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书名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作者

谭佳

基本信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装帧:平装

页数:248

开本:16

ISBN:9787509787311

内容简介

将上古区分为神话和信史,并加以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最重要的实践之一。“神话—古史”话语系统对立互补、缠绕共生的关系及发展过程是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与认同中非常重要的面相,但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本书在重勘“神话”进入中国学术界过程的基础上,探寻“神话—古史”话语的呈现方式、研究方法及历史价值,挖掘其潜藏的思想性因子及可反思之处。

作者 简介

谭佳 ,女,197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长。2003年获哲学硕士、2006年获文学博士、2006-2008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2009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AS)会员,国际比较神话学学会(IACM)会员。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神话学与思想史、比较神话学、文学人类学研究。

目录

引 言/001


绪 论/004

第一节 作为学术话语的“神话—古史”/005

一 理解上古的三种话语/005

二 “神话—古史”的联袂互补/010

三 神话与历史/013

第二节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018

一 基于“神话—古史”的中国考古学/018

二 中华文明起源特性与神话学研究/024


第一章 文化渊源:“神话”的土壤和引进/031

第一节 晚明与晚清的西学分类及启示/032

一 “天”与“神”:晚明的西学认知关键/033

二 晚清的延续与观念危机/037

第三节 “神话”的偶现和最初引进/041

一 “神话”的偶然出现/041

二 “话”体影响及“神话”特征/043

三 1897年:“神话”最早被引进/049


第二章 建构方式:神话—古史的对立交织/054

第一节 “神话—古史”范式的奠基者:章太炎/054

一 章太炎的神话观念/054

二 神话与古史的剥离/058

三 神话与语言问题/066

第二节 神话与文明溯源:梁启超和蒋观云的范式开拓/071

一 梁启超的神话观及诉求/072

二 蒋观云的神话溯源路径/081

第三节 “神话—古史”的强化及影响:从夏曾佑到古史辨/087

一 夏曾佑:“传疑之期”无信史/087

二 中国与他者:文化错位与嫁接/090

三 “神话—古史”的对立:古史辨/098


第三章 认同方式:中国神话学的现代性与民族主义/108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文化性及现代性纠偏——以鲁迅为讨论中心/108

一 鲁迅的神话研究诉求/109

二 超越文学:神话的文化性/111

三 中国文化的神话性及现代性纠偏/115

第二节 神话研究与现代性诉求——以周作人为讨论中心/122

一 从神话比较到文化反思/122

二 作为最高人文追求的神话/125

三 在两种现代性之间的方案/132

第三节 中国神话学建构中的民族主义/137

一 现代民族主义的两种建构方式/139

二 神话与民族起源/文明溯源/142

三 神话与共同信仰:以闻一多的研究为例/146

四 神话与民族精神建构:以茅盾的研究为例/151


第四章 “神话—古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156

第一节 近现代人文学术转型中的证据法嬗变/157

一 嬗变的土壤:考据学的内在危机与外部冲撞/158

二 嬗变的内在节奏:新史学与证据法创新/160

第二节 古史实证的材料拓展及其观念矛盾/177

一 实证材料的拓展与整合/177

二 “尊德性”与“道学问”:以王国维为讨论中心/179

三 疑古与尚古:顾颉刚的观念矛盾/186

四 在观念与现实诉求之中的“实证”/194

第三节 神话学视域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198

一 被运用或质疑的神话学资源/198

二 神话学资源的意义及限度/203

三 神话阐释的可靠性与可行性/209


尾 声/223

参考文献/227

后 记/241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