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还作为人类社会世世代代难以割舍的精神向往、精神寄托和精神追求,成为人们众望所归、全力推崇、精致享受、不离不弃的的精神伙伴和精神家园。
它的不断延续,得益于上一辈人对下一辈人的教育与传承;它的不断发展,受益于每一种文化在自身内部经过长时间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之后,适时选择了对外传播与交流,并伴随自身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而被其他的文化所尊重、所认同、所接纳。
中国春节文化习俗的渐序形成、发展壮大、交流传播的历史演变,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作为中国人极为推崇、最为重视的传统文化节日,春节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同时在海外华人华侨当中也备受重视、世代传承、影响深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攀升,春节在海外的传播速度逐年加快、愈演愈烈。
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或港澳台的中国人,还是那些长期生活在海外,且具有中国血脉的华夏子孙,都毫无例外地把春节视为自己思想上最为关切、行动上最为积极、情感上最为浓烈的一个重要节日。
凡是与春节相关的几乎所有对美好事物的记忆,都会成为海内外中国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爱咀嚼的厚重情感,都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去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情感归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跌宕起伏、风起云涌,中国文化亦如同世界众多国家的文化一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随处可遇的冲击。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标志,尽管春节在今天看起来依旧还像雨后的春笋那样积蓄深厚、纵横拓展、枝繁叶茂,紧紧扎根于中华大地,并仍然保持它既有的旺盛斗志和强大生命力。但是,它具体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在经历了社会历史变迁以及社会现实的多次洗练后,无疑也要考虑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和承受当今时代的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进入新世纪后的最近十几年,中国春节在海外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传播的范围日趋扩大,节庆规模及参与人数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全球产生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因此,通过了解春节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情况,将有助于我们动态把握世界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接受的程度,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彩。
众所周知,中国的春节作为岁首大节源于汉代,迄今沿袭了两千多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情感聚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圣的地位” 。
“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之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对春节文化的理解,不能简单拘泥于过节的某些形式或是它外表展示出来的某些形态,而是要把它纳入到人们的道德情感、宗教信仰、心灵教化和理想追求等方面去通盘考虑。
从道德情感上讲,它更多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同舟共济”的思想;从宗教信仰上讲,它更多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敬畏自然、奉天祭祖、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心灵教化上讲,它更多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老爱幼、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思想;从理想追求上讲,它更多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思想,等等。
总之,春节文化内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既能通过蕴含其间的多种文化现象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也能通过各种现实途径向世人传递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因此,任何对中国春节文化表象形式的理解,都难于准确概括出它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都不可能清楚解释依附在它身上的诸多文化积淀所表露出来的文化气息。
而今,中国的春节文化,正以日益强大的祖国为坚强后盾,伴随着越来越多涌向海外的华侨华人走向世界、风靡世界,并刮起了全球范围的春节旋风,进而逐渐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所喜欢、所接纳。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春节习俗有着各自的特点。香港的春节已经走向了国际化,澳门的春节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而台湾的春节则显得更加传统,它们与内地的春节习俗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相较于相同的方面,港澳台春节的传承发展情况与内地不同的方面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节日的神圣性仍然存在;二是社会力量在节日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节日活动亲民性突出。
由于特殊的历史境遇,港澳台地区作为祖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大陆有着不同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它们的春节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是中国春节文化体系中亮丽的篇章,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尽管内地和港澳台在现代化道路和现代文化上有意识形态的差别,但民众在传统节日文化上是相互认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传承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蒙古,在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发端的东亚现代化,开始了这个地域的西洋化的进程。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在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提到日本的春节,自然不能忽视日本华人社会的存在。虽然日本推行了新的时间制度,但对于华侨过农历春节,基本上不予干预。在横滨、神户、长崎等华人聚居的区域,春节的各种仪式活动,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种特色,每年在横滨的中华街、神户的南京町、长崎的新地中华街,都要举行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
1986年,韩国政府终于宣布这一年的“旧正”为“民俗日”,并从1988年开始恢复阴历年的合法地位,原来民间保持的习俗以国定假日的方式得到了肯定。韩国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农历新年和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都有三天的公休日,是全民族最大的节日。
蒙古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就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查干萨日”也用来指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新年问候,称为“早尔高好”。蒙古人认为,新年一到,人人都添岁增寿,所以这一天是所有人的生日。因而这一天要互相祝寿,庆生要从村中最年长的家里开始,虚岁61岁是甲子,最受重视。
中国传统节日在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三地的传承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蒙古和朝鲜半岛的共性较多,日本则呈现出独自的特点。另外,春节习俗的“本地化”,也是东亚春节习俗的一个特点。同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和本土中国人无意识地“过春节”相比,海外的中国人则是一种有意识地“展演春节”,即向外国人展现中国文化,成为了海外中国春节无意识承担起来的一个功能。
新加坡涉及华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普通新加坡华人家庭的春节活动主要涉及扫尘、购年货、吃团圆饭、供神与守岁、拜年等这样几个方面。
2011年4月2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头版刊登了李显龙总理的谈话:“我们新走的方向是要保留华族文化,还要保留华语和其他母语在新加坡的地位……我们是很清楚的,如果我们不能维持母语和华族文化,会失去自己的根,对我们社会的前途和稳定,甚至凝聚力都很不利。”可见政府层面的推动,是春节习俗在新加坡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澳洲庆祝中国新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强烈的传统中国元素,而且也加入了西方文化特有的一些形式,如花车巡游等。
在众多活动中,由华人社团组织的春节庙会已经成为澳洲各地区最隆重的一项活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不管是华裔还是其他种族的人都可以参加中国年的各种庆祝项目,在新春庙会上品尝小吃,观看舞狮舞龙等文艺演出,加入巡游队伍,参观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展览,在不同层面上体验内蕴丰富的中国文化。
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会持续将近半个月。虽然中国年还不是澳洲全国范围的一个公共假期,但一些中国商店和公司还是会在那时闭店休息或者调整营业时间。
全球化时代强调的文化多元性,为春节内容的丰富和多种可能性提供了明确地阐释。澳洲政府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构成了春节活动繁荣兴盛的基础。
春节必将随着中国的强盛和华人群体地位的提高而受到重视,同时中华文化自身的和谐内涵,也会包容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节日带来的欢乐。
春节是在欧洲的大部分华人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从媒体上越来越多来自官方及私人对欧洲华人过春节的报道来看,欧洲华人庆祝春节的活动越来越为所在国政府和人民接受和喜爱,其中以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欧洲较大且华人较多的国家庆祝春节的活动最为形式多样、规模宏大。
就具体的活动组织方式来看,一般以中国驻外代表机构举办的官方活动及海外巡回演出;欧洲官方组织或参与的庆祝活动;民间机构组织的活动;家庭和个人层面的庆祝活动等为主。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被欧洲人认识和接受,与出现在各种春节活动中的大量中国元素及春节内涵的文化增值有关。每年春节都会在欧洲出现唐装、灯笼、庙会、太极拳、龙、狮、十二生肖等象征中国的形象,是春节带给欧洲人的最直观的印象。这些与欧洲人对事物的认知大相径庭的特色形象,帮助固化了欧洲人认为中国神秘、与众不同的刻板印象。
真正让欧洲人接受和认可中国传统春节的,则是春节符号背后内涵的文化增值,继而推进欧洲对中国的进一步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中国春节“团聚和感恩”的主题与欧洲人强调亲情、友情的价值观十分契合;二是喜庆、祥和、欢乐的含义使春节具有了国际性的特质。
整体而言,春节在北美的传承与传播是伴随着华人赴北美的步伐而传承传播的,发展到现在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在将近200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华人数量的日益增多,构成结构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其春节的节俗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总的来说,北美春节当下的特征及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春节仍然主要在华人群体中传播。二是春节节俗的符号化倾向明显。三是春节成为美加政要向华人表达友好之情,北美民众了解、体验中华文化的时机。
尽管体系与形式都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融合与改变,但春节及其相关节日符号特征仍然是北美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传统春节节俗在北美在保持中国符号特色、成为北美华人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式之一的同时,它在北美会与当地社会生活有更多的互动与融合。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大西洋,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13个国家和地区,是华人到达比较早的海外地区。虽然同处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但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南美洲的传承发展情况与内地相比存在颇多不同之处。相对于相同的方面,春节在南美洲传承发展情况与内地的不同方面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虽然目前春节在南美洲有很大的发展,它不但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而且还得以地方团体和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使春节习俗文化在南美洲延续流传,以至南美洲社会也慢慢吸收了中国华人华侨带来的春节文化习俗,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年度特色,成为融合的文化。但越来越多的年轻华人华侨开始把过春节转向了休闲、旅游、度假等文化消费上。他们的后裔已慢慢将异国他乡视为他们的家乡,而将中国作为先辈的故乡,认同当地的风俗,反而不太懂中国内地习俗的意义,使祖先习俗文化的本意被误解,甚至有可能在将来消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洲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怀揣梦想深耕非洲这块投资热土,在非洲的华侨华人人数不断增长。他们远赴重洋来到非洲这块土地,或从事贸易,或从事投资或开发当地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也随着中国人海外奋斗的步伐,在非洲大陆逐渐为人所知。春节在非洲的传承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中国人在非洲的春节,社交需要意味更浓厚。在非洲的中国人中,主要从事贸易、基建等工作,项目周期不长,机动灵活,因此并不需要长期居留的打算。在非洲过春节者,大都是因故不能赶回家过春节的人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更多考虑通过春节庆祝,一方面寄托思乡之情,再者将春节作为结识其他中国人的机会,寻求在生活与商务合作的可能。节日的神圣性和纪念先人等内涵,在非洲有限的物质条件和迥异的文化情境下,变得淡薄;而环境的相对恶劣和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使祈福、平安、吉祥等意愿表达更为突出,意图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中国人圈子社交的需求。
二是春节作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还处于初步阶段,可塑性较强。当前中国与非洲的联系,主要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基本认为,古代的中国文化与非洲之间是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没有太多直接交流的机会,现在的非洲国家对中国春节的认识,大部分是来自现代经济全球化、资讯自由流动和国家关系发展之后而获得的认识。大批在非中国人在非洲过春节是最近二十年的事。非洲人对这一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节日的印象正在形成,了解还在加深。当地人对春节的看法如何,取决于中国人展现给他们是怎样的春节,也有待于他们逐渐参与去发现,可塑性很强。
事实上,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彼此之间的互动及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早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追溯的历史不仅很长,也很久远。但要说到互动的规模与程度、传播的速度与影响,恐怕也只能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说起。具体要说到春节在海外被其他的国家关注并重视,影响力开始提升,也是进入新世纪之后这十多年的事情。就目前春节在海外发展的情况以及造成的影响力来看,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中国春节在海外开始倍受关注和重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国春节在民间受欢迎和热捧的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国家把对春节重视的程度从民间层面提升到了政府层面。
●中国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采取各种方式在海外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广春节文化内容,使春节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舞台越来越大,春节在海外的影响力也日趋扩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对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长足进步表示出由衷钦佩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中国的春节文化将会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与春节相关的文化产品正在成为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化的主打产品和最优质的先锋品牌。通过共同欢度春节带动起来的春节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展望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带动起来的无限商机,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更多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持续不断地推向世界。
图文来源:“我们的节庆”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