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活动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
全国首次风俗画主题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作为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一个海内外知名的学术品牌项目,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自2009年以来已坚持举办了十二届,本届研讨会主题为“风俗画的20世纪”。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学术研讨会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崭新形式,云端会议成为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研讨形式上的崭新探索。
“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劳动与生活、表达思想与信仰,比人类使用文字的历史要悠久许多,民俗风情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被人类最早用图画记录起来,这就是我们所研讨的风俗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通过视频,向线上线下的专家学者致辞,他说:“这次研讨会是我国学术界以风俗画为主题所主办的首次专题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向社会公开征稿收集论文和调研报告共23篇,经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专家评审,共评出入选论文16篇,特邀专家学者论文10篇,集辑后将于2021年出版。其中,既有对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澳门风俗画的探讨,也有对中国风俗画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还有对嘉兴地区以灶头画为代表的风俗画的系统调研。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回顾、探讨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乃至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开幕式后,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像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从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加华分别带来主旨演讲。下午,22位专家学者围绕全国各地、不同时代的风俗画展开叙述和探讨。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专家学者以及嘉兴的民俗文化专家共计60余人参会,会议通过网络直播邀全国专家学者参与。
学术研究的“嘉兴模式”助力传统文化复兴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嘉兴端午节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的深厚背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演绎,蔚为民俗文化的洋洋大观,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自2010年我国首个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落户嘉兴以来,嘉兴以研究端午习俗为主线,在保护和弘扬包括端午习俗在内的民俗文化的生态性、多样性、独特性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为民俗文化参与现代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引。经过十多年的学术积累,嘉兴与中国民俗学会已经联合推出了《中国端午节》(六卷本)、《“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多部学术著作。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感慨:“经过十多年的民俗活动、民俗研讨的举行,嘉兴端午文化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嘉兴对端午文化的挖掘不但在全国,甚至在全球都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之前日渐衰微的民俗文化也正在复兴,但是文化复兴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民俗活动、学术活动的开展就是文化复兴的举措。“嘉兴持之以恒对端午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的‘嘉兴模式’,不仅仅是在端午文化研究上,对全国美丽乡村、社区文化的建设都有借鉴意义。”郑土有表示。
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历经十二届,从对端午文化的专题研究,到如今每年一个议题,研究的范围、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今年,针对“风俗画的20世纪”主题,特地推出当代全国风俗画展、风俗画相关理论讲座、嘉兴风俗画创作基地考察等,立体而多元地展示了全国和嘉兴在风俗画方面的探索。
6月25日,“记住乡愁——当代中国风俗画五人展”在嘉兴文艺之家启幕,展览展出北京马海方、湖北武汉萧继石、江苏常州季全保、河北石家庄卞家华、山东梁山王世会五位画家的风俗画代表作76件,同时展出部分嘉兴画家创作的富有吴越地域特色的风俗画作品7件。
文字记者:黄烨
通讯员:高胡琛
摄影:黄烨
来源:读嘉新闻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