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书名:《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1949—2018》
作者:漆凌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11月第1版
ISBN:9787520353977
作者简介
漆凌云,男,江西宜丰人,民俗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主要从事故事学、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内容简介
近七十年的民间故事研究大多围绕民间故事的多重价值而展开,在吸纳他山之石的同时也注重本土特色,形成了民间故事采录与改写、比较研究、类型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故事形态学研究、民间故事史等多重理路,呈现曲折向前的轨辙。本书在广泛搜检细读近7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论著基础上,集中对类型学、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形态学研究、采录研究、故事学术语体系展开深入分析,学术评论与学术访谈相结合,在总结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轨辙、研究实绩的同时反思当下中国故事学的困境,探寻未来故事学的突围之路。
目录
《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1949—2018》 “序言”
凌云博士寄来书稿《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邀我作序。早在2002年,我就有意让他以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为题做博士论文。他也为此积累了不少故事学史资料,只是当时思路尚未清晰,故暂时放弃。博士毕业后,他重新选择建国后的七十年的民间故事研究历程为研究对象,应该说从思路和深度上均有所提升。读完全书,我有以下感受与读者分享。
此书最大特色是资料翔实,论从史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民间故事研究资料,搜集了七十年来出版的故事学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借此我们能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热点话题、核心作者及学术生态,同时也对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的历程有较清晰的认知。学术史研究关键在于材料的丰富和全面,在此基础上书写的故事学史就不至于遗漏重要论著和人物,同时也会有新的发现。作者书写了故事学史上被人们忽视的海外汉学家的故事学成果,如最早用人类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丹尼斯(Nicholas Belfield Dennys),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引入历史地理学派方法研究灰姑娘故事的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这些成果让我们对中国故事学史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故事学不仅是中国学者的故事学,还是世界故事学人的故事学。另外,作者有意将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综合起来考察,让我们看到中国故事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钟敬文、刘魁立、刘守华、祁连休、段宝林、顾希佳等学人的代表性论著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质,成为建设故事学中国学派的坚实根基。
只有理解和把握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历史,才能明确学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故事学在内的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并非只是学术成果的呈现和脉络的梳理,而是学术意义的发现以及在反思、分析和检视的基础上重构“学术之网”。如此才能在纵向上揭示学术演进的意蕴,在横向上显露阐释和比较的旨趣。所以我历来倡导民间文学学术史的书写要有问题意识。我曾在《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中评述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是研究的模式化。作者通过难题求婚型、求好运型故事等个案的深入分析避免了学术史书写述而不评或多述少评的缺陷。借助这些个案的分析,让我们对中国故事学的演进轨迹、范式转换能够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当下故事学必须转型才能重新焕发活力。
2019年8月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