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古代小说、民间传说、宗教祭祀、民族习俗等,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该如何来研究、怎样应对挑战?今天上午来自韩国延世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的民俗学及民族语言文学学者共同聚首云南大学,一起研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形势下民俗学、民间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本次论坛由云南大学与韩国延世大学共同举办,云南大学文学院、延世大学中文系等承办。云南大学李子贤教授、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教授、中国社科院安德明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了主旨发言。
与会的许多中外学者纷纷为云南大学的民俗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点赞。
据了解,云南大学的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个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老一辈学者就曾多次深入到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做了长期、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了丰富的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卓著的研究成果。以费孝通为首的学者们开创了光辉灿烂的“魁阁时代”,其中也不乏民俗学和民族文学的研究成果。徐嘉瑞、叶德均等著名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切入到民俗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云南大学中文系就开设了《人民的口头创作》等课程。云南大学中文系师生还参与了1958年大规模的采风活动,搜集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口承文学资料,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民间文学的作品。1959年首次在全国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78年,云南大学在中文系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1980年上半年,受教育部的委托,云南大学为全国19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资培训班”。1983年,云南大学的“民俗学”首次招收硕士生,1992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16年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开始招生。2017年,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云南大学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通过几十年的耕耘和发展,云南大学的民俗学研究已经在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建设、神话学、史诗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化与民俗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张昌山教授说,由于独特的自然、历史与人文环境,云南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当下,云南各民族既有大量活形态民俗文化的存在,又有许多新的文化事象涌现出来,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这一代学者去探究和分析。或许,对不同地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能成为某种通识性文明准则造就的推动力。民俗文化对于时代文化建设、民族认同、个人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云南大学与韩国延世大学联袂举办“首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相聚一堂,以学术正义的名义,共同探讨“当下东亚各国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走向”这一亟待讨论的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编辑手记:
本次会议由著名神话学家李子贤教授发起,日本民俗学家佐野贤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安德明、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一、韩国实践民俗学会前会长金宪宣、日本神话学家冈部隆志、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刘惠萍、台湾东吴大学教授鹿忆鹿、韩国延世大学研究员金善子、日本成城大学教授山田直巳、日本首都大学教授何彬,以及云南大学民俗学学科段炳昌、黄泽、秦臻、董秀团、李道和、黄静华、杜鲜、高健等50多位中外民俗学家参加会议,发表演讲。
文章、图片来源:光明网 2017年08月20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