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鬼传说必须使用的核心结构为“异常事件”和“解释”,二者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文本内部逻辑的自圆其说,更可强化叙事的真实性与恐怖感。此外,鬼传说也存在“辅助结构”,即用以陪衬核心结构的分支情节,依内容可分为“回声”“布景”“休止符”三种。视不同的叙事需求,辅助结构可择一或任意地与核心结构进行组合搭配。通过交叉验证古今鬼传说的核心结构和辅助结构,可看出我国鬼传说在情节使用上的传承现象。
关键词:都市传说;鬼传说;情节;核心结构;辅助结构
当前国内关于鬼传说的研究比较薄弱,始终未形成稳定的话语体系。为明确鬼传说的定位,笔者曾以西方都市传说(urban legend)的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国实际的文化现象,将当代鬼传说的外部特征概括为15点:
1.以超自然的人类鬼魂为叙事主体。
2.贯彻“死生有别”的传统观念,亡者和生者的界限分明。
3.承第2点,若生者和鬼魂接触,便会导致惊吓、伤亡等事故。
4.承第2、3点,若生者知晓亡者的鬼魂身份后,便不会出现或持续人鬼相恋、交好的情节。
5.承第2、3点,以此观念为基础,强调并实现恐怖感的叙事效果。
6.情节必发生于近期、当下,而非“很久很久以前”或古代任一时期。
7.承第6点,情节多被强调为讲述者自身经验或是其周遭认识之人所亲历。
8.承第6、7点,以此背景为基础,强调并营造真实性的叙事效果。
9.主要叙事目的为休闲娱乐,并在社交场合中起到人际关系的维系作用。
10.承第9点,具有“道德悬置”现象,不以惩恶扬善等道德教化为叙事目的。
11.不试图解决人鬼间的冲突,反而多突显二者间的对立矛盾。
12.承第11点,传说主角多以程度不等的惊吓或伤亡为结局。
13.承第11点,倘若有化解人鬼冲突的情节,多一带而过,不会成为主要内容。
14.在最短情节中具备起承转合,能形成逻辑结构完整的叙事。
15.在确保传说的母题、情节基干、叙事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作用下,对“实名”的使用有选择的弹性。
综上可推论,当代鬼传说是一种以人类鬼魂为叙事主体、结构完整的传说类型。它通过强化人鬼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危险以及真人真事的情景渲染,激发阅听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和感同身受的联想,由此营造恐怖感与真实性的叙事效果,进而实践人际交流的娱乐目的,并可依时代为界划定当代与传统之别。需特别说明的是,针对鬼传说所概括出的这15项特征,目的是要从我国当代大量以鬼魂为主题的民间叙事中,明确突显笔者的研究对象,将其他使用相同主题,但不符合15项特征的文本排除在外,因其与笔者关注的鬼传说相去甚远,故先笼统称之为“鬼故事”以示区分,关于其实际的类型属性和叙事特点便暂不深究。此外,笔者通过访谈、文献和网络等渠道搜集到五百余篇传说,根据文本中鬼魂推进主要情节时必须使用的关键行为,将其定为核心母题,即“消失”和“出现”,其下可再进一步分出四类,前者为“于密闭空间”和“于开放空间”,后者则为“当下知道真相”和“事后知道真相”,据此可再细化出多种情节表现形态。在鬼传说的母题框架下,所有情节表现形态不仅能独立成篇,还可在框架基础上视叙事需求任意排列组合,甚至进行创新。由于鬼传说的两个核心母题具统摄性,不论异文如何变化,都能有效地归类至“消失”和“出现”下,从而规避当前学界在鬼传说分类条目上无限叠加和文本重合的情况。
本文以鬼传说的概念及核心母题的观点为基础,试图梳理出鬼传说的核心结构及辅助结构。研究对象以当代鬼传说为主,传统鬼传说为辅,而传统鬼传说又以《太平广记》为主,《清稗类钞》为辅,由此验证鬼传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叙事传统。
一
鬼传说的核心结构
按照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观点,一个完整的叙事具有六个结构性要素:点题(abstract)、缘起(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局(resolution)、回应(coda)。尼克莱森(W.F.H.Nicolaisen)研究美国都市传说《吓唬人的人反倒被吓着了》的28篇异文,认为只需缘起、进展和结局即可构成完整的传说,并提出讲述者常在缘起部分省略某些重要讯息,“推延”到结局时才告诉听众,而这是很多都市传说重要的结构特征。笔者曾试图求证拉波夫和尼克莱森的理论运用于我国鬼传说的可行性。研究后发现,拉波夫的分类过细,篇幅短小的传说无法支撑其理论;尼克莱森的“推延”则仅能置于结尾,不适用于国内的鬼传说。因此,针对中国当代鬼传说的情节结构,便提出“不合理的事件”和“解释”的概念。由于“不合理的事件”字数过多较拗口,又无法准确地体现鬼传说的情节特征,如一般社会民众的纠纷亦可视为不合理的事件。故遵循文本的主题特点将“不合理的事件”更名为“异常事件”,其与“解释”同为我国鬼传说的核心结构。在鬼传说的叙事语境下,“异常事件”和“解释”有其特定所指。
第一,“异常事件”有5点特征,即关键情节的高潮段落;以人类鬼魂颠覆常规的言行或其特殊身份来实践;多表现为有悖常理、违反自然规律、无法以科学解释的一切现象;主要承担铺陈情节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展示人鬼相遇后的各种潜在冲突;藉渲染所有异常的细节来强化冲突,并以此实践恐怖感的叙事效果。
第二,“解释”有6点特征,即对“异常事件”起到不可或缺的说明及收尾作用;多藉由对“异常事件”相关背景信息的必要注解来体现;对传说主角指出并验证“异常事件”的超自然真相;完成文本内部逻辑的自圆其说,强化并实践真实性与恐怖感的叙事效果;视情节需求,“解释”的表现形式对传说主角有主、被动的区别,但叙事功能完全相同;视叙事需求,有时个别“异常事件”可同时兼任“解释”的结构功能。
如传统鬼传说《袁无忌》:“见一妇人,来在户前……临道有井,遂入其中。无忌还眠,天晓……遂坏井,得一楸棺,俱已朽坏。”此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妇人的夜半现身,“解释”则为循人影踪迹所发现的棺材。当代鬼传说《哥哥》是描述主角出生的隔天,其三岁的哥哥就因饮食意外过世,但从主角会说话开始,父母便常看到主角和空气开心地聊天,由于次数太频繁,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哥哥的鬼魂回来陪伴主角。这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主角经常与空气对话,“解释”则是逝世的兄长归来人世。
若删去“异常事件”,仅存的“解释”会因失去依附的主体而显得突兀、不明所以。而若删去“解释”,一枝独秀的“异常事件”会因语焉不详的逻辑缺失而成为虎头蛇尾的断简残篇。换言之,鬼传说是由“异常事件”和“解释”两个核心结构所共同组成,缺一不可。正因鬼传说具备独特的核心结构,故即便主题是超自然的人鬼,情节多离奇吊诡,也仍能在大开大合的幻想叙事中实现恐怖感与真实性的有效平衡。
此外,“解释”结构具备两个主要功能,即说明:指揭示鬼魂的亡者身份或点明“异常事件”的真相;收尾:指在逻辑完整的前提下为文本划下合理的句点。“解释”结构的说明和收尾功能视叙事需求,在文本中能结合或分别呈现。首先,二者结合的情况,如传统鬼传说《巴峡人》:“夜泊舟,忽闻有人朗咏诗……如是通宵,凡吟数十遍。初闻,以为舟行者未之寝也。晓访之,而更无舟船。但空山石泉,溪谷幽绝,咏诗处有人骨一具。”此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深夜传来的咏诗声,“解释”则是周遭无其他舟船且声音来源处有人骨。当代鬼传说如《好兄弟,背靠背》是描述一个睡在下铺的男生,晚上睡觉时,总听见耳边有人说:“好兄弟,背靠背……”这个声音让他无法安眠,但每回睁开眼睛环顾寝室,发现都只有自己是醒着的,直到毕业离校时从床底拿行李才发现原来床板背面绑了一具背部朝上的死尸。这篇传说的“异常事件”也是让鬼魂藉声音的形式来表现“出现母题”,而“解释”则是床板下的尸体。上述两篇传说的“解释”皆兼具说明和收尾功能,不仅传说主角遇鬼的事实昭然若揭,且情节发展至此已完整合理,故文本能于“解释”结构划下句点。第二,分别呈现的情况,如传统鬼传说《韩重》:“三年重归,问其父母,父母曰:‘王大怒,玉结气死,已葬矣。’重哭泣哀恸,具牲币往吊。玉从墓侧形见……夫人闻之,出而抱之,正如烟然。”此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鬼魂分别在未婚夫婿和父母面前现身,由于此类已故亲友归来人世的情节具备使传说主角“当下知道真相”的作用,故该“异常事件”便可同时兼任“解释”结构。但由于该“解释”于文本中仅有说明鬼魂为亡者身份的功能,无法有效收尾,故需到结局时鬼魂忽然凭空消失,给主角留下惊异和遗憾的情绪时,这个第二起由“异常事件”兼及的“解释”才能真正发挥收尾的作用。类似结构在当代鬼传说中也可见,如《无头军人》是描述主角凌晨三点站夜哨时,突然看到一个无头军人飘至发射台下,主角吓得大叫,但当另一名卫兵闻声跑过来时,两人却发现发射台附近空无一人。这篇传说是让鬼魂以仅出现部分躯体的情节来展现“异常事件”,虽然该“异常事件”同样具备使传说主角当下知道鬼魂亡者身份的“解释”说明功能,但“解释”的收尾作用仍有赖于结局时鬼魂表现“消失母题”的“异常事件”来达成。
需注意的是,虽然“解释”的说明和收尾功能可视叙事需求有弹性地结合或分别呈现,但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对鬼传说的叙事效果将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一,“解释”缺少说明作用,如传统鬼传说《王文简闻咿哑声》:“夜半,闻后山咿哑声,若鬼车之鸣。然唱和相随,仅隔一墙。乃起,挑灯启户,咳唾而示之,遂寂。”此篇传说的鬼魂是藉声音的形式来表现“出现母题”,它的“异常事件”也兼任“解释”,但该“解释”仅有收尾作用,无法回答为何在人烟罕至的深山夜里会凭空传来鬼语。当代鬼传说《四教血滴》则描述主角某天在四教通宵自习,午夜十二点时,突然听见后排座位传来滴答声,但整间教室只有主角一人,他便起身循声往后排走,竟发现后排某张桌子正往地上滴血。这篇传说的“解释”亦由“异常事件”兼任,即滴血的课桌,但该“解释”也只有收尾作用,对“异常事件”无法提供明确的原因说明。由上述两篇传说可知,“解释”结构若缺失说明功能,鬼传说会因滞留未回应的重要疑点而显得底气不足,文本便难以取信于人。第二,“解释”缺少收尾作用,如传统鬼传说《方芑田死而现灵》:“芑田以是常郁郁,咸丰甲寅夏病卒。至十一月某日之夜半,次子亦病笃,仍吸鸦片,连吸,终不进斗,即大呼,做芑田声呼曰……语次,即自毁烟具。又呼长子训之,又呼其婿沈某曰……又呼姪孙观峰曰……”此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鬼魂藉声音的形式来表现已故亲友现身的情节,其“解释”只能发挥让传说主角确认鬼魂的身份和其归来人世的缘由,在此之余却疏忽交代事后鬼魂的去向和家人们的情绪反应。在当代鬼传说《晚自习》中则描述主角总一个人在学校的东2楼自习到午夜12点,而从某晚开始,主角发现每天都有另一名女生一起自习。过一阵子,主角从友人口中听闻去年一名女生在东2楼被奸杀,手指被割掉一只。当晚主角自习完,发现教室又只剩他和该名女生,主角离开前,便下意识地看了女生的手,发现并无异样。这时女生笑着站起身,说:“别看了,掉指头的是这一只。”这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鬼魂表现“出现母题”,“解释”是友人的背景说明,但传说结尾落在鬼魂的自报家门却未进一步交代传说主角的后续遭遇。上述两篇传说虽在结局都留有悬念,但对篇幅短小的鬼传说而言,“解释”结构若缺失收尾功能,便会予人有始无终之感,在叙事效果上也会因流于戏谑而有成为笑话、谣言的风险。
由于国内对当代鬼传说的研究较罕见,故笔者曾尝试对百余篇中国当代鬼传说进行情节结构组合方式的归纳。于此便以原有的分类框架为基础,根据上文的梳理重新调整为:异常事件→解释;解释→异常事件;异常事件=解释。以这三种结构组合为基础,视不同的讲述场合、参与人员、载体形式、叙事目的、篇幅长短、情节铺陈等因素可择一单独使用或任意叠加组合,甚至在同一篇鬼传说中可同时出现多个“异常事件”和“解释”的搭配。
二
鬼传说的辅助结构
核心结构是鬼传说必要的框架基础,除此之外,鬼传说还常见以陪衬、修饰核心结构为目的的分支情节,我们将其名为辅助结构,其共同特征为:可辅助“异常事件”,藉过场情节来提示潜在危险、强化人鬼冲突、烘托不安情绪,以此强调恐怖感的叙事效果;可辅助“解释”,藉渲染传统文化、生活经历等还原现实的细节,使其说明和收尾的作用更自然合理,以此强调真实性的叙事效果;视叙事需求,可弹性择一或综合地与核心结构进行组合,且单篇鬼传说使用辅助结构的次数不限;一篇核心结构完备的鬼传说若未使用任何辅助结构,或将已有的辅助结构删除,皆不会对叙事效果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鬼传说常见的辅助结构计有“回声”“布景”“休止符”三种。
(一)回声
在鬼传说的语境下,“回声”有别于惯用的字面意义,此结构有7点特征,即为次要、低配版的“异常事件”;基本的叙事特征与功能均同“异常事件”;与“异常事件”最显著的差异为并非关键情节的高潮段落;视叙事需求,可弹性地放置在“异常事件”前后;“回声”是相对于“异常事件”的内容而言,故无论在文本何处,均被视为相似且渐弱的“异常事件”;若发生在主角身上,事件大小和影响程度会较“异常事件”轻微;若发生在配角身上,事件大小和影响程度不等,但细节交代多轻描淡写。
第一,在“异常事件”之前的“回声”,如传统鬼传说《崔御史》:“崔君命仆者尽居他室,而独寝于堂中。惕然而寤,衣尽沾湿,即起,见己之卧榻在庭中……俄闻空中有言曰:‘君人也,我鬼也……’”此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主角听闻鬼魂藉声音形式来表现“出现母题”,“回声”则是主角的床铺自行变更位置的情节。在当代鬼传说中也可见此结构安排,如《家庭悲剧造遗憾》便描述艺人杨思敏曾和朋友在外租房,友人总抱怨晚上电视声太吵,但主角却因拍戏熬夜,凌晨回家不曾看过电视。之后某天两人开车回家时,却发现后座莫名地多了一位男子。这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突然现身的后座人影,“回声”则是配角半夜听闻的电视声。
第二,在“异常事件”之后的“回声”,如传统鬼传说《王无为闻鬼诵词》:“王无为居沈水城南,夜有叩扉声甚急。辟之,霜月澄清,四无人迹,而隐约有朗吟声,聆二语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心异之。及阖扉就寝,梦中微觉几案有裂纸声。晨视之……宵来所聆二语,宛然纸上也。”此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夜半无人之境传来的鬼语,“回声”则是鬼魂在纸上书写的太白词。当代鬼传说《归来的溺水室友》是描述开学时,四人的宿舍先回来三人,几天后,宿舍晚上常莫名传出叹气声和哭声,主角还看见有人影在房间内走动,但当另外两名室友被唤醒后,人影却凭空消失。隔天系里便发出缺席的室友早在开学前就已在校园湖中溺毙的消息。两天后,主角和室友们收到缺席室友寄来抒发思念的信件,邮戳日期是其忌日的隔天。这篇传说的“异常事件”是已故的亲友现身人世,“回声”则是结尾时收到的死者来信。
(二)布景
鬼传说的“布景”结构有7点特征,即一般以“异常事件”相关的民俗事象、社会事件或特定细节来呈现;视叙事需求,在完整详备或只言片语的表现上有选择的弹性;可为“异常事件”的发生提供合理化的前提;对验证“解释”在说明和收尾的功能上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视叙事需求,“布景”可弹性地放置在“异常事件”前后;放置在“异常事件”之前,多起到暗示、征兆的作用;放置在“异常事件”之后,多作为事件背景的附加介绍。
第一,以民俗事象作为“布景”,如传统鬼传说《鄂妇妊忌》:“湖北妇人妊子,避忌最甚。有所谓换胎者,言所见之物入其腹中,换去其本来之胎也。故妇人妊子,凡房中所有人物画像,藏之弃之,或以针刺其目,云其目破即不为患矣。”在这段关于湖北孕期禁忌的“布景”后,便开始讲述多名妇人因不慎惨遭换胎的“异常事件”。当代鬼传说《回魂故事》也是在开头便详细交代了地方的丧葬文化:“在香港有一个习俗,出殡之后三天之后会回魂。道士会用一张黄纸写着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死,今年几岁,哪一天回魂,几点钟来,几点钟走,从哪一个方向来,从哪一个方向走,坟头有多高,都会写在里面。”在这段地方习俗的科普“布景”后,传说才真正进入主题,描述主角的亲人逝世后回魂返家时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
第二,以社会事件作为“布景”,如传统鬼传说《索颐》:“索颐,其父为人,不信妖邪。有一宅凶,居者辄死,父便买居之……须臾,见壁中有一物,如席卷大,高五尺许……持刀至座上,斫杀其子弟。”此篇传说的“布景”即是开头提及的闹鬼凶宅。在当代鬼传说《何家劲被小鬼缠身》则是描述主角某次在下榻的饭店遇到女鬼,该鬼魂不让主角安睡,甚至会将他凌空从床上摔到地下,最后只能在街头露宿一晚。事后,主角才知道前两天刚有一名女子在他房间的床上遇害。这篇传说在结尾提及的命案现场即为“布景”。
第三,以特定细节作为“布景”结构,如传统鬼传说《谈生》:“夜半有女子,可年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此篇传说的“布景”便是开头交代的深夜有妙龄女子来访的情节。当代鬼传说《滴水的学长》则描述主角服兵役时在冬天半夜站哨,遇到一名学长请他抽烟,主角发现学长虽穿着大衣但身体却不停地滴水,便问对方:“天气这么冷,你怎么会一直流汗?”学长才告诉他是因为自己溺死的关系。这篇传说开头所介绍的季节冬天即为“布景”,为接下来鬼魂身体持续滴水的“异常事件”起到催化的叙事作用。
(三)休止符
鬼传说的“休止符”结构有7点特征,即作为主要情节的暂时停顿,是平静过渡到高潮的转折结构;起到缓冲叙事节奏的作用,并制造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效果;多被置于“异常事件”之前;常见三种表现方式:“转换”视线、角色“落单”或经历短暂的“假象”;视叙事需求,“转换”可分为无意型和有意型两种,且使用上有选择的弹性;视叙事需求,“落单”在不可抗的基本前提下,主、被动在使用上有选择的弹性;“假象”的表现内容与鬼魂无直接关系,多体现为生者对当下处境的错误判断。
第一,“转换”模式,无意型的表现方式如传统鬼传说《陆机》:“时阴晦,望道左,若有民居,因投宿,见一少年,神姿端远……方知昨所遇者,信王弼也。”此篇传说中主角正是因无意间望向道路左侧,发现民居才引出后续遇鬼的“异常事件”。当代鬼传说《吴敦缠斗北监吊死鬼》中则描述主角某次和狱友在监狱的牢房练字,突然抬头,看见面前厕所的抽风机上吊着一个白发老翁。这篇传说的主角亦是在非刻意的情况下改变视线,才能进一步目睹鬼魂以极端的行为表现“出现母题”。有意型“转换”的表现方式如传统鬼传说《姚泰庵死而出现》:“泰庵……晚登贤书,未几疾卒。卒之夜,里人某赴饮归,过墙下,见墙内光中一人赤身独立,谛视,即泰庵也。光散,人亦不见。方惊异,旋闻内哭声起,始知所见者殆其魂也。”可以发现,此篇传说的主角是被墙内的异象所吸引,继而自发地“转换”视线,方能目睹鬼魂表现“消失母题”。在当代鬼传说《镜子与相机的人影》则描述主角和友人泡完温泉后,友人站在大厅的镜子前,请主角帮忙拍照。当主角拿起相机时,透过镜头却看到友人后方镜子里的诡异倒影:自己身后正站着一名衣着完整、气势肃杀的日本武士,不过放下相机,镜子里就只有自己和友人的倒影,再拿起相机,武士又在镜中自己的身后出现。但眼前面对自己的友人却毫无异样,还是自然地微笑准备拍照。这篇传说巧妙地利用当代常见的物品:镜子和相机做为“转换”的媒介,帮助主角改变视线看见在自己身后现身的鬼魂。
第二,“落单”模式,如传统鬼传说《周子文》:“少时猎射,常入山射猎,伴侣相失,忽山岫间见一人,长五尺许。”此篇传说的主角是在狩猎的过程中被动地和同伴走失,从而落单遇到鬼魂。当代鬼传说《新生之夜闯墓地》则是描述某大学的商学院举办野外宿营来欢迎大一新生,乔装成吊死鬼的主角原先躲在暗处准备伺机惊吓学弟学妹,却突然弄假成真险些被吊死,挣扎的过程中,看见自己身边站满了围观的鬼魂。这篇传说是主角主动落单,为自己遭逢“异常事件”制造适宜的机会。
第三,“假象”模式,如传统鬼传说《陈小凤死后吟诗》:“夏夕,载酒西湖,闻邻舟有女曼吟云:‘桂棹趁荷风,花香入夜浓。’久之无嗣响,因为属云:‘芙蕖空有色,何似妾颜红?’吟已,枕櫂欲卧。忽一丽者翩然入室……”而在当代鬼传说《1995年轰动全国的375路公交汽车神秘消失事件》中也有一段描述当穿着清朝官服的鬼魂上车后,车掌小姐便安抚车上乘客是附近片场下戏的演员喝高了,让乘客们原先不安的情绪稳定下来的情节。前一篇传说的“久之无嗣响”和后一篇传说的安抚情节即为欲盖弥彰的“假象”。
三
结语
为弥补我国学界对当代鬼传说长期关照不足的缺憾,笔者曾先后对鬼传说的概念指涉和核心母题做出相关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拉波夫的叙事结构及尼克莱森的“推延”观点,再依据近年通过不同渠道搜集而来的田野资料,对过去针对鬼传说所提出的“不合理的事件”结构进行了修正,并对其功能特点提炼出更明确的定位。首先,“不合理的事件”一词调整为“异常事件”,指文本中关键情节的高潮段落,主要由人鬼以颠覆常规的言行或其特殊身份来实践;“解释”的称呼则保持不变,对“异常事件”会起到必要的说明和收尾作用,主要由与“异常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来体现。“异常事件”和“解释”是鬼传说必须使用的核心结构,二者的通力合作不仅有助于文本内部逻辑的自圆其说,更可强化并实践真实性与恐怖感的叙事效果。其有三种组合模式,视叙事需求可任意择一或叠加使用。
在核心结构的基础上,我们还归纳出鬼传说的辅助结构,主要指用以陪衬、修饰核心结构的分支情节,并会起到还原细节、暗示危险、烘托氛围的作用。依据内容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回声”“布景”“休止符”三种。视叙事需求,辅助结构可弹性地择一或任意地与核心结构进行组合搭配,且一篇核心结构完整的鬼传说是否使用辅助结构,对其原先的叙事效果并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此外,通过交叉验证古今鬼传说示例的核心结构和辅助结构,不仅体现以上论点的准确性,更得以指出我国鬼传说在情节使用上的传承现象。
从鬼传说的概念厘清,再到核心母题、核心结构和辅助结构的相继确立,鬼传说的形态样貌已愈见清晰。然笔者认为,以鬼传说的核心结构为基础,随时空轮转,日后辅助结构仍有推陈出新的可能,为鬼传说的情节结构增添叙事的灵活空间,也为真实性与恐怖感的叙事效果创造不同的诠释张力。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图片来源:“知妖”官网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