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20年山西省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2020年山西省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由山西省教育厅主办,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戏剧与影视学院联合承办的2020年山西省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计划于8月10日至8月19日在山西师范大学举行。为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现面向各高校招收学员,欢迎全国各高校硕、博研究生踊跃报名参加。


01

简介

本暑期学校依托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于2014年4月在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成功申报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博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工4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7名,在读博士6名。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教授6名,副教授15名。近十年来,共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学院与中国戏曲学会合办的学术辑刊《中华戏曲》,从2007年以来一直入选CSSCI来源集刊,是海内外戏剧戏曲学核心辑刊之一。


2020年山西省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国内在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方向具有高深造诣的知名学者、专家担任主讲教师,旨在搭建一个以戏剧与影视学研究为主体的跨学科平台,增进各院校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拓展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的视野和方向。

02

研修方式 

1、本次暑期学校采取网络视频培训和线下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不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主办方将通知全体入选学员有关网络平台具体信息。


2、暑期学校网络视频培训主要包括专家授课和学术沙龙两个环节。专家授课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主讲,学术沙龙由戏剧与影视学院青年学者担任主持人。


3、为配合疫情防控,主办方将根据学员所提交的论文、学习报告及培训期间表现,择优挑选30—40名学员,在网络视频培训结束后,实地前往山西稷山金墓博物馆、山西洪洞广胜寺、山西临汾元代戏台群等地,展开为期2天的戏曲文物实地研学活动。未实地参加的学员则通过视频直播进行互动。参加实地研学活动的学员,来往差旅费自理(对偏远地区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部分交通补贴),研学期间食宿、交通及资料等费用由暑期学校承办方承担。

03

招生计划

1、2020年山西省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拟面向全国各院校招收100名戏剧与影视学、民俗学、中国古代文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2、学员应提供电子申请表1份(另提交富有原创性、未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学习报告者优先录取),由山西师范大学2020年山西省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对推荐学生进行筛选,确定正式学员。申请者确保提交材料和信息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选拔工作将于8月8日前结束,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电话等方式告知。

04

培训时间

2020年8月10日—2020年8月19日。

05

研修主题 

戏曲文物考察与研究、戏曲史与戏曲文献、戏曲民俗与宗教、戏剧与影视相关理论。

06

课程安排 

07

学员待遇及义务 

1、免费发放电子教材、讲义等线上学习资料。


2、通过邮寄等方式赠送每位学员《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复印本)1本。


3、学习结束,向培训合格者颁发由山西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暑期学校结业证书。山西省内学员所在培养单位可据此记2学分。


4、主办方将对每位学员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对优秀论文给予适当奖励。对特别优秀的原创性、未发表的学术论文,推荐至《中华戏曲》《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论文推荐权、版权归承办方所有。


5、学员确认参加暑期学校后要求全程参加线上授课,课程结束后两周内提交学习心得一份(不低于2000字)。出席线上授课时长不足总授课时长70%,或不提交学习心得者,将无法享受相关待遇。

08

申请方式 

1、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8月7日24点。


2、填写电子材料(附件一),发送至电子邮箱:sjyssx@126.com(邓老师)。邮件主题及附件名为“姓名+所在学校、专业+暑期学校申请”。


3、注意事项:一律使用电子邮件报名,其他方式概不受理;报名表中“学员承诺”签字,使用电子签名即可。

09

联系方式

本次暑期学校培训活动,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邓弟蛟老师进行咨询。(电话:18235706079)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2020年8月1日





注:报名表见附件一(如上所示),请通过左下角【阅读原文】(网盘资源提取码:y0ps)或下方二维码领取。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