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桂清]“三月三”源流考

“三月三”源流考



“三月三”,即夏历三月初三,究其源,得追溯到华夏古代的上巳节。上巳,是按干支计算,指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三月三日。这是在周代(公元前八世纪一一公元前711年)我国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去井边、河边洗脚,这就是水滨祓禊之俗。当时朝廷指定专职女巫掌管此事。

祓是祓除病气,使之清洁;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仪。每年逢春秋两季,人们都相约到“东流水上自洁濯”,实际上就是沐浴一番。因为古人认为,水和火都是至洁之物,可以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诗经·郑风·溱洧》,是郑国(今河南省中部)古代民歌,它记载了春秋时代的郑国,每逢春天三月桃花水涨的时侯,男女青年都聚集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赎魂,秉执兰草,祓除不祥,互相表示爱慕之情的生动情景。


到汉代,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


三国时期的魏(公元220年一一265年)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禊,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禊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一天进行。


据《燕京岁时记》载,唐玄宗曾于阴历(即夏历一一覃注)三月初三在渭水边上举行祭仪,赐群臣柳圈,说戴之可免趸毒。杜甫《丽人行》开头“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叙了当时节日情景。又据《唐书》记载,唐中宗在清明时赐群臣汉柳条,编织柳圈,以避虫疫。还有种说法是,唐末黄巢起义时,以“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说明在唐代,清明插柳已相当流行。



宋元以后,插柳之习盛行,每当清明节,人们郊游,踏青归来,都要拆几枝柳条插在房檐下,以避疫病。清明插柳与端午插艾,在驱病避疫方面的意思是一样的,世代相沿,产生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在我国广东省的一些地方,以此来避邪镇瘟。在江苏省一带,妇女们用柳条编成圈儿,插在鬓发上,以示青春常在。有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姊妹,一株斜插绿云翅。”(“翅”,疑是“翘”一一覃注)小孩子们在清明节要拆柳编冠,寓意要珍惜青春。故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


明朝时,上巳节春游踏青让位于清明节,流禊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二月二日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日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天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如今陕西尚流传“三月三”踏青节。


古时候,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人们到河边祓禊时,还要在河边野餐。有的将盛有酒的酒杯投入缓水中;杯随水流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诸如鸡蛋、鸭蛋、鸟蛋,投入水中,象酒杯那样在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起,然后剥皮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之池中,然后照食禽蛋的方式那样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降枣”。


三月三,曲水浮素卵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著名学者孙作云著的《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书中“关于上巳节(三月三日)二三事”一文说:“我认为这个风俗……应该追溯到原始社会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祖吞鸟而生子。《山海经》记东方有‘卵民国’、‘其民皆卵生’,就是这种原始信仰在后代的遗留。”“我想这种在上巳节临流浮卵之戏,一是与简逖行浴、吞玄鸟之卵有关;否则,绝不会无端地产生这种怪风俗。这浮卵,也就是不可想象的古老的简逖所吞的卵罢!”“一直到现在,在清明节时,农村还有吃鸡蛋的风俗。这种古老的风俗,我想一定远有所承。若孤立地去解释,将永远不会明白它的真相。若一联想到简逖吞玄鸟之卵的传说,而且所吞的卵,据《列女传》说,是‘五色甚好’,将不免使人哑然失笑罢了!”


简逖吞玄鸟之卵,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商的禖神简逖在仲春之月,玄鸟(即燕子)飞来的那天,和她的妹妹一起在河中欢快地行浴。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燕子,将衔在嘴中的鸟蛋坠入河中,简逖与其妹争着从水中捞出此蛋,见此蛋‘五色甚好’,简逖遂吞下燕子蛋,不久即有孕而生下商部族的始祖“契”。从此,契的子孙繁衍,逐渐发展为东方强大的部族一一商。据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引证,这个传说在甲骨文中也留下了痕迹,甲骨文中的俊,即是商部族所奉祀的上帝一一帝俊的俊字的本字。这个字的第一笔,画的即是一个鸟头,那鸟形的尖嘴,还显著地伸出来。


郑国古代的上巳节习俗,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民族的交往而不断地向各地各民族传播,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步演变为各地各民族的习俗,而且出现各种变异,兹分述如下: 

请输入标题     bcdef

浙江的“曲水流觞”

古代华夏族在上巳节于河边“曲水流觞”之俗,浙江省一带承传下来,即在三月三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文人墨客在河边作诗饮酒,大家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作诗,作不出来则罚酒必饮,这叫“曲水流觞”。觞,古代盛酒器,即酒杯,木制,可浮于水中,曲水流觞源于民间企望丰收和生育的巫术。晋代潘尼《三月落水作诗》云:“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游……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诗中的“羽觞乘波进”就是投酒杯水中的野餐之俗。“素卵随流归”,即曲水浮素卵之俗。这种上巳节游戏活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就是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王羲之将大家次酒赋的诗集起来,写下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尊王羲之为“书圣”,因此后人把《兰亭集序》碑贴,亦称之为《禊贴》,成为中国书法的名贴。此外“三月三,上龙华”是上海的春游佳节。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四川的“花会”与“蚕市”

四川省成都的花会历史悠久,花会前身是由成都的“蚕市”与“花市”蜕变而来。《成都古今记》说:“三月三日,蜀民祈福贸明于龙桥,名曰蚕市,花会的前身是花市,花市源于唐初,当时成都与长安、扬州为全国三大都市,每年夏历二月,即于现在的花会所在地举行“花市”,以为仕女游乐及商贾贸易之所。”一年一度的花市,一直举办到清末。清光绪三十三年,周孝怀为四川劝业道,遂合蚕市与花市,扩大成为今日的花会。


过去,四川省忠县每年三月初三,举行“三月会”,传说春秋战国时,忠县曾是巴国的一个重要城邑,驻守这里的将军叫巴曼子,很爱护百姓。巴国突然遭到楚国侵略,巴曼子用自己的头颅保住了巴国三城,人们给他立了土主庙,三月三日是他自刎的日子,百姓都抬他的塑像游行,隆重纪念他,这一天就称做“三月会”。忠县的“三月会”,可能是传统上巳节与当地纪念巴曼子活动的结合。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广西的“歌圩”及“刘三姐”

地处岭南的广西,自秦以后与中原交往渐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风俗习惯的互相影响也随之增多。首先是中原“上巳节”习俗与壮族歌仙刘三姐传说相融合。


《苍梧县志》载:“传说刘三娘(即刘三姐)是该县须罗乡人,生于明末上巳日,祓除溪中,风雨忽至,兄妹都走避,她独与神通,端坐石上,表服也不湿。此后便能唱歌,有文理,每说到人们的内心都没错。她出入一定唱歌,有人故意把她纺的麻搞乱,她边唱边整理,终于理出头绪来。要她去种地,她照样唱歌,不一会便种好一亩田。”


广西西北部巴马“三月三”歌圩,在清朝已盛行多年了,它的来历两种说法,其一说唐代,壮家出了刘三姐,三月初三那天为财主害死,后人为纪念歌仙,于三月初三、四、五唱歌三天,形成歌圩。


桂中偏北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樵花岭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这里的会期,已有几百年历史。传说刘三姐从三江去柳州,船经樵花岭,唱了三天三夜的歌,为了纪念她,每年三月三就定为赶会期的日子。


樵花岭方圆几十里为壮族人民居住。来这里赶会期的都讲壮话,唱壮歌。唱的是七言四句的“过山浪”,有遇逢歌、挑逗歌、赞美歌、初结交歌、结交歌、分离歌,还有盘问歌等。“过山浪”音调高八度,人多合唱,歌声宏亮,飞绕几重山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壮族“三月三”歌圩 

早在宋代,广西民间就流行传统的抛绣球活动。绣球是男女青年定情的谋介。据宋代周去非写的《岭外代答》中说:“上巳(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岭外代答》卷十《飞驼》)所谓飞驼,就是绣球。这说明壮族歌圩“三月三”与“上巳”早有渊源关系了。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都阳棉山壮族歌圩 


广西中部偏西的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乡棉山壮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举办歌圩。在歌圩所在地的村前、村边搭起歌棚。传说,古时候,在大化县的板贵屯(现属古河乡)有个壮家妹仔,美貌聪明善唱歌,附近很多小伙子来同她对歌,但都输给她。名声越传越远,来对歌的人越来越多,在家难以接待这么多人,便在村边用树枝作支架,盖上芭蕉叶或茅草,搭成棚子,坐在棚子里对歌,这就是最初的歌棚。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善歌的壮姑,为了让青年人对歌,借以挑选终身伴侣,到每年三月三歌圩时,人们就在村前、村边搭起歌棚来。歌棚一般在歌圩前一天就搭好,在歌圩期间歌棚特别热闹,歌手们在选准对象后,他们就整天整夜在那个歌棚对歌,沉醉在歌海之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邕宁金银花山歌节 

广西首府南宁市郊邕宁县蒲庙镇的金银花山,早年间,是壮族人民举行“三月三”歌节的地方。


传说古时候,壮族姑娘上山采花,边唱歌跳舞。山顶降临两位女神,头上插花、身穿花衣裳,一位叫金妹,一位叫银妹。金妹在山上采花和壮姑娘对歌,山里的凤凰飞来和大家一起跳舞。从此山上开遍金妹头上插的那种花、银妹和壮姑娘在邕江里养鸭,边游边唱歌,感动龙王的虾兵蟹将一队队来听歌。在三月三这一天,金妹银妹用歌声引来满天凤凰满江虾兵蟹将,把山霸战死在邕江里,为民除了害。为了纪念金妹和银妹,壮家因此称山上开的花为金银花,称这座山为金银花山,也叫虾公岩。每年三月三都在金银花山下邕江畔举行歌会。凡在歌会对歌结成双的,情哥情妹同种一株竹,祝愿爱情象竹子一样根深叶茂。第二年三月三,姑娘到头年同情哥栽竹处,见竹已标新苗发新丫新叶,手抚新竹,激情歌唱,情哥也来看竹,答歌。


竹林里走出对对情侣,姑娘们头插金银花,手捧金银花唱歌跳舞。歌舞尽兴,新结交的又栽一株竹,相约来年竹下重会。


壮族的蛇图腾崇拜,把“三月三”作为古老蛇图腾的祭祀日。广西左江一带有所谓“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传说古时有一个叫桑卡寨,住着一个壮族老汉,挖山打猎为生,他养了一条白花蛇。后来,白花蛇长大了,脱了一层皮,变成一条大龙,便离开了老汉。老汉病故时,大青龙飞回吊丧。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大青龙都飞回来给老汉扫墓。乡亲们也年年三月三陪它去拜山。还有类似的故事,说一位孤寡老妈妈养了一条断尾五花蛇(壮语叫特屈,意为短尾人)。她去世那天,特屈刮起一阵狂风把老人遗体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后每年三月初三,特屈都来扫墓,来时必定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老人们说:“特屈回来了!”三月三歌节据说是为了迎接特屈的。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纂修的《上林县志》《土风》条载:“三月三日,玄帝诞辰,建斋设醮,或俳优歌舞,乐工鼓吹三日夜,谓之:‘三三胜会’至期送圣,以花炮酬神,观者竟得炮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纂修的《上林县志》卷六《社交·风尚》条仍载:“三月三日,真武诞辰,建斋设醮,或俳优歌舞。”还有跳尸驱鬼等活动。《隆安县志》之《地理考·社会》云:“乔建之三月初三北帝诞”,《女县志》卷五《风俗》条:三月三日,有祀武当北帝与天后龙母活动。钦州、防城、灵山、浦北等的“跳岭头”,又称“安龙节”,实际也来自蛇图腾的祭祀。与壮族有血缘关系的布依族,也有“腾龙节”和“三月三”祭山活动。贵州省镇宁、普定、郎岱、关岭等县的布依人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二是腾龙节,三月三上山举行祭祀狂欢,祭祀山中神祇鬼怪,禳灾祈福。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五色饭和五色蛋

广西西部、中部壮族人家,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家家都蒸五色糯米饭,染煮五色鸡蛋。按传统风习,三月三或清明节,是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头,在这时吃五色饭和五色蛋,表示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遂意,老幼安康。人们把蒸熟的五色饭分成五个部份装满一大海碗,中间放一只染红的熟鸡、鸭蛋,红蛋表示“吉利”,喜报丰收。这一大碗五色饭是作摆景用的。白天不准吃,从早摆到晚,天黑以后才能吃用。


除了摆景用的那大海碗五色饭之外,还用一只簸箕或一个盆子盛装更多的五色饭和五色蛋,放在地下或桌上,全家人围着吃团圆饭,有客人来便一起吃。五色蛋每人至少一个,小孩还用绳子串绑五色蛋挂在胸前,有的放在衣兜里,拿出去与小同伴们碰蛋娱乐,或作礼物送亲友。


在全家吃团圆饭时,壮族老人们就指着五色饭和五色蛋对孩子们说:“五谷是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种植下来,要勤劳才能丰衣足食;六畜也是我们祖宗传下来,要精心喂养才有猪杀,才能吃上鸡鸭蛋。”说完就开始吃鸡:一只整个炖熟的鸡放在桌上盆里,叫小孩自己用刀割来吃,借以教育后代“要自己动手”。这样吃团圆饭,又是教育子孙的好机会。


此外,三月三有歌圩的地方,壮族男女青年都去赶歌圩对歌;少年儿童去看歌圩,学歌,玩耍;老人们也到歌圩与亲友见面谈心。出去一天或几天,每人随身带五色饭和五色蛋,到歌圩去碰蛋,请亲友共吃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湘桂汉、壮、侗族的食蛋习俗

古代华夏族三月上巳节“曲水浮素卵”的习俗,在很多地方都失传了,却在湖南、广西的“三月三”中找到遗迹。湖南省彬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地菜煮鸡蛋,有的还放一些红枣、黄豆等,煮好后将菜捞出抛掉,而把水和蛋、红枣、黄豆等一起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三月三赶歌圩及坡节,也有吃彩蛋的美妙食俗。壮族男女青年在歌圩上,互相拿出彩蛋进行“碰蛋”,男女各握住一只熟红蛋,相对而立,然后以握的红蛋尖相互对碰,相碰结果,若双方的红蛋同时碰破,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在旁的人也为他们祝福;如果只是单方被碰破,则表示两人没有缘份,旁人会要他自己把蛋吃掉,或者将蛋送给对方,以示彼此相识的一番心意。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湘、黔、桂交界侗族的“三月三” 

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人民,每年“三月三”,来自三省(区)交界附近的侗、苗、瑶、壮、汉等民族的男女青年、群众都到三江的富禄镇欢度佳节。抢花炮、唱歌、唱侗戏,及农产品和工艺品的物资交易会。另外在湘、黔、桂交界的湖南省罗蒙山区侗族的三月歌圩,有叫赶“三月街”、“赶坡”、“赶坳”。选择三月大戌日(侗族以干支记日,立夏前十八天左右,以戌日为大戌日)在蒙冲界的山梁上举行,又叫“赶大戌梁”。这是名震百里的大歌会,附近侗、苗、瑶、汉等民族都来。传说古时到此山拓荒的妹红和阿独相恋,被土司官迫害烧死岩中,化为一对画眉鸟,被害死那天正是三月大戌,侗人为了纪念两位受害的恋人而把当天定为歌节。由于两恋人化为画眉故侗人喜爱养画眉。这也许是上巳节在侗族中的变异。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广东肇庆七星岩歌会 

梁文廉编著的《肇庆山水传说》书中“刘三妹的故事”说:广东肇庆七星岩周围,原是一片沼泽,无人烟,唐中宗年间,苗家在此定居。后来,刘三妹因受迫害,从新兴到此,用山歌责骂官家陷害苗族青年猎人,三妹与苗青年相好,与苗家众男女一起唱歌,登七星岩阆凤岩顶唱歌,连唱七天七夜,歌仙刘三妹登天,化作石人立阆凤岩巅。从此以后,当地以农历“三月三”为歌节,以纪念歌仙刘三妹。民歌唱道:“一年一度三月三,阆凤岩下花如海,口唱山歌寻知己,串街看花情满怀。”过去天大旱,“三月三”在刘三妹歌台开歌会,搭台对歌,对完歌,就抬刘三妹神像游街求雨,十分热闹。当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有“三月三”歌会。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海南黎族的“三月三” 

海南省东方县美孚黎族的“三月三”,是那些“住在下路的客人”,久居黎地,化为黎民,把中原“三月上巳节”的古风带到海南岛去。古越族的另一支系——西既越人,即现今的壮族,他们的三月三“歌婆节”的习俗,可能对黎人产生了影响,因而形成黎族“三月三”的习俗流传下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三月三”蟠挑宫庙会 

古代“三月三”除了盛行“曲水流觞”、“曲水浮素卵”等习俗外,还有三月三蟠桃宫庙会的风俗。蟠桃宫俗称娘娘庙,庙里的牌位有传说周部族的高禖神姜禖和神话人物西王母娘娘。传说三月三是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日本的“曲水宴”与“女孩节”

晋朝以后,“曲水流觞”逐步流传到民间,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到唐代,在黄朝英《靖康湘素杂记》也有记载。到清朝时这种活动才逐渐减少。而在浙江绍兴,“曲水流觞”的雅俗一直流传下来。我国“曲水流觞”之俗还传人日本。公元九五八年,日本福冈县大宰府天满宫,首先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举办了“曲水宴”,这种雅俗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在日本民间,和五月五日男孩节相对应的是三月三日女孩节。日语叫“雏祭”。因为日本人把小姑娘的笑脸视若桃花,而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女孩节又称“桃花节”。又因为节日要祭偶人,所以也称“偶人节”。1983年清明节前夕,日本福冈县书法美术振兴会,西日本电视台大宰府天满宫联合组织了“兰亭曲水之宴访华团”专程到我国兰亭与绍兴市书法家一起举行“曲水流觞”,并进行书艺交流。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结 束 语

 

一、上巳(即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三月三,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临水除垢,祓祸祈福的节日,是原始宗教的一种仪式。


二、从《诗经·郑风·溱洧》这古代郑国的民歌,记载春秋时代的郑国,每逢春天三月桃花水涨的时候,男女青年都聚集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赎魂,秉执兰草,祓除不祥,互相表示爱慕之情的生动情景,从而知上巳节又是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三、华夏族上巳之俗,流传到江浙一带,与东夷诸族的民俗融合,而演变为“曲水浮素卵”之俗,这与简逖行浴,吞玄鸟之卵有关,后来再流传到湖南广西等省与百越之壮、侗等民族地区演变为吃五色饭、五色蛋,抛五色绣球,这源来自简逖与其妹在河中行浴,忽然从天上飞燕将衔蛋坠入河中,简逖与其妹争着从水中捞出此蛋,见此蛋“五色甚好”,简逖遂吞下燕子蛋,不久即有孕而生下商部族的始祖“契”。故知,吃彩蛋之俗源于图腾崇拜。五色崇拜还可追溯到我国远古的原始神话观,五色被认为是吉祥之色。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黄帝因有五色云气而战胜蚩尤。


四、上巳节习俗流传各地各民族,与当地该民族的风俗融合,如四川忠县的英雄巴曼子,广西的歌仙刘三姐,云南的牟伽佗祖师等,都成为当地“三月三”节日的民俗事象。


五、中原汉族的三月三蟠桃宫庙会,庙里供周部族的高禖神姜禖和西王母娘娘,传说三月三是西王母寿辰,蟠桃,即仙桃,传说吃了西王母的仙桃可长生不老。高禖,古祀女娲,《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故高禖是婚姻之神。但高禖之祀,亦因时代及民族不同而有异,夏人所祀之高禖为除山氏,即女娲;殷人所祀之高禖为简逖;周人所祀之高禖为姜源。而广西柳城县古砦乡壮族、仫佬族则以“三月三”为传统花婆节,因花婆告诉女国单身的花妹,于三月三到高山顶上面向南方,这时南风吹来,感应而众姐妹就怀孕,生男育女,即壮族、仫佬族花婆送子之俗。


六、上巳节风俗,源远流长,不但我国各地各民族有流传,而且从唐代就传到东邻日本,至今还流行,且促进中日的民间交往。

 

(参考文献及注释请参见原文)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1994年01期

    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