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人民的学者,人民的教师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日是一年一度教师节,民俗君特地收集了许多评价和回忆钟敬文先生的文章。借此时节,缅怀这位中国民俗学导师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


人民的学者,人民的教师


01

季羡林:钟敬文是我忠诚真挚的朋友

不管怎样,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朋友,而且是忠诚真挚的朋友。陈寅恪先生《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说:“风义平生师友间”。我同钟老的关系颇有类似之处,我对他尊敬如师长。他为人正直宽厚,蔼然仁者,每次晤对,如坐春风。由于钟老的缘故,我对北师大的事情也积极起来。每次有会,召之即来,来之必说。主要原因是想见上钟老一面。一面之晤,让我像充了电一般,回校后久久兴奋不已,读书写作更加勤奋。我常常自己想,像钟老这样的老人,忠贞爱国,毕生不贰;百岁敬业,举世无双。他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节选自:季羡林,痛悼钟敬文先生,民俗研究,2002。


02

王宁:人民的学者,人民的教师

钟敬文先生是人民的教师。他能够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坚持自己的学术理念并为之终身工作,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和岗位——学术与教育。学术研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教育是不慕权势的学者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相对安静的栖居之所。古往今来,多少贤能之士远离仕途,投身教育,为国家培育人才,让知识成为改造社会、强盛国家的伟大力量,钟敬文先生正是在潜心研究和奉献教育的过程中去弘扬民主精神,推动着人民精神史的延续。其实,这条路对钟敬文先生来说,并不是平坦的;但他不怕曲折,不言放弃,一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仍然迈开脚步,打起中国民俗学派的大旗,使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承载着人民的文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人文学科。


——节选自:王宁,人民的学者、人民的教师——在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暨“钟敬文高等教育与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西北民族研究,2013。



浓情九月 师恩如海


03

刘魁立:化作春泥更护花

钟敬文先生则把自己的生命比做“春泥”。然而我想,这不会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自况是一样的意旨,在放翁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有愤世嫉俗和洁身自好的内蕴,而钟敬文先生则要“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以自己的生命,期冀的是一方春色满园的花圃。这“花”又当做何解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作为教授的钟先生的诸多学生。这自然不错。但我想,他一生的活动,当又作为这句话的注脚。他始终把人民、民间文学、民俗、民俗文化,作为他献身的神圣、崇高的对象。


——节选自:刘魁立,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民间文化事业的人,钟敬文民俗学论集·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我的老师钟敬文是这样一个人……


04

乌丙安:无私奉献

钟老一生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在最后十年的高龄段期间已经完全升华为无私奉献了。因此,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崇高嘉奖,受到学界同辈和晚生的崇敬与爱戴。他为开创中国民俗学历史的新纪元而做出的无私奉献,已经并将继续铭刻在民俗学历史的丰碑上,供我们及后来人认真学习。


——节选自:乌丙安,学习中京温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2013年。



浓情九月 师恩如海


05

福田亚细男:慈祥与关爱

这两张照片是1999年10月至次年1月我在北京时照的。为促进中国的日本研究,日本政府在北京外语大学设立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我于1999年秋作为该中心的教员赴任,对研究方向为日本的硕士生们开了日本研究课和专题讨论课。其间数次有机会见到钟敬文先生。第7张照片是访问中国民俗学会时,出院不久的钟先生专程赶来,我们一起参观东岳庙的情景。站在钟先生身旁听他讲话的是董晓萍女士。第8张照片是我结束讲课要回国之前去北师大时的照片。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钟先生。依次看过这些照片,感到15年间多次有幸见到钟敬文先生,感受了他慈祥的关爱。同时在钟敬文先生与我们见面时,时时感受到他对发展日本与中国在民俗学方面的学术交流的强烈关注。至今我的感谢之情依然不减,愿意尽微薄之力促进民俗学学术交流,以报答钟敬文先生的厚谊。


——节选自:福田亚细男,何彬译,照片记述的钟敬文,北师大民俗学公众号。



06

董晓萍:“雪”与教学相长

先生在诸弟子中还进行互动教育,把民俗学的队伍连成一个整体团队。一次,他在文章中写到一个五十年代的弟子学问扎实、人品高洁,用了“冰山上的莲花”一句形容,我抄写时,顺手在“莲花”前面加了一个“雪”字,成为“雪莲花”,不经意交上去,被他发现,得到表扬,我深知是先生虚怀若谷,说明思想和比喻都是先生的,我充其量是附骥之尾而已,他却说这叫教学相长,以后又说到雪莲花既高洁、也有独立精神,搞学问、做事情,也如此,要遵守规律,也要独立前行,不断进取。他就这样教我、考我,引领我走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2002年1月,是我生命的一个“悲冬”,钟老静静地离开了,去一个他能去而常人不能去的地方。从此我们师生天上人间,再也不能见面,他也再不能来参加北师大的百年庆典了。


 ——节选自:董晓萍,怀念钟敬文先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9月06日第七版。


07

萧放:春风般的温暖

跟先生久了,先生的思路我大体是清楚的,说话也比较随意,一般都是漫谈性质的,先生的劝诫往往是从别人那里说起,在对人事的议论中自然也就体会出先生的意见。先生住院期间,却有两次与我的郑重谈话。


一次是病房中只有我和先生两人,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写文章认真但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就不是高手,你的文章流畅没有问题,但要达到高境界,还得磨炼。看来先生的这番话是琢磨了很久才对我说的。平时我对自己的文笔有时还稍有自负,先生的话对我来说如醒醍醐。虽然先生再也见不到我的新作了,我会记住先生的话,努力再努力,期待着有一天我能自得地在先生灵前献上一篇文字,以不辜负先生的厚爱。



另一次谈话也是意味深长。我与妻子一道去看望先生,先生的女儿钟宜老师也在。先生突然说:你要学会排遣,一些不愉快的事不要放在心里。……先生是一位大度的人,他不会计较。但先生觉得要跟我说说,让我宽心。先生说人生大都曲曲折折,他一生遇见几道关口,那比你这困难得多,也过来了。碰上不愉快的事,要常能化解,不让它妨碍自己前进。凡事往远处想,往宽处想,并说我知道你不是太计较的。我回答说:我早忘记了。先生听了很高兴。的确在钟先生那里,我感到的是一种春风般的温暖,我很庆幸自己有缘成为先生的学生,能亲聆大师的教诲,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他给您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人格与情怀。在先生80年生涯中经历了多少坎坷,我这点委屈算什么?先生现在走了,先生不再能抚慰他的弟子了,但我会终生记住先生的话:“凡事往宽处想”。以后我也会将先生的话传给我们的学生,心胸宽阔,自然前景光明。


——节选自:萧放,永远的师范──追念恩师钟敬文先生,群言,2002。


08

万建中:爱花、“欺软怕硬”、待人宽厚

钟先生一生爱花,他的书房四季鲜花不断。但他更喜欢校园里的花草和绿树,常在花间树林中漫步。他时常走在图书馆新馆南边的花圃。遍地花卉绿荫更能激发先生的诗情和灵感,漫步于花草之间,或许他会想起十多年前写的《看花》诗:“号作春城语岂夸,世人都喜说山茶。我来正及群芳盛,壮采尤推大丽花。”



中国人一向讲究食补。常有人对钟先生何以高寿产生探究的兴趣,很想知道钟先生一日三餐所食何物,所饮何汤,或伴有何种灵丹妙药。其实,他吃的很简单,可谓清茶淡饭。一次陪先生吃饭,问他想吃什么,先生诙谐地说:“我是无齿之徒,欺软怕硬。”凡是能嚼得烂,他都吃,不像有些老年人那样有种种的口忌。即便在友谊医院住院期间,他所食的也主要是医院做的通常的饭菜,主食是馒头和水饺,副食为菜蔬或蛋羹。



钟先生的待人宽厚、善解人意往往体现在很小的细节上。许多前来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原先与先生素未谋面,面试时难免有些拘谨。钟先生会用他的幽默语言和随和的动作及语调使考生放松紧张心情,一般考生很快就被他的幽默和随和所感染,能够自如回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对那些有望被录取的考生,他往往会赠送一句祝福的话:“回去静候佳音。”那些可能名落孙山的,他一般不会直接说出结果,以免使他们感到尴尬和伤怀,他总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提示:送上一本自己的新著,并嘱咐该考生回去好好学习。


——节选自:万建中,追忆导师钟敬文先生,纵横,2009。


09

杨利慧:我们睁着眼睛,再也无法入睡


我坐在床边,握住先生的手。他的手有些发凉,而且有些浮肿,和他平时温软的手大不一样。


中午,我们把带去的鸡汤喂给他喝,他只喝了几口就不喝了。我们带去的饺子,他一个也没动。


后来巴莫来了。我们眷恋地守在床边不忍离去,看着先生痛苦地睡着了。


直到下午3点多,我们夫妇才离开医院,当时护士正给先生吸痰。我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叮嘱先生的助手康丽:如果发生什么事,马上给我们打电话。


半夜2点多,电话突然响了。康丽告诉我们:先生于10日凌晨0时1分去世了。


我们睁着眼睛,再也无法入睡。德明在想什么,我不得而知。我的脑海里时而一片空白,时而回想起与先生交往的许多往事,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


——节选自:杨利慧,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2003年1月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

钟敬文先生除了是一位民俗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生有许多精彩的诗篇。我问导师,钟敬文先生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诗歌?导师萧放教授告诉我:他最后的诗作,“步履蹒跚到百年”这首,钟先生以此抒怀明志。


拟百岁自省

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

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

宏思竣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

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



苏轼曾作《醉翁操·琅然》以表达对老师欧阳修的敬意与缅怀。今日,民俗君与所有民俗学同仁借学士之词,表达对中国民俗学导师钟敬文先生的思念与感怀。

吟唱表演: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和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


词: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苏轼:《醉翁操》)

文章来源:“北师大民俗学”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