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论坛暨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与创意产品征集启事
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加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自主话语体系构建,发挥都市民俗学在新时代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上的重要功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高校民俗学及相关学科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青年学者的学术素养和社会责任,特举办“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本届论坛以“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将围绕经济民俗学视阈中的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展研讨,通过学术研究体察经济与民俗的深刻关联,探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促进经济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增强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受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品牌培育项目资助。
一、征文分主题:
(1)经济民俗学视阈中的都市文化创意产业
(2)经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3)经济民俗学的应用与案例
(4)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5)都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创业
(7)城乡文化创意产业比较
(8)中外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比较
二、创意产品征集
为提升参会研究生、青年学者的文化创意意识及创造能力,本次论坛特设“创意市集”展览。向所有参会人员征集文创产品。具体包括:
1、创意实物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衍生品、手工艺品、相关数字虚拟产品,以及其他各类文化创意产品。
2、创意实践报告。
3、创意文案。
三、征文对象:
凡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在读及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出在站博士后、青年教师、青年科研人员,均可参加。
四、征文时间:
自公布日起,至2018年8月10日截止。
五、征文规定:
(一)应征稿件必须是规范的学术论文(含田野研究),字数以一万字内为限。学术随笔、田野调查手记等不在应征之列。
(二)所有来稿正文一律以中文写作,投稿请以电子邮件方式寄至秘书处信箱(haishangfeng2018@163.com,邮件主题以“单位+姓名+参会论文题目”方式命名)。
(三)来稿书写格式依次为:
1、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個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元、代号及结构式和公式)。
2、作者本名。
3、摘要(以中文写作,內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力求简洁、准确,不超过300字)。
4、关键词(选取能反映文章主要內容的术语3—5个,不超过5个。两个术语之间以分号隔开)。
5、注释(采用随页注方式,注释的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或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如①②③……,置于引用文字或要说明文字的右上方)。
6、正文(正文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内容宋体小四,行间距1.5倍行距)。
7、参考文献(凡在注释中已出現的书目不再列入)。
8、作者简介。书写格式为: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贯,就读学校,研读方向,所在城市,邮编区号。如:XXX(1990—),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017级博士生,应用民俗学方向。上海,200241。
9、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四)应征稿件必须是个人尚未正式刊登、发表过的论文。
(五)请恪守严肃学术道德。凡已经刊登发表、抄袭他人论文、盜用他人调查材料者,一经发现,永久取消其参与本项活动之资格,并将其行为公诸论坛、知会当事人所在单位。
六、参会须知
1、费用说明:本次论坛不向与会者收取任何会务费及田野考察费用;论坛为所有与会者提供免费餐饮,并为外地参会人员解决住宿问题。参会人员差旅费自理。
2、若因故不能按时参会者请在8月25日之前与论坛会务组人员联系。
3、参会人员可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等渠道及时关注会议动态。
4、论坛严格遵循以文参会之常例,入选论文将汇编成论文集以俟出版,入选论文作者将受邀参加论坛、交流发言,还将由专家从中匿名评审出二十篇优秀论文(参与评奖的论文只限在读及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颁发获奖证书。
七、论坛召开时间、地点
召开时间: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至26日(星期日)
召开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会前一周时间向与会者发出正式参会通知,如有未尽之处,请于论坛会务组人员联系。
联系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200241
会务组人员:
苏娟 18221101363
钱梦琦 13776637795
王慧 15258098122
杨化强 15202191597
买江 18701921073
李柯 15921535112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
2018年5月10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