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岳永逸 :《举头三尺有神明》



岳永逸 :《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


基本信息

作者: 岳永逸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漫步乡野庙会
出版年: 2018-7
页数: 300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955701


作者简介

岳永逸,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与文学等。出版有《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忧郁的民俗学》《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人生仪礼:中国人的一生》《朝山》等专著。专著《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提要

作者以田野考察的形式对华北地区乡土宗教的源起、发展以及内里的缘由进行了思考与解读,让人摒除作为乡野迷信的观念,以更深的角度来解读民间庙会。


编辑荐语

跟随青年民俗学家岳永逸的脚步,漫步在中国城乡庙会的田野,且行且思考吧。你将发现在那草根般顽强生息的乡土宗教里,内在着“行好”为善的逻辑,浸透着民众生活的智慧,也寄托着无数对幸福人生的祈念心思。这可能是寻根之旅,也可能是解惑之行,更可能是读者内心不断自我发现并与作者形成共鸣的探险之程。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  周星


        

这里是一个田野达人的两张面孔。一张是人文的,他带着神秘的微笑引导去你朝圣、赶会、行好,给你讲带体温的生命故事。另一张是学术的,他用一个个乡土传奇告诉你,什么是马塞尔·莫斯所言的“整体的社会事实”,如何理解杜赞奇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所编织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和如何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的“解释的解释”。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葵


        

四川籍民俗学者岳永逸多年来在多地考察庙会,如今把理论研究之余的边角材料——访谈对象的人生、采访花絮、自身感想、不经意的发现,以及丰富的图片呈现给读者。这些来自田野的大量鲜活“食材”难以打包进那中规中矩的学术大餐中,无由被供奉在理论殿堂的圣台之上。然而,它们最新鲜、最滋养。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川菜“夫妻肺片”——边角余料的精心搭配,竞成一道名菜。


     ——社科学术译者  吴秀杰


目    录

自序: 禁不绝
一知半解
剑阁
家乡小庙
不语怪力乱神的父亲
七曲山大庙
脱“农皮”
灵验文昌
东山寺的善事
循环再生的龙牌会
显赫的龙牌会
“行好”的会头
口述的龙牌会
逐渐“长大”的龙牌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想象力与瞎想
广播稿中的龙牌会
念佛的与照相的
龙牌会传说
京郊朝“圣”与梨区漫步
十里不同“村”
妙峰山“朝圣”
梨的生产技艺
梨区景观
好梨与坏梨
神、人共处的家
日常生活
村庙与教堂
茶棚会:流变的庙
妙峰山的茶棚与会档
老辫家的外来人
苍山皇姑
朝山会
艳妃圣母
我们村东
九龙口的铁佛寺庙会
吕荡庙边的代哭
“鬼子”进村了
让都传说
不纯静的九龙口
顽强的铁佛寺庙会
庙会“主人”的家世
茶棚会的经济-政治学
灵验的“香火”
响棚与游棚
野台子戏与庙市
找乐的闲人
刘秀走国与娘娘庙会
亲切的大队
娘娘庙址
裙带系瓦罐
腾云致雨水泗娘
老祖宗村姑贾亚茹
庙会的正日子
娘娘庙会上的会启
庙戏、歌舞与焰火
无心插柳
峰多障目
惠老爹与范大娘
段大娘的存根
在家坛举办的女娲老祖会
家与庙之间的“黑洞”
水浮天
会唱歌的墙
这样举办的庙会好
亢奋的马桶墙
砌成墙的瓶子一定要唱歌?
附录
桑峪行记
苍岩山日志
后记

经典试读

妙峰山“朝圣”

 

1999 年 5 月,也就是从龙牌会回来后不久,刚学习民俗学的我也曾到妙峰山一游,而且是从妙峰山脚下步行四小时上山,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田野研究者体能的重要性。由于出汗过多,在距离金顶不到百米的地方,我严重脱水,寸步难行,让同行的杰文兄担心了好一阵。之所以步行,原因有三。一是当时对北京还很陌生,不熟悉交通。所乘坐的公交车将我们扔到路边后,自己高亢地吹着喇叭疾驰而去。其次是还有点“朝圣”情结。从文献中得知,当年朝山的香客甚至个别的学者都是走上去的。自己沿着他们的足迹走走,或者会有意外的收获。再次,想趁机沿途调查,因为已经是妙峰山的会期了。


果然,走了不到十分钟。我们就看见了贴在路边电线杆上的“会报子”。但是,也仅是这张会报子,沿途再无别的所见。妙峰山已经完全没有了顾颉刚先生等人记录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光景。人少了,香会也没有以往那样多。


改革开放后,妙峰山作为一个“老娘娘”(碧霞元君)的信仰圣地,其庙会被归属到京西旅游公司。对妙峰山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那天晚上,在金顶狭小而阴暗的房间里,我遇到的一位香会负责人。


他不停地抽烟,一个劲地叙说着旅游公司的不是和自己的重要。次日,金顶的凉爽和经过“净山雨”沐浴后的盎然绿意,让我这个在南国青山绿水中长大的乡村人多少有些心旷神怡,自得其乐,不再问任何人什么问题。在尽情饱览山色之后,和许多游人一样,我“戴福还家”了。


当今一个妙峰山香会的行头因为种种原因,随后的日子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我跟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人类学家乔健教授从事了清末民初北京天桥街头艺人的研究,并以此为题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早先研究过纳瓦霍印第安人、瑶民和客家人的乔健教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格外关注中国传统社会中娼妓、乐户、乞丐、优伶、杂耍艺人等被归为“下九流”的“贱民”群体。在其系列研究中,他将这些群体称之为“底边阶级”,将其组成的社会称为“边缘社会”,并将之视为透彻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金钥匙。


如同我后来勾画的老天桥艺人的群像那样,这些底边群体在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迥异于士、农、工、商等“良民”。他们被我们传统主流文化有意分割开去,化外之人、法外之人、边外之人的特色明显。一般人都对其敬而远之。但在城乡,艺人的表演却是良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有机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街头艺人的生活境况与至今仍与乡村中的巫觋相近。人们平常对他们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正常、下贱、神叨叨的,但需要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想起自己平常对他们的蔑视,而是尽可能地说一篓子好话,媚相丛生。悖谬的是,在消费主义、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娱乐明星们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悲苦、辛酸,而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2002 年 5 月,我再次回到了一直念念不忘的梨区,对农历四月初八到十二的铁佛寺庙会进行了调查,随行的还有同门师兄,韩国人老朴。在对铁佛寺庙会调查的大部分时间中,我都住在范庄东边四五里地左右的曹庄。之所以居住曹庄,是因为这里有我 1999 年调查龙牌会时结识的忘年交“老辫”。

        

同时,这里距离铁佛寺不远,只有八九里地,适合一天往返。也就是从我居住的曹庄开始,我才逐渐更加深入地了解梨区和梨区人的生活,即诸如龙牌会这样的乡野庙会生发的地方和传承这些庙会的人。

                                                ——节选自《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

该书讯整理自豆瓣、公众号“山东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