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蛙原型的审美意象概述
德国心理学大师,荣格把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e(形式)组成。荣格认为“原型”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该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意象”是存在的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情感的迸发,而产生的艺术活动。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在《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是意和象的集合体。意象中既有主观的‘意’,又有客观的‘象’,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是两者的结合。艾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于感情的复合物的东西。”可以说,意象是一种象征和符号,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意象共生而生成的审美境界,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映射,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和心理。
彝族民间故事中创构的青蛙原型,对青蛙物象的认知,是彝族人在审美遭遇的刹那间生成的审美意象经验的表达,表现了彝族民众对事物概念的象征意义的联想和想象符合主观愿望的发抒之情。青蛙象征着在外形、外貌上不具备优越条件的人,然而,在丑陋外表下,却隐藏着聪慧、良善之心。彝人借助于青蛙的象征符号,表达了彝人的审美关照和人文意蕴。青蛙原型意象的生成,不仅承载了彝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记忆,而且是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集体无意识是一个使精神充满了永恒活力的事实”。彝族民间文学文本中青蛙的原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流变,集体无意识在该民族的思想、习俗、性格中,形成一定传统,形塑了该民族的文化心理。
审美意象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是对于物质生产活动和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超越,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在审美意象中包含了彝族人审美活动的成果,表现了彝族人对青蛙物象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标准,凝结为审美意象的生成。从外部特征上,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两眼脓肿外鼓,嘴巴长长像一把弯刀,身上的皮肤颜色由黑褐色的斑纹组成,这是它的原貌,外貌着实丑陋,不受人喜爱。但在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是集智慧、果敢、聪颖、孝顺为一身的动物。在彝族历史之书《勒俄特依》中,青蛙是彝族的先祖,是文明使者的传播者;在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又是以小胜强、老实厚道的象征。
在彝族人的审美认知空间,借助青蛙的“丑”,传达了彝人对美的体认和追求,外貌奇丑,同样可以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感,更有力地表现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彝族人对“丑”概念的体认,超越了日常生活用语中的“美”“丑”的对立,反映了彝族人的审美观照和审美文化心理。
二、青蛙原型的审美艺术特色
彝族地区流传的青蛙原型意象的表达,是彝族人最原初的、最本真的生命体验的凝结。在民间故事中,彝族人创构的青蛙意象是聪明、果敢、传播文明和繁衍人类的使者等艺术形象,突显青蛙作为艺术本体,实现了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彰显出以象达意的空灵剔透的美学状态。彝族人借助于青蛙的艺术张力,呈现出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世界的“道”的审美观照,显现了彝族人的认知世界对审美意象的表达和体认。从审美关系中,青蛙原型意象可分为以下五种审美艺术类型。
(一)开启生命之音,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凉山喜德县流传的民间故事《天神的哑水》,讲述了很久以前动物都能说话,昊天君主恩体谷兹闲太吵,为了消减动物们的力量,出了一个策略,让动物们到土而山上喝水。于是他准备两个盛水的钵,木钵里盛的水喝了能说话,金钵里的水喝了会成为哑巴,这则消息一散布开来,只有青蛙揣摩到恩体谷兹的策略。各种动物奔往土尔山的过程中,青蛙被老虎、豹子等大型动物踩踏,只有人把青蛙放在肩上,为了报答人类,它把这则天机告诉了人,使人类获得了新的生命,具备了言说的能力,开启文明传播的心音。
(二)雪化始成,生命繁衍的使者
彝族人认为生命起源于雪化而成,而青蛙和人类都是由雪而生成的,并且青蛙是先于人类而存活于大地,彝族人亲切地称呼青蛙为“居木惹牛”(老大)。其中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记载:“从天上掉下了梧桐叶降到了地面,霉烂了三年,化作三股雾气升上了天空,于是天降大雪,大雪化了九天九夜,雪成肌肉,冰块成了骨头,风形成了气,雨形成人的血,星星成了人的眼,变成了雪族的种类”。形成了有血的六种动物,无雪的六种植物。在六种动物中,分别是蛙、蛇、鹰、熊、猴、人。蛙为首一,生活在水中,其儿女分为三个支系,第一个支系是蟾蜍,第二个支系是红腿蛙,第三个支系是青蛙。
(三)知恩图报,承担使命
在凉山西昌地区流传着,“昊天君主恩体谷兹试图灭绝人间所有的动物,人间好心人居木武武解救了青蛙、百灵鸟等动物,青蛙一直铭记于心。一天恩体谷兹站在土尔山视察,发现还有人烟,令他更可气的是,地上的居木武武还想娶他的小女儿为妻,乌鸦又在他家叫个不停,于是,恩体谷兹让他的妻子,找天书来算卦,然而天书被老鼠吃掉了,他去追老鼠,又被蛇咬伤了,百灵鸟告诉他,青蛙能治蛇毒,于是他又找着青蛙,青蛙为了报恩说服恩体谷兹答应居木武武娶他的小女儿,恩体谷兹不愿意,青蛙趁他不妨,纵身跳进池塘,恩体谷兹蛇伤发作,只能面对死亡。居木武武如愿地娶到了心爱的姑娘,繁衍了彝族子孙。”
录音材料
讲述人:吉克拉达
讲述地点:凉山州经济贸易学校2栋3单元4楼8号,2013。
(四)以小胜强,聪明果敢
在彝族儿童人群广泛地流传着《青蛙胜虎》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在森林里,体积庞大的老虎随时找茬,借比赛跳远和跑步为由,想吃掉弱小的青蛙,青蛙不以身小而自卑,遇到强敌不畏缩,发挥聪明才智,获得了胜利。运用巧妙和智慧的手段吓跑了老虎,并把老虎请来壮胆的说客(猴子)搭上了性命。
录音材料
讲述人:依伙什扎
讲述地点:凉山州普格县西洛区沙坝村五组,2013。
(五)巧言智取,深谙民风民俗,娶到如意的妻子
在贵州流传着《欧补娶妻》的爱情故事,欧补降生到阿余阿欧家,相貌虽丑陋,却把活儿干,不仅帮家人,还帮邻外,是远近出名的老实厚道之人。到了成婚的年龄,想娶舅舅家的小女儿为妻,但舅舅以相貌丑陋为由,再三阻拦。欧补灵机一动说到:“天上雷公大,地上舅最大;头发九十九,是属舅遗传。”说明血亲遗传的关系,暗讽舅舅五十步笑百步。在轮番和舅舅、表哥、表妹们辩论中,欧补大量的引用彝族人恪守嫁娶规则,如姑家儿子是舅家的女婿的等习俗。过五关斩六将以智取的方式获得了舅舅的认同,娶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三、青蛙原型审美意象的层累和突创
在彝区民间广泛流传的青蛙类型的故事,是彝族人借助于青蛙意象的集体无意识及其组成原型的一种象征符号的表达,体现了彝族人心灵层面的精神诉求,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浸润和渗透在彝族人的宗教信仰、生活民俗等空间领域。
(一)彝族民众精神诉求的表达
彝族民间文学中青蛙的原始意象,是彝族人性灵的自由发抒,反映了彝族人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态度,体现了彝族人的审美意蕴。
1.外形的丑陋,内在的善良
美丽与善良,作为人性善的远古精神意象的回归及爱的开端,受到彝人们的推崇。在青蛙娶妻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外表丑陋的相貌下,隐藏着一颗淳朴善良和孝顺之心。青蛙一出生,相貌丑陋没有阻挡他对爱的向往和执著,受尽了舅舅的凌辱与考验,并没有压垮青蛙的身躯,反而使青蛙越挫越勇,彰显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力量之美。在各种交际场合,突显出青蛙正能量形象,如在邻居家的婚礼、葬礼中,欧补既担任着歌师又担任着诵经祈福的经师,而且在火把节赛马比赛中,又是赛马能手,在纠纷事故谈判中,又是通晓事理的调解人。外形欠佳,并没抹杀内心的强大和丰厚,当掩藏在家的蛙皮被不知情的母亲和妻子一把火烧了,现出原形,不得不面对死亡,然而在这危机关头,他不责骂妻子,不考虑自身的生死,和盘托出实情,变成蟾蜍是为了尝试人间疾苦,不能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儿子的义务而产生亏欠之情,最后临终嘱托妻子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孝敬父母,完成他未尽的孝心。从青蛙原型的审美意象空间,让我们看到了青蛙的良善之心和人伦孝道,体现了青蛙是美与善的化身。彝人借助于青蛙的精神原型,实现了彝族民众在精神性灵上的解放和超越,还原和表达了彝族民众的审美诉求。
2.生命繁衍的能手
在彝族人的审美意象世界对青蛙原型的创构是正面讴歌的,彝族的史诗《勒俄特依》中描述,万物始于雪,由雪化为无血的六种植物和有血的六种动物。对有血的六种动物排列顺序,蛙位居首位,并对蛙类做了明确的分类和阐释。如“雪子十二支,无血的六种,有血的六种,蛙为第一种,派生出三家,住在水池变。蛙类在长子,成为癞蛤蟆,住在土洞中;蛙类在次子,成为红田鸡,住在溪水边;蛙类的幺子,成为绿青蛙,住在屋檐下。蛙类繁殖无数量……。”在生活叙事中,彝族人把青蛙作为聪慧且繁殖力强盛的象征,尊称为“惹依阿木”(大哥),是文明使者的先导。彝人借助于青蛙原型意象的升华,借以表达彝族人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生育观思想。
3.机智和果敢的代言符号
观照彝族民间文学的史诗、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青蛙是机智和果敢的代言人。在彝族神话传说《哑水和智水的故事》中,流传着蛙是唯一识破恩体谷兹的策略的动物,告知人类哑水和智水的区别,让人获得了说话的能力,表现出蛙的聪慧和机智。在《智取老虎》的故事中,青蛙虽小,不畏强权,略施小计把森林之王吓得够呛,还让充当说客狡猾的猴子被老虎活活地勒死。在彝族地方性知识凝结的历史之书《勒俄特依》中,讲述了万物是由雪化成,其中演化成有血的六种动物和无血的六种植物,其中,有血的第一种动物就是蛙,最后一种是人,可以说,在彝族人的认知审美世界,把青蛙和人看做是同一种类,蛙是受人尊崇。这些体现出彝族民众审美心理和审美范式。
4.对爱情的认知和追求
在云贵川等地流播的青蛙娶妻的故事中,大都描写了青蛙相貌丑陋,丑陋的外表并不能压制它对爱的追求和渴望。心理学大师荣格指出:“文学、艺术和宗教是人的本能驱力的转化,这种转化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和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彝族民间文学作品《欧补娶妻》中,青蛙长相丑陋,请了很多说媒人去舅家提亲均遭失败,最后以自己的能力和果敢,战胜了偏见,赢得尊严,得到自己向往的爱情,把表妹带回自己的家乡。青蛙原型喻示着形象和条件均不太好的男人,但就是在不具备优越的情形下,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以积极地正能量获得幸福。青蛙原型意象成功地塑造了相貌丑陋的外形,并不能磨灭一个人内心的良善和强大,在追求爱情时,内在是重要的,外形次之,从文学意境,重新解读和诠释彝族人对爱情的理解和体认。
(二)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的超越与复归
解放前,彝族地区是以家支血缘的政治组织,实现对彝区的支配和统辖。为了争夺土地、财产、资源等因素,便会发生家支间械斗,导致战争。在冤家械斗中,持续的时间长,难分胜负,或节节失利,就会采取明争不行,暗斗操作,借助仪式通常以获取到对方的使用的物品或身体毛发,让彝族毕摩用牲畜念经,把牲畜骨头扔在敌方家附近。认为这样会导致敌方家作战能力衰减,身体不适甚至危及到生命。当敌方发现后,会请毕摩进行反诅咒仪式,消除祸害。从原始宗教的角度体认,称之为接触巫术。即认为两种事物接触时,彼此会产生一种长期的感应关系。如接触岩石会坚硬,接触对方的身体某一部位如毛发等,就会置人于死地。英国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描述到:“接触巫术认为,因为接触过的物体与人维持着超距的交感联系,所以只要伤害敌人曾接触过的物体或指甲、头发、唾液等曾属于身体的物体,即可伤害敌人。”在彝族人在经验世界,深信接触巫术仪式发挥着实效的作用。
青蛙娶妻的故事中,青蛙的皮被烧着,就如同念了咒语似的,无力回天只能面对死亡。可以说,接触巫术宗教思想,充斥着彝族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着彝族的生活及生产。当下,彝族农村家庭在彝历年、火把节前后都要做祈福禳灾仪式,家庭成员都要尽量地赶回家,若外出、求学或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需把自己穿过衣服或接触过的物品送回家,仪式才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此仪式能保证家人的幸福、安康。可以说原始宗教文化在彝区的不断地渗透和再现,在复归中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契合。
(三)彝族民俗文化蕴藏的生态哲学
彝族民间文学中青蛙的原型意象,经过彝人们代代延绵,保存和存活在彝族民俗活动、图腾信仰、禁忌文化等事项中,体现了彝族人的生存之道和生态哲学思想。
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记述着彝族祖先的来源,认同青蛙是彝族人的保护神,是智者的代表,彝族人把青蛙作为本民族的徽号和象征,是彝族人的保护神,体现出彝族人的图腾观,图腾信仰占据着彝族人的精神世界。如在生活中,不能食用青蛙肉,青蛙进家不能随意打死等文化习俗。可以说对蛙的文化记忆代代相传,延续到彝族民俗活动中,发展为禁忌文化。在日常的饮食禁忌中,彝族人恪守不吃青蛙肉(田鸡)的生活习俗。
青蛙的禁忌习俗一直传承和延续在彝族人的社会民俗生活空间。笔者以凉山州金阳县德溪乡为个案,2013年7月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得出的结论如下:德溪乡位于凉山州金阳县东南方,由五个村组成,除了小米坳村、李子坪村的居住的人户全是彝族外,长平村、德渣村、德姑村的彝族居民和汉族居民各占一半的人数。村落中的彝族人和汉族人恪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生活习俗、文化禁忌等方面有着我族、他族的区分。(1)长平村、德渣村、德姑村的汉族人口占全村的一半以上,这些住户主要是从云南搬迁定居在此,他们在语言上用汉语和彝语交流,从表面上不能区分他的族别,但在饮食上,当地的彝人是不吃蛙肉,而当地的汉族人每逢过年节或招待自家亲戚时,以青蛙(田鸡)肉为家庭的主道菜之一。(2)房屋建造时,屋基下面隐藏着蛙、蛇,有时候能听到蛙和蛇在下面打洞的声音,但彝族人认为这是喜兆,喻意着蛟龙在家。有时候蛙从屋基里钻出来,彝族人是不能将蛙打死,需用红色线系着青蛙的身子牵出屋外或用家里火塘的烟灰喷洒在青蛙的背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青蛙驱出户外。但长平村、德渣村、德姑村的汉族人,发现家里蹦进青蛙时,认为是不祥之物,立即把青蛙打死,扔出门外。(3)由于身居高山,德溪乡的彝人们背水要到山底下金沙江畔,为了节省时间,彝人们会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挖一个池塘供牲畜喝水,久而久之就有了青蛙,池塘里的青蛙跳进跳出,他们是不会驱赶的。彝族人认为青蛙都能喝的水是无毒、无害的,因此他们会牵着马、牛、来池塘边喝水。
彝族人秉持对青蛙的文化禁忌,体现了彝族人的生态观和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美学思想就是要超越和打破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整体主义,即主张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在彝族历史之书《勒俄特依》和民间都传诵着青蛙为人类大哥,为智者的代表,教授和训诫子孙,青蛙是人类的同伴,应平等相待,不能随意捕杀。可以说彝族人借助于青蛙意象的文化表达和传递,在生活习俗和行为惯制中,恪守彝族人的行为思想和文化禁忌,实现了人和自然、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之道。
四、青蛙原型折射的审美关照
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青蛙故事是彝族人对青蛙最原初、最自然、最本真的生活经验的表达,在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态度上,创构和超越青蛙的原初形象,把青蛙加以拟人化和社会化的描写,突显出青蛙机智、果敢、善良等美的一面,体现出审美意象世界中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青蛙作为审美意象的对象,以隐喻和象征等手法歌颂青蛙的品行,使审美与道德、认知与成分相融合,反映了彝族人的精神世界对事物的体认和把握,体现出彝族人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态度。
(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在彝族人的审美体验活动中,以青蛙原型为原初审美对象的符号表达,蕴含了彝族人对丑与美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判。青蛙的外形丑陋,是真实存在的本来面目,外形的不美并没影响彝族人对青蛙的独特情感的投射。在彝族人的审美理念中,把青蛙比喻为能应对自如、随机应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计谋、能策划的能人,突显出超远通透的艺术张力。如彝族的谚语到:“老鹰在天上飞;看的东西多;青蛙在井里跳;想的事情多。”在彝族人的认知世界,外形的美无足轻重,丑中有美,内心的强大和果敢才是美的生成和突显。可以说,彝族人对美的体认和把握,打破了日常生活用语中“美”“丑”的评判,是对“美”与“丑”对立的一种超越。青蛙原型“美”的意象的生成,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即“善”的体现,实现了“真”“善”“美”的结合和统一,体现了彝族人对“真”“善”“美”的超越和复归的审美态度。
(二)宗教的人文关怀
民间流传的青蛙原型故事,深刻地影响和制导着彝族人的审美空间,在宗教领域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当下,城市的彝族人在信仰上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但在村落,家家户户彝族人秉持宗教的威严与神秘,每家都要做祈福禳灾的仪式,打工外出的青年不能按时回家,都要把自己常穿的衣服和首饰作为替代品,寄送回家,保证仪式的顺利进行。在彝族祭师即毕摩的训示经典中,都记载着不能嘲笑和鄙视身体有残缺之人,每个人身上都闪光点,要发现别人和生活的美。可以说,毕摩借助于仪式形式,传达出祈福禳灾的文化信息,消解处于困惑中的彝族人的不良情绪,使彝族人的内心达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从而也体现彝族宗教文化的人文关怀和审美境遇。
(三)集体无意识力量的厚重
彝族民间故事中的青蛙原型意象是集聪明、果敢、机智、孝顺等为一体的动物,是对青蛙本身形象的超越,赋予了人性的特征,体现了彝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观照。在象征文化的能指关系中它是动物,在特指中它以升华成人,是人的写照,是人在关照青蛙动物的基础上,从审美意境中借助于青蛙的象征符号,把生活中做事、做人原则的传诵和表达,唤起彝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复归,让子孙后代铭记。体现出祖先存留的生命痕迹和审美体验在子孙后代延续和发展,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力量决定于审美思维。在彝族人的审美思维中,青蛙虽外表丑陋,内心是完美和良善的结合,喻示身体缺陷的人,发挥自己的所长,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弥补和填合缺憾和缺失,实现人格的完美,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力量在彝族人的思想、灵魂、精神等层面的层累和突创。
结语
审美意象中塑造的青蛙原型意象,是对青蛙意象的超越和复归,映射出彝族人成员心灵深层中深奥的无意识力量的博大和厚重。青蛙原型意象是彝族人先民在千锤百炼的生活中知识经验的归结与凝聚,是集体无意识力量在彝族子孙间流淌的痕迹,浇筑着本土肥沃的土壤,浸润着彝族人的心灵世界,蔓延和扩展到彝区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空间领域,实现了物象达意的美学状态,体现了彝族的“真”“美”“善”和谐统一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
作 者 简 介
吴桃,女,彝族,四川西昌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彝族民间文学、彝族社会与文化。
原标题为:《审美意象视阈下彝族文学作品青蛙原型的解读》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