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的
主旨发言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李春园拍摄)
按语: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于2018年7月13-1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致辞,刘魁立研究员就大会主旨发言,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交论文并参会讨论。会后辑录了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的部分获奖论文和参会的研讨论文,贴合“技术与民俗”的主题,结集而成《民俗传承与技术发展》,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将于近期上市。刘魁立先生此番发言为论文集序言,2018年9月29日会议录音经作者审定。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宋颖提供)
各位尊敬的年轻朋友,你们好! 我年纪大了,在很多方面不如你们。我觉得,要我说点什么对大家有所启示的东西,我说不出来。今天早上坐车来这里参加会议的时候,我问宋颖博士,希望她给我一些启示。她说,您有一次在谈话中对我讲过技术和民俗区别的话题。这也是今天会议的主题。说完,她从手机上找到了当时的记录。既然她给我了这样的提示,我好像就有话说了。
刘魁立研究员在会上发言
今天和大家相见,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也是从这样的年岁走过来的。在这样的会上,就不免会有“并非是伤感的而是快乐的”回忆。
我有这样几个想法和大家交流。第一,说说传承和传播;第二,说说我所理解的研究;第三,讲一个关于研究方法的故事;第四,说到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怕自己说乱了,归纳了这几个要点。
说说传承和传播
前两天在中国传媒大学参加以传播为议题的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嘉宾和文化部非遗司的官员们让我来讲传播,实在有些为难。我就在这些大家面前讲了一个故事。我说,以前有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请教,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散文?被问的人说,你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应该知道。问的人说,我怎么是专家?我不知道才问你。被问的人回答说,你唱歌吗?唱歌。你说话吗?说话。你说的话就是散文,你唱的歌就是诗歌。你说了一辈子的散文,唱了一辈子诗歌,散文和诗歌你都做到家了,还来问我。在讨论传播的会上,面对诸位传播大家,来讲传播问题,实在很为难。
会上,为获奖学生颁奖
我对传播有那么一点想法。我认为传播是个了不起的事情。文明的推广、文化的赓续,靠传承,但是也靠传播。一种文化事象的传承,更多是传承人群的事,而有了传播,才会使它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推进文化向前发展,是要靠整个社会群体的巨大力量。而号召、呼唤和动员这种社会力量的,是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话是传播,发表文章是传播,连走路都会有传播的意义。为什么?我早上去买菜,这个时段大家都急着上班,车很多,行人也多。我的住处附近,是一个交通枢纽。十字路口旁边有几个协管告诉人们,大家要爱惜生命,红灯不能走。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信息的扩散,他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在机动车道变灯让一侧汽车直行或左转的时候,这段时间另一半路没有过路的汽车,路是空闲的。这时有的人就以身试法,走过去了。走过去的人用自己的行为传播了另一个信息:虽然是红灯,但是可以走。很多人就跟着走了。有的人没动,是听了协管传达的信息,守规矩。假如大家都这样走过去,就会建立起一种破坏“红灯停,绿灯行”的坏习惯。就是说,一看没车就走过去,万一出事怎么办?可见,传播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我们大家的事儿。总而言之,传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巨大的功能和作用:传播可以推进文化发展,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传播会丰富广大人群的文化知识,从而提升热爱文化的深厚情感;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借鉴,从而推动其发展和推广,把部分人的智慧、技能和活动推广到整体社会,为大家所共享、共爱,使某个地域或民族的文化具有全人类意义,受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共享和保护。
2
说说我所理解的研究
刚才所说的这些话,和研究有什么关系吗?有关系。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研究者的一项任务。整个社会全都在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做着传播。我们身处社会之中,彼此之间关联着,也都参与着传播。写文章和讲话都是在传播大量的信息。如果分析一下,有些信息是以前就有的,是人家已经传达过的老信息、旧信息。要传播这种信息,扩大其影响,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实践,媒体可以这样做。而我们作为研究者,就应该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创造新的信息。这样才叫研究。即使再小的新信息的创造,也算是发明和发现。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既然是研究者,就不应该满足于总是承担传递旧信息的搬运工,就不应该是旧信息的搬运工,而应该成为新信息的创造者。这是我们做研究的人的使命和应该追求和目标。也许一时达不到,但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做我们才不枉做一个研究者,才能对学术、说大一点,对民族、对人类做出些许贡献。
召集人交接仪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位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老学者也是老领导,于光远。在他80多岁时参加了民俗学会的一个会,家人开车送他来参加会议。大家都很惊讶,这位老先生怎么坐着轮椅就来了,我们没有发邀请啊?这件事离现在应该有二三十年了,我记不太清具体时间了。他在会上开口就说,今天我非常高兴,我没有接到邀请,但是我觉得你们做的事很重要,于是看到你们发出的会议信息就赶来了。我想讲一下自己的思考。他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把他统辖领域的学问都掌握,即使他想努力这样做也做不到,有些细节或许对他也并不那么重要。但有一个问题是他必须努力去钻研的,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重要性学”。一位领导者管理的工作对象有许多细节他可以不知道,但是在他管理的领域里,他应该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
我想,我们作为研究的人,在面临很多课题时,也要有这样一个本质上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这个叫“重要性学”的本领。通常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就要有这样的思考。选择课题往往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时尚,是热门,这样说太俗气了,大概就是社会需求吧。因为,这个时候,这个题目,大家都在讨论,我们也去讨论。这是选题的出发点之一。还有一个是我好奇,我有这方面的求知欲,个人情感在起作用。需求和爱好,这些都会左右我们的选题方向,歧路彷徨,不知道往哪走。但是,在这个时候,“重要性学”应该要成为思考问题的主心骨。我这一生追求什么,要在哪个方面提供新的信息,有创造,有发明发现。这就是我所想说的传播问题和研究问题。
3
关于研究的方法
大概在和大家同样年纪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分析”,什么叫“研究”。也像比各位还年轻的学生那样,不知道做研究应该往哪里走。这个时候,我就去请教我的老师,问他如何做研究。他说,你以为我知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你去读书,读了一本就知道第二本要读什么。读到第五本书的时候你就大体知道这个领域的一般情况了,这就是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方法。实际上,他是告诉我,要自己去探求、去摸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体会是很重要的。于是我就开始读书。
会议发言
我读到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著作。这位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说,莎士比亚其人目前说不清楚,有多种揣测。暂且把作者是谁的问题放在一边,我们也可以来分析他名下的许多作品:哪些是出于一人之手,哪些又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的,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他说,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位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作品。根据是什么呢?他说,例如《李尔王》,悲剧的因素早就埋在那里了,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这样。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是世仇。蒙太古有个儿子,罗密欧;凯普莱特有个女儿,朱丽叶。罗密欧去参加一次舞会,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戴着面具,偏偏爱上了朱丽叶,彼此并没有认出来。世仇两家的子女是无法结合的。朱丽叶请神父帮忙,帮着他们两个举行婚礼。这期间,朱丽叶的堂兄知道了这件事,去找罗密欧决斗。罗密欧觉得不能这样做,就拒绝了。罗密欧的朋友说,这是关系到荣誉的大事,于是代他去应战,结果被刺死了。罗密欧为给朋友报仇,把朱丽叶的堂兄也刺死了。这样一来两家的仇怨更深了。经法官判决,罗密欧被放逐。朱丽叶的父亲要将朱丽叶嫁给其他贵族。她不同意,就去找神父求助。神父给了她一种药,让她在几天内昏迷不醒,像是死了一样,过了这段时间还会苏醒过来。她服了这个药,大家都知道她死了。神父找了仆人去告知罗密欧实情。可是这个人在路上被灾情耽误了,这个信息没有传给罗密欧。罗密欧并不知道其中的隐情,只听说朱丽叶逝世的消息。他赶回来看到爱人已经死了,就服下毒药,真的死去了。朱丽叶醒来之后,看到罗密欧为自己殉情,就拿罗密欧的佩剑自杀了。结果,两家的世仇就此得以消解。剧情的发展看起来非常自然,可是这位研究者却在其中找出问题。
会议现场
我们的古人说,“读书须得间”,要找到缝隙。读书如此,做研究也是如此,要找到缝隙。这位作者说,如果两家的世仇想真正得到解决的话,何必要把自己的孩子拿出来做牺牲。他举了几个细节:如果朱丽叶早些醒转过来,药性解除了,悲剧没了,世仇就不可能消解。如果仆人及时赶到,告诉罗密欧真相,悲剧也不存在。如果罗密欧返回时神父在场,他会说明原委,两个相爱的青年完成婚礼,远走他乡,这出戏就会成为喜剧。如果罗密欧自杀后神父没有因为害怕而逃走,朱丽叶也不会拔出佩剑自刎,剧情发展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于是这位研究者得出结论说,写出《李尔王》那样早就种下悲剧种子的故事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这种幼稚的东西。在剧中我们看起来很自然的事件发展,一切都是建立在偶然性上的。所以他说,《罗密欧与朱丽叶》肯定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早于《李尔王》等其他悲剧。也许他揣测的不对,但是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研究,什么是研究的方法。研究,要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不断地寻求那里的问题,有些具体方法会使我们长时间受用,能够帮助我们在迷茫中寻求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
4
关于“技术与民俗”
最后,回到今天研讨的主题:技术与民俗。因为没有研究,只能简单说几句。
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富足和便捷中生活,我们也追求生活的富足和便捷。想想看,过去物资匮乏,现在比过去富足多了;过去我们烧火,是蹲在灶前,往里添柴,现在我们可以用电、用煤气和天然气,便捷多了。在提到“技术”的时候,无论是工业技术、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切现代技术,我们关注最多的是,它们能提供多少产品和多少便利。技术不大会包含我们“民俗”能够提供的情感。严格地说,民俗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情感。节日是情感的表达,民间歌舞是情感的表达,甚至连制作和使用工艺品也包含着浓重的情感因素。满足情感需求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富足和便捷”固然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生活在“快乐”中,那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当然,富足和便捷也会提供快乐,但是富足和便捷不都是快乐的,快乐才是我们整个人生真正有幸福感的要素。而这种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当中存在的。
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合影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坐火车去莫斯科,这五六个昼夜,周围都是生人,基本不会搭讪说话的。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边防军官。路过贝加尔湖边的一个小站,站台上有很多俄罗斯老年妇女会拿出一种特殊的熏鱼来卖。这个熏鱼的做法是把一种别处没有只在贝加尔湖生长的鱼先腌了、煮了,再烤,所以吃的时候,整个刺拔出来之后,连外面的鱼皮鱼鳞和里面的肉一起吃,非常香。我买了几条,我就和这个军官分享。鱼并不重要,那只是个媒介。我们两个人完全不认识,但是有了情感交流,一路上大家才那么快乐。
所以,我就想,无论到什么时候,人总要和自然打交道、和社会和人打交道、还要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打交道,也就是说,人总是在民俗当中生活的。民俗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民俗可以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位所从事的民俗研究事业,是能够为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感的。各位是传递这类信息的人,是来创造这些新信息的志愿者,是在人生路上不断进取力求发现的一批民俗研究者,我非常羡慕和敬佩各位。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李春园、宋颖、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志愿者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