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原作名: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译者: 张赟
出版年: 2017-4-1
页数: 439
定价: CNY 8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10167817
作者简介
贺萧(Gail Hershatter),曾求学于美国汉普郡学院、中国南开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为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自身讲座教授。著有《天津工人,1900-1949》,《个人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妇女》,《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和现代性》,《中国妇女在漫长的20世纪》,《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等。
内容简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第一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目录
中文版作者序
导言
记忆所在之处
缺失的历史
研究计划
第一章框架
地点:“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档案
聆听者
叙述和记忆
记忆的社会性别
第二章家里没人
大山沟里的死亡
可以诉说的苦难
逃荒
裹脚和农活
织布
失去
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躲藏
解放
家里没人
第三章寡妇(或领导的美德)
曹竹香和苦难的考验
为革命提供衣物
蹲点
土地改革
互助组和当领导的危险
妇女和家庭国家效应
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
第四章积极分子
超越封建
冬学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婚姻
《婚姻法》
考虑离婚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运动时间以外
第五章农民
合作社的兴起
高级合作社
动员妇女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农事女性化
重现“家里没人”
不满
第六章接生员
农村的接生方法和旧产婆
接生现代化
农村的接生方法
接生合作化
超越运动时间:接生的故事
刘西罕和有关生育危险的魑魅魍魉
第七章母亲
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
家庭生活
夜里做针线活
托儿
母子之间的感情联系
干部、忠诚、轻描淡写
母亲的矛盾
第八章模范
美德的谱系
搜寻
演讲
劳动
写作
记忆
传记和内在性
第九章劳动者
大跃进劳动:男人(与一些妇女)的离开
“大跃进”农耕和农业的女性化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五化
吃食堂的时候
生存策略
运动时间和时间的皱褶
看不见的累积
第十章叙述者
进步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附录访谈
参考文献
文摘选读
我们抵达每个村庄后引起的喧闹从来不会持久。地方官员有其他事情要做,没有人对我们去听的那些老年妇女们漫长的故事感兴趣。偶尔会有一些突然的官方活动打断我们在村里的生活。某天早上,一群从县电视台来的人突然来到T村要拍摄一组访谈,随行的还有好几级官员,一共有21人,但我们却基本上被晾在一边。在Z村,本来就算县里的官员想来看望我们,他们也无法成行:我们来了之后,那条从四十公里以外的县政府进村的道路在一次暴雨中被冲垮了。对当地农民简单呼作“上面”来的官员而言,农村并非他们喜欢逗留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身居官位的人来听过我们的访谈,带我们去见具体的访问对象(除非我们提出请求),也没有任何官员告诉老年妇女要说什么,或记录她们说了什么。我们的受访者毫不掩饰她们对国家政策、过去和当下的批评,也愿意将她们与家庭成员、邻居和官员的矛盾和盘托出。我们受益于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会选择对一个外人说出他们不会对隔壁邻居说的事情,因为一个短居的外人是不会将他们的秘密对当地人讲的。许多人都将“有记录备案”的讲述理解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每个人都以各种方式表明他们对谈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