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山东大学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暑期学校开班


7月20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省民俗学学会、《民俗研究》编辑部、《节日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的“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正式启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主持开班仪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致辞,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113名本、硕、博学生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参加。




李平生在致辞中指出,山东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和较好的学术声誉。为了砥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新生力量,这次特别邀请了来自民俗学、民间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领域的15位国内顶尖学者作为讲座专家,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学校授课。受今年疫情影响,暑期班的课程和学术活动都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他还重点介绍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办历史和学科格局,并回顾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学术传统,强调暑期学校对增进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参加暑期学校的同学们能珍惜此次线上课堂的时间,珍惜亲聆名师教诲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度过愉快、难忘的线上学习时光。



 ▲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 李平生教授 


张士闪介绍了民俗学研究所的学术特色和师资状况,认为山大民俗学长期注重田野、理论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并以田野研究为基本特色。特别是山大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刘铁梁先生的理论民俗学和田野研究,王加华教授的农业民俗研究,刁统菊教授的亲属制度研究,朱以青研究员的非遗保护研究,特聘教授李松研究员的民间文艺整理研究,均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而所里的几位年轻教师,近年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他最后祝愿暑期班学员身心愉快、学业精进,并由衷希望它能一期一期地办下去,成为山大民俗学的“标志性文化”。



开班仪式结束后,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以“民俗的主体性与交流式民俗志”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开启了暑期学校的第一堂课。刘教授从“民俗的主体性:民族、群体、个人”和“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两部分展开讲授,结合德国民俗学的转型、日本民俗学研究的目的以及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深入讨论了民俗的主体性、身份认同、文化迁变等问题。此外,他还就个人叙事、口述史、交流式民俗志等概念予以精细阐释。


授课结束后,学员们在交流环节中积极发言提问,表达了日常学习中的诸多困惑。刘铁梁教授逐一解答,并围绕民俗志与民族志的区别、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等问题表达了他的最新思考。


据悉,这次民俗学、民间文学暑期班共有1020名海内外知名高校的本硕博不同学段的同学报名参加,最后遴选了100余名正式学员参加此次暑期线上研修活动。这次暑期学校的举办,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学术交流、缔结学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界同仁增进对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学科点的学术交流碰撞,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相关学科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