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09@ZH014),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规划执行。现将子课题面向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影视专业机构公开招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项目概况
1、项目内容:史诗本体及其演述传统,本项目的“史诗”指中国各民族世代传承的讲述民族历史的长篇韵体口头叙事,包含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及复合型史诗等;“史诗演述传统”包含史诗演述的形式、仪式、民俗、文化生态等。
2、成果形式:计划通过摄制影像、整理文本记录100位(或组)艺人说唱的史诗。项目以具体艺人演述的史诗篇目立项。
3、项目特点:侧重于濒危的第一手史诗资源的抢救与挖掘,以仍在民间活态传承的史诗为主要项目对象,以高质量影音摄制作为主要记录手段。
二、招标项目
1、本次拟招标子课题15项,建议申报项目清单见附件1。招标采取定向招标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申报第一次发现的、濒危的、仍在民俗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史诗。不建议申报已多次出版、无艺人传唱的史诗。
2、《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目前已委托设立61个项目,已立项项目不再重复立项,具体清单见附件2。
三、项目经费
子课题的资助经费为 12 万元,规模和难度较大的子课题的资助经费可适当增加。项目经费由申请者提出预算,“中心”和编委会审批后予以补贴。
四、申报要求
1、子课题只接受项目组形式的申报。项目组负责人需符合《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每个项目组负责人原则上只能申请一个子课题。项目组负责人以外的成员最多参加两个子课题。
2、项目组应根据要求提交《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申报评审书》,并至少提交相应纪录片作品一部(负责人、主要成员担任编导或主摄的影视作品)。
五、招标文件
1、《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实施规范》
2、《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申报评审书》
以上文件可到http://www.cefla.org“资源下载”中获取。
六、时间安排
子课题申报截止时间:2018年5月15日。子课题申报单位须在此申报截止时间前将《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申报评审书》电子版发送到epic100@126.com (电子邮件标题为:负责人姓名+所报史诗名称),同时将纸版申报评审书(加盖所在单位公章)一式六份、纪录片作品寄送到“中心”。
七、联系方式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87930645
邮件地址:epic100@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邮编:100007)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2018年3月15日
附件1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2018年子课题招标清单说明:
一、清单中的史诗篇目、流传地区仅为参考选项,如申报者发现更濒危且从未发现的史诗内容,亦可突破本招标清单。
二、申报史诗的称谓遵循当地习惯,以地方实际情况为主。
三、申报选题以一位或一组艺人作为主要记录对象即可,不须对掌握该史诗的更多艺人进行记录。
四、申报选题的主标题以史诗命名,如该史诗分布区域较广,则加上区域名称;副标题加注艺人姓名。如《格萨尔》(西藏那曲)——巴嘎演述。
1. 《格萨尔》(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区域之一)
2. 《格斯尔》(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区域之一)
3. 《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4. 《玛纳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5. 布依族 《赛胡细妹造人烟》
6. 侗族 《祖先从哪里来》(起源之歌)
7. 水族 创世史诗
8. 仡佬族 《十二段经》
9. 哈尼族 《十二奴局》、《奥色密色》
10.黎族 《吞德剖》(五指山传)
11.傈僳族 《创世纪》
12.纳西族 《创世纪》(西部方言)
13.佤族 《司岗里》
14.瑶族 《盘王歌》
15.彝族 《阿细的先基》、《支格阿鲁王》
16.羌族 《尼沙》
17.苦聪人 《创世歌》
18.柯尔克孜族《库尔曼别克》、《阔交加什》、《布达依克》、《加尼西和巴依西》
19.维吾尔族《艾米尔古尔乌古里》
20.乌孜别克族 《阿勒帕米西》、《呙尔奥格里》
21.蒙古族《汗哈冉贵》、《阿拉坦嘎鲁》、《宝玛额尔德尼》或《古南布克吉尔嘎拉》
22.其他自主选题
附件:
01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招标通知
02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实施规范
03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申报评审书
04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哲社立项通知书
注:附件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中国民俗学网下载查看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