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萧放 朱霞 主编:《民俗学前沿研究》


萧放 朱霞 主编:《民俗学前沿研究》

丛书名: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 民俗学系列

作  者: 萧放 朱霞 主编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8-3-1

语       种:简体中文

页  数: 256
开  本: 16
I S B N : 9787100156615

包  装: 平装

作者简介

萧放,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文化史、岁时节日民俗等。先后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著作:《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初版,2004再版,2006年由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出版韩文版)。协助钟敬文主编完成六卷本《中国民俗史》,并撰写其中的明清卷。


  朱霞,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技术民俗学、民间工艺。任第2至第4届“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任第4届“中国科技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横向课题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纸的科学价值挖掘研究——古代造纸技术文献的整理”。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共7项。以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篇(其中英文论文1篇),独立专著1部,合作专著4部(其中1部英文专著),决策报告一篇(省级鉴定通过),翻译1项。


内容简介

《民俗学前沿研究》是北京师范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与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诸位学者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


目录

目录


      日本民俗学的特色——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一

  一、关注行为研究

  二、关注历史变迁

  三、对语言的重视

  四、深受柳田国男的影响


  日本民俗学的形成——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二

  一、发现“民俗”

  二、柳田国男的出现


  后柳田时代的民俗学——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三

  一、民俗研究所关闭后关于民俗学发展动向的讨论

  二、学院派民俗学的形成

  三、民俗学的方法转换与新视野

  四、文化财保护、博物馆与民俗学

  五、对柳田国男及日本民俗学的批判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潮流——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四

  一、对柳田国男与民俗学的批评

  二、都市民俗学与现代民俗学

  三、民俗主义

  四、超越“一国民俗学”

  五、重归“在野之学”


  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文化的定义、分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措施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四、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谈谈实践民俗学

  一、为什么单独提出实践民俗学?

  二、从学科史来看,民俗学的主流是理论研究,不是实践研究

  三、谁的实践或谁在实践?

  四、为什么需要实践民俗学?

  五、实践民俗学是站在先验立场的民俗学

  六、实践的民俗学是反思的民俗学

  七、实践民俗学是批判的民俗学

  八、实践民俗学是未来民俗学


  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与民俗学的“乡愁”

  一、“生活革命”是什么?

  二、持续的现代进行时

  三、审美的乡愁弥漫中国

  四、家乡民俗学与乡愁

  五、现代民俗学需要超克乡愁


  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意与学问——在乡愁与大都市梦想之“前”的实践民俗学

  一、陌生人原则和熟人原则,先验与准先验知识

  二、实践论的“爱人如己”与认识论的“推己及人”

  三、《一件小事》:实践目的论的精神现象学转变

  四、作为先验原则和方法的家乡共同体与都市社会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一、日常生活与民俗学

  二、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三、日常生活民俗学的核心问题

  四、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五、总结性的陈述


  家乡民俗学:历史、伦理与方法

  一、“家乡”的概念

  二、家乡民俗研究构成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三、科学主义视角下家乡的对象化及民俗学的先天悖论

  四、学术范式的转换与家乡民俗学合法性的确立

  五、家乡民俗学研究中的伦理与方法问题


  “表演研究”的思想起源

  一、转向“交流”的行为科学

  二、民俗交流的社会基础

  三、民俗表演的必要条件

  四、“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理论

  五、“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方法

  六、结语


  理解“表演研究”的三篇经典论文

  一、表演:作为一种讲述模式

  二、“文本化”与“去(再)语境化”:“表演研究”的理论突破

  三、“类型的文本间性”:表演与权力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