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11月9日 ,“《民间文化论坛》创刊三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追忆了陶阳等老一辈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贡献,围绕民间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学术话语等问题展开讨论。
《民间文化论坛》原主编陶阳先生(1926—2013)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振兴传统村落,振兴传统工艺,这都体现出民间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间文化论坛》是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界共同的家园,是探讨建设中国民间文化理论话语、交流世界各国学术信息、共享田野调查收获的平台。《民间文化论坛》35年来经历了中国民间文化学术界发展、变化的各个时期,始终都保持着民间文化学术界健康的价值取向,保持着民间文化研究立足于民族文化立场,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的拳拳之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纳入第一批15个重大工程之一,这必将迎来民间文化研究的大发展,民间文化研究将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就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而言,建立中国学派,在世界的舞台上有自己声音,这需要学界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发现问题;二是知道哪个问题特别重要,要抓住不放。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问题做了阐述,给予了更加重要的重视,受到更多的关注。文化自信是我们文化很强大的社会支撑,也是党的理论思想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这个领域文化的自觉性、文化知识的普及度、民间文化发展的程度和研究程度,在中国文化未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中国学者应该把原来已经做好的国际上类型分布统计和现在整合起来搭建新的国际的平台,充分挖掘民间文化的学术蕴藏。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5周年,在学术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刊之初以《民间文学论坛》作为刊名的时期,一二十年间对于引领民间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跟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科的进一步的提升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刊物的发展将为达到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骨的学术阵地作出应有的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11-09 记者:项江涛
原文标题《树立文化自信 构建民间文化话语体系》,转载时改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