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 “三月三”上巳节


“三月三”之传说典故
 
“三月三”的传说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乌米饭的来由


乌米饭的来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干巴节的传说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服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过去“三月三”,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谈情说爱、玩耍。

 


“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曲水流觞”的典故



魏晋年代,关于三月三,有个尽人皆知的段子,就是被王羲之写到《兰亭集序》里的“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说的“修禊事也”,指的就是春浴,人们聚于水滨洗濯。然后要饮一点酒,文人雅士要做几首诗,于是曲水流觞。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因此王羲之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魏晋讲名士风度,可以想象惠风和畅的春日,草长莺飞时节,一班宽袍大袖才高八斗的雅士聚在溪流两边,喝酒咏诗,实在美得很。王羲之脾气不大好,《世说新语》里说“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但诗会写序时的王羲之,显然心情大好。曲水流觞的活动,非王羲之首创,却因他而千古留名。


“三月三”之习俗


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人们将这天定为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我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每到三月三各族就会有不同的习俗相传。


农历三月初三日清晨洗濯瓶口和锅、萝、灶等一切厨具。


用枸杞汤或者香燕草药沐浴。


妇女儿童插段野莱花,铺衣席上,留下的供老人挑灯。


官民在水中沐浴嬉戏,以祈福消灾。


男女泛舟湖上,欢歌唱咏,采摘兰花、松枝,替配而归。


善于射箭的,刻木为兔形,亲友们分成两队,骑马射兔,先射中者为胜,负者下马,鞠躬倒酒,胜者坐在马上饮酒。


晾晒纱葛衣服。


农家于池塘听蛙鸣,占卜丰歉,玩赏游乐。


长者向儿童讲述蛙对稻田的贡献,教育孩子不要描杀蛙类。


暮春时节,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祈福消灾,称为,本是古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周礼·春官)中载:“女巫掌岁时,祓除釁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釁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春秋时,各国濒水地区,民间都很盛行这种活动,只是随着当地民风的敦厚或轻薄而略有不同。

 
踏青春游


以春游为主要内容过节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豪门贵族在这一天总是车马骈阗出游。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请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诗,生动地描写了唐代女士们在三月三日游玩取乐的情景。尽管细雨蒙蒙,人们照样踏青。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戴荠菜花


上巳节在清明和雨水前后,此时春暖花开,野菜也已经生发,荠菜更是遍地开花。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它的根、花、籽都能人药。鲜嫩时可人菜,其味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戴算菜花是上巳节极为重要的习俗活动,全国流传。有谚语“三春戴荠菜花,桃李羞繁华”,“戴了莽菜花,一年不头痛”,“三月三,莽菜花儿赛牡丹”。妇女戴莽菜花,在江苏武进叫做“驱睡”;在湖南龙山,叫做“辟疫气”。在山西虞乡,女子们都要到郊外采摘野菜,叫做“斩病根”。在浙江平湖,当地人认为戴莽菜花,夏天不头晕;在江西上饶,认为这样可以在夏秋时节避免蚊虫叮咬。在江苏苏州,将荞菜花称做“眼亮花”,女子们将花戴于发际,祈求眼睛明亮,不生目疾。在安徽宁国,每逢这天,除了戴荠菜花,女士们还出门郊游,踏青拾翠。

 
荠菜煮鸡蛋


我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只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相传荠菜等于聚财,于是人们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为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人鸡蛋、红枣等,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据说食后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可以去风湿、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会男女


三月三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畲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壮族同胞都赶歌坪,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鸡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同胞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布依族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寨三四日内不相往来。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今天壮族、畲族还将三月三定为传统节日。黎族“三月三”称“孚念孚”,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同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

 
踏沙滩


在象山石浦镇流传着三月三踏沙滩的习俗。相传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逐渐升高,浅海海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及至如今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活动。

 
朝拜人祖


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因为相传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而淮阳是伏羲建都地,因此后人在其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天南地北,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三月三”之诗情文意


三月三被确定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节日的时间在魏晋时代,它源于先秦时代非常隆重的上巳节。先秦两汉时期,上巳节规定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一般在三月上旬,但很少遇上三月初三。也许是为了方便,也许是感于三月三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人数字崇拜中应该特别有地位,因此,魏晋时期开始将上巳节就定在三月初三。著名的《兰亭集序》开头所写就能很好说明这个历史事实:“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那天有很多人在“修禊事”,说明是过上巳节,但那个三月三却是“岁在癸丑”,不是“巳日”。中古及以前的上巳节,其中有宗教祭祀的内容,有踏青郊游的内容,也有相约赶集、举办歌会等活动内容。总之,其实它是一个全民欢庆春天的民俗节日。在相对久远的时代,这个节日非常重要而盛大。《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相关的节日活动情况。其作为祭祀的“祓禊”,一般内容为祈福求子、涤污(病)消灾,通常必须在河边湖畔之地举行,即“浴乎沂”。其作为踏青郊游、相约赶集和举办歌会等内容与上古社会“仲春令会男女”的文化传统相关,和“风乎舞雩,咏而归”景象相近。总之,就是在春天里去约定俗成的地方,男女老少们(更多青年人)尽情地跳舞唱歌,乐享自然春天的美丽舒心。


随着社会发展,上巳节的原始宗教意味逐渐减弱,欢庆春天和享受自然的户外活动不断加强。萧统《文选》关于上巳节景象的描写,大多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去认识“人灵骞都野,鳞翰耸渊丘”的道理,抒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的感怀。西晋文学家张华《上巳篇》:“飞轩游九野,置酒会众宾……朋从自远至,童冠八九人。追好舞雩庭,拟迹洙泗滨。”这种生动欢庆的景象,在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上巳》诗中也在在可见:“巳日帝城春,倾城祓禊辰。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杜甫《丽人行》的描写则更是家喻户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从这描写皇家三月三活动的景象可以想见,当时三月三节庆该是如何的隆重!


三月三这个节日不仅沿袭非常悠久的文化,而且与诗歌中国的文脉息息相关。《诗经》有大量情诗恋歌,其中很多具有这样的特点:与春天相关,与水相关,与野外相关,与东方相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写春天里的爱情与婚恋。“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是写发生在河边的爱情故事。“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这是写春天水边的爱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分别是写先民在野外、聚居地东方“会男女”、谈恋爱的故事。上古先民大都崇拜太阳,因此也就自然会崇拜东方。在中国古老文化中,东方和春天相关。因此,爱情故事发生在居住地东方的描写,其实也与春天里的恋情密切相关。一部中国文学史中永远熠熠生辉的《诗经》,如果没有在春天自然美景中的爱情,她将黯然无光,而这与非常古老的上巳节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说,绵延不绝的上巳节、三月三,不知道成就了多少美好的爱情、催生了多少美丽的诗歌,在中华民族文艺长河中摇曳出多少动人肺腑的人间情爱与诗情画意的璀璨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苏州日报、农历网等

    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