特别缺乏,致使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缺少了精神的方向和指引,因此,迫切需要着手建立节日的狭义神圣仪式。



三、媒介仪式不是狭义仪式

置身20、21世纪,媒介的影响力可谓空前,尤其是电视,挟其声画一体的强大力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每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会制作大量与节日有关的节目,比如央视的《艺术人生》《文化访谈录》《中华长歌行》《走遍中国》等栏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作的节日节目各具特色,对各类节日作了全面、立体的纪念和传播。肇始于1983年的央视春节晚会早已成为电视传播史上的奇迹,开创了传统节日与电视传播互赢的空前范例。春晚之外,央视打造的中秋晚会、节日诗会也都初见品牌效应,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归纳起来,当前电视台对传统节日的传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知识介绍,即介绍节日的来源、历史、传说、典故;二、采制新闻,宣传甚至直播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三、制作节日的相关专题片、纪录片;四、栏目常设节日系列节目,比如《艺术人生——清明》《文化访谈录——清明》,一年一度,定期制作、播放;五、节日诗会,“以节日的名义诗歌,以诗歌的名义节日”,曾是诗人的周亚平在央视已经尝试多年,包括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在内均已做过诗会,颇有影响;六、电视晚会。这些节目样式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不同,对传播节日文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以央视春晚影响最大。


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央视春晚已成为我国的新民俗,是重要的现代春节仪式。对此,笔者一直不敢苟同,多次发文表达异议。在此,因行文的逻辑连续性需要,不妨再简单陈述一下。


笔者认为,当前的央视春晚,其实质,是一个精心策划、投人巨大、影响广泛的媒介事件,是一个媒介仪式。具体表现,就是国家电视台的主流地位、长达半年的媒体宣传造势、豪华明星阵容、除夕之夜全球华人共看一台晚会,特别是电视传播手段的包装,即所谓仪式化处理。


对这种现象,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曾在著作《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件的电视播出必须经受双重挑战,不仅表现事件,而且向观众提供节日体验的功能性替代。通过在按组织进行的表演之上叠加自己的表演,通过展示自己对观众反应的反应,通过提议补偿观众被剥夺的直接参与,电视成为大众仪式演出中的主要演员。电视的这种表现绝不能被仅仅看做原事件的‘变体’和‘补充’;相反,它应该被看做大众事件的根本属性的质的转化。”


可以看出,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从历史的现场直播出发,探讨了电视媒体制造媒介事件进而制造媒介仪式效果的强大力量,即媒介可以制造事件、制造仪式效果。





而问题的关键是,媒介仪式与真正的狭义仪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混淆了二者的关系。


媒介仪式是通过精心策划,充分利用电视的各种手段,通过制造媒介事件,由于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具有了仪式的性质,由媒介事件而成为媒介仪式。其实质是媒介在传播时采用仪式化的处理方式,使媒介传播本身仪式化,传播活动本身成为仪式性的庆典。其目的是追求大众媒介的外在仪式效果,仍然是广义的仪式。央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的很多大型电视活动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而直播是最有效的媒介仪式塑造手段。


一句话,所谓媒介事件、媒介仪式,其实质并不是真正的狭义的仪式,而是指仪式般的效果,仪式只是一个形容词,一个隐喻,一个象征。


而狭义仪式,就央视春晚而言,因为不可能整台晚会成为一个大仪式,就像奧运会开幕式晚会一样,所以,可以是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节目,但这个节目是一个仪式,一个真正的狭义的具体的仪式,犹如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一样。多年前的一次央视春晚中,编导们在零点钟声前设计了一个节目,大陆与港澳台四地青年共赴黄河源头取水,然后汇聚成母亲河,这既是晚会中的一个重要节目,同时,由于它表达了华夏儿女同宗同源心相连的理念,所以,它又是一个仪式。


在比较媒介仪式与狭义仪式之后,回过头来,我们就会发现,近30年的央视春晚确实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媒介事件、媒介仪式,但是,在每年四个半小时的超长时间里,我们却没有看到有关传统节日春节本身的任何一个仪式,晚会导演们没有能创作出一个真正的仪式性电视节目,整台晚会缺乏一个实实在在的狭义的具体的春节节日仪式。


有人会提到零点钟声,但它根本算不上一个独立的仪式,只应该是仪式的一个小环节。正是这一严重的空缺,导致春晚至今不能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放眼望去,整场春晚尽管热热闹闹,但是,由于晚会精髓——晚会节日仪式——的缺席,在电视舞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上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坐标,没有了一个文化的制高点,观众的情感与精神也就不能被引领到高潮。


可见,由于电视舞台上缺乏一个仪式性节目,缺乏狭义的真正的仪式,央视春晚终究未能上升到春节节日仪式的内在层次,仍然停留于一个外在的媒介事件、媒介仪式的水平。如果去掉春节的相关背景和时间因素,它就是一台普通的文艺晚会。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竟然延续了近三十年,至今仍然如此,这一方面暴露出晚会主创人员缺乏节日仪式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创造力的贫乏。


媒介仪式对传统节日的传播贡献巨大,但它更多关乎媒介的外在力量与效果,只有狭义仪式才是仪式本身,对传统节日而言,也才能真正触及节日的本质与内涵,才能真正达到传播的意义。所以,仅有媒介仪式远远不够。



四、构建适宜传播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

关于仪式,西方学者认为是“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仪式是指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在今天,它应该包含传统节日的狭义仪式、广义的日常生活仪式和媒介仪式三个方面。如前所述,其中的后两者已经比较充分,而最集中体现传统节日精神文化内涵的狭义仪式却极度匮乏,是当前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最紧迫的问题,因此,我们这儿重点谈谈其狭义仪式的建设。


传统节日文化的狭义仪式应是一个充满象征的实体系列,它可能涉及到历史、社会、民俗、文化、艺术、传播等诸多方面。但是,概括起来,大体可以简化为两个部分,一是仪式的内涵,二是仪式的具体呈现,这又可分为仪式符号、仪式意象、仪式规则、仪式方式、仪式过程、仪式情境、仪式效果等等。其实,这就是传播什么与如何传播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其中几点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仪式内涵


仪式是价值观与意义的载体,是一个用规则与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因此,构建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的基础就是弄清它的内涵,即为什么举行仪式,这个仪式要表达什么。


比如奥运会,《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互相了解、团结、友谊、和平、公平竞争,这就是奧运会的精神内涵。奥运会的仪式体系都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


所以,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明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关于这一点,近些年很受大家重视,研究颇多,有一些成果,但是,大多比较零乱,缺乏明晰性、系统性、完整性,这也是当前我国传统节日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什么内涵都不知道,或只是浅层次的了解,甚至误解,自然不可能进行很好传播。


对此,笔者在《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一文中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应该体现在三方面: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这也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三个重要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谈得比较多的是社会历史文化,而自然文化、个体生命文化则一直被忽略。”至于每个节日的独特内涵,在这个大的框架下,还需进一步具体做深入研究。


(二)仪式符号


任何文化仪式都应该有自己的象征性标志和符号。


1913年,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亲自设计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奥林匹克会旗,五环标志代表5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欢聚一堂,会旗于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首次升起,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正式采用,并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为了宣传奥林匹克精神、鼓励参赛运动员,由顾拜旦提议,1913年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将“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奥林匹克格言。1896年第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奥林匹克圣歌》首次演唱,后来被确定为奥林匹克会歌,在每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能听到这首悠扬的古希腊乐曲。


奧林匹克标志、会旗、格言、会歌,以及圣火、奖牌、吉祥物等成为奥运会显著的标志与符号,多方位地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是奥运会仪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有鉴于此,在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时,节日仪式符号的创建必不可少。当然,绝不能照本宣科,而需根据我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情况。首先,应该设计各节日富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符号、图案,比如清明标志、端午标志、中秋标志、春节标志等,如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一样;其次,也可以全球华人范围内征集“节歌”,最后遴选出“清明歌”“端午歌”“中秋歌”“春节歌”,等等。


仪式符号与标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规范化、系统化、精炼浓缩和传播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正式的仪式举行中,日常生活里也随时可以用到和渗透。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尚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任何工作。





(三)仪式意象与仪式情境


好的仪式应该是一个艺术杰作,含有耐人寻味的仪式意象和仪式情境。奧运会圣火采集、火炬传递、开幕式上点燃圣火仪式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


圣火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意象,贯穿在奥运会举行的整个过程中,火种采集正式拉开奥运会的帷幕,熄灭圣火则宣告此届奧运会结束。其间,火炬传递以圣火奔跑的形象对全世界每个角落宣喻奥运主旨,开幕式上主会场点燃象征光明、友谊、团结、和平的圣火,熊熊火焰照亮所有比赛。为保证圣火的纯洁性和神圣性,奥运圣火必须来自希腊奥林匹亚,必须从太阳光里由凹透镜聚焦采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当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希腊的22位女祭司仪态古典、高雅,静静肃立在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奥林匹亚圣地。最高女祭司手捧火种钵,从神庙深处穿过众人走到祭坛中央,开始朗诵一段致太阳神的颂词。在庄严的肢体动作配合下,颂词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主要体现人们对圣火之源太阳神阿波罗的无比敬畏。颂词是:


“天空、大地、海洋、风、群山肃穆、鸟鸣终止

伟大的太阳神,将我们聚集在这里

阿波罗,太阳之王,光之化身

让你的万丈光芒点燃这神圣的火炬,为了盛情的北京之城。”


从凹透镜采集圣火后,是圣火的传递。颂词唱到:


“天使将从这出发,离开圣地,离开奥林匹亚,传递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那是爱、是恨、是虚伪、是悲伤,都要把这信息传到。”


在这里可以看到,圣火既是一个仪式意象,代表着奥运会的灵魂,成为永不枯竭的人类精神源泉;同时,它还创造了采集、传递、点燃与熄灭等一系列仪式情境,又成为整个奥运仪式体系的叙事纽带和核心。


意象和情境使仪式的抽象内涵形象化、生动化、情节化,进而情感化、审美化,使仪式成为一个艺术品,使参与者在一种艺术的审美享受中感悟到仪式的神圣性与震撼力,从而使仪式内涵得到传播。


在当前我国的各种传统节日仪式中,意象与情境显然极为匮乏。且以流传最久远、形式最隆重的清明节一年一度的黄陵祭祖为例,近些年,在“清明公祭”的名义下,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到黄陵祭拜,追根溯源,探寻中华民族共同的生命之根、文化之根,表达华夏族系的文化认同。中央领导、地方官员出席,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上海卫视、陕西卫视等都有参与或者联合直播,可谓声势浩大。但是,外在的热闹,却难掩仪式本身的不足,且不论节日仪式内涵尚有待挖掘,仪式表达形式就值得探究,仪式规则与程序过于教条、刻板,凝重有余,亲和不足,感性的审美化的仪式意象和仪式情境更是乏善可陈,感染力不够。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最初,曾经是意象丛生。“在新年节日里,许多民族都有举行祭火的习俗,火的熄灭又重新点燃,象征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它导致一个新世界的产生,并表现为对宇宙发生和重生的一种仪式性的规定。在一些新年的祭礼仪式中,新火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意味着旧年的死亡和新年的诞生。”在我国也有相似的“改火”仪式,“宫廷改火之礼源于民间普遍存在的改火之俗。民间改火自先秦以来似未中断。从先秦迄于中古,改火时间数易,由不一致到一致,最后终于固定在清明时节举行。”


在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中,挖掘古有的、创造全新的富有特色的仪式意象和仪式情境是最重要的关键性工作之一。我们期待着能早日看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的节日意象和节日情境。


(四)仪式方式


仪式举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今天,最具影响力最有效果的显然是电视晚会直播,比如奥运会开闭幕式、央视春晚等。这里面包含有两个层面,一是电视直播,二是晚会。


关于电视直播,如前所述,电视因其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突破了古老仪式的地域空间限制,全球天涯若比邻,而且,通过与时间同步的直播,还做到了天涯共此时,再加上镜头的选择、编排、强化与突出,电视媒体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无可替代的现代媒介仪式。传播地域之广,参与人群之众,任何一个传统的仪式都不可能比拟。


而晚会是泛指,自然也可以白天举行,这儿主要是指一个狭义仪式可以采用晚会的艺术演出形式。晚会舞台就像布道的教堂,一切仪式规则、程序尽可以在上面井井有条地进行。但是,最重要的是,晚会舞台的假定性,使得晚会天然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张力的艺术空间。就是说,在晚会舞台——不管是演播馆还是体育场或者广场——上,不仅可以简单地、传统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仪式,更有意义的是,仪式还可以诠释和演绎得多姿多彩,会有仪式意象和仪式情境,可以艺术化、情感化、审美化,一场仪式就是一个艺术品。奥运会开、闭幕式正是这样做的。显然,这是仪式的最佳效果。


事实上,电视晚会直播正是前述狭义仪式和广义媒介仪式的结合。


央视春晚、秋晚、元宵晚会等基本都采用电视晚会直播方式,并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由于对节日文化内涵的肤浅理解,富有意味的狭义仪式的空白,这些晚会最终都沦为了单纯的娱乐表演,成为全民狂欢的大杂烩,而非节日仪式。


综上,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系意义重大,它将对传统节日文化起到规范化、系统化、物质化、符号化的作用,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播将因此而清晰。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奥运会仪式体系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包括政府、文化学者、民俗专家、艺术家、传播学者等。此文只是提出大致思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有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节日仪式体系能早日完成。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山东民俗学”2020-09-07

注:原文载于《节日研究》2012年第五辑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