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夏布织造


夏布窗帘、夏布靠枕、夏布杯垫,甚至角落的自行车,车身也以苎麻装饰……在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办公室,夏布的身影随处可见。


夏日午后,阳光经过白色夏布窗帘穿透进屋,仿佛也没了脾气,只感觉周身被清透环绕,屋内满是凉爽的气息。



“这是使苎麻变成夏布的工具,苎麻通过手工绩麻成线再织造而成夏布,手感柔软但内含筋骨,夏季穿着使用合适不过。”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沈华菊指着桌上的竹筘介绍道,说话间,她还拿起面前的纱线为我们演示起夏布的织法。


“夏布目前在中国的四大主要产地分别是重庆荣昌、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四川隆昌,这四地的夏布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2008年,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和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千年的素纱



夏布是指以苎麻为原材料,采用绩麻成线的方式织造的面料,因其透气轻薄,适宜在夏季穿着,故称“夏布”。



中国种植苎麻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并且,苎麻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白话文出现以前,夏布被称为“苎布”,各个朝代的诗歌里都有对白苎面料的描述。诗经有云:“东门之池,可以沤纻。”描述了将苎麻浸泡在水中的工艺流程。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中写道:“紵亦麻也,种生由外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岁种也。”对苎麻的形态特征、种植分布都做了详细记载。



麻质冬暖夏凉,通风透气,做成衣服,穿后易洗易干,烫后有棱有角,且凉爽理汗、舒适宜人,做成蚊帐,还有驱虫避邪的作用,非常适宜消夏。因此,夏布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唐宋时期,夏布便作为服饰的上乘面料用作贡品。清代至民国时期,东亚各国就大量进口中国的夏布,因夏布布料光洁丝滑,柔软舒适,和服、韩服、单衣、巾帛等各类物件都青睐以其为原料。





一丝一缕的交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提到夏布的织造,就不得不说绩麻工艺。所谓“绩”是先民利用身边苎麻、大麻等植物的茎皮,靠双手将一根一缕的纤维接续起来绩捻成纱的工艺。



夏布代表了属于亚洲地区特有的以“绩”为核心的长纤维织造工艺体系,这与如今大众所熟悉的以“纺”为核心的短纤维织造工艺体系有很大的差异。苎麻经打麻、绩接、络线、挽麻纡子、整经、穿筘、上浆、织造、染整等数十道工序方能成布,耗时耗力,极其需要耐心和技艺。



而绩纱主要分为原麻漂白、撕片、卷缕、捻纱、绕纱五道工序进行。绩纱时将自然漂白后的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股上,再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卷成茧状小团缕。



新做好的苎麻布有点硬,需在碱水中进行煮练并取出用衣槌捣练,才能使它柔软。由苎麻所制成的布料,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古人形容它“质如轻云色如银”。





回归现代生活



夏布天然朴实的质感,也广受日韩等国的青睐。在韩国,除了服用和其他生活用途,夏布常用于丧葬礼仪中。日本人尤爱夏布,钻研了许多夏布的加工技艺,他们擅长在软化、固色方面对原始胚布进行处理,制成华美又不失气韵的民族服饰。



传统是最好的时尚,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谈及夏布在当代的应用,沈华菊教授打开手机,一扇以夏布为原料的屏风映入眼帘。“你们看,这是我自己用夏布当底板制作的屏风,是不是很有韵味?”


夏布气质纯朴、气韵悠长,在当代,技艺的创新和巧思也为其赋予了更多美学价值,夏布扇、夏布画都是夏布技艺的传承与再创作。



2018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工作站以“用”字引领,建立实践基地,培育人才队伍,着力攻克夏布的软化固色工艺,加强夏布产品的研发,并通过展览宣传等方式,赋予夏布更深的文化底色和内涵,提升大众的观念认知。2019年,工作站启动了“中国夏布振兴联盟”,希望联合各方优势资源,促进夏布的传承与保护。


为了进一步发掘夏布的美学应用,工作站还将打造“传承人与设计师”互动机制,助力夏布设计创新及转化。“我们也在积极启动夏布设计大赛,就是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夏布产品的设计中来,为夏布发展注入活力,实现麻缕再造。”





图文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2020-08-20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