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颖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后记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宋颖

▲宋颖

2016年10月在《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的新书发布会上,受现场热烈的气氛影响,我感觉到具有学术内容的普及读物似乎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就答应下来筹备民俗学的稿件。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是民俗学专业的学习研究者,有兴趣将民俗和民俗学介绍给更多的人知晓;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我走访并书写了不少村落的人物故事,切实体悟到学术知识要与大众生活相连接,学者才能在实践当中实现知识的完整循环。这与当年民俗学科的开创者们期冀通过民间的材料来承载学术的理想,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这也是当年“知行合一”的校训所劝诫规导的。在专业领域中的熏陶浸染,不免使我的理想化日甚一日。当然,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在这么短时间就搜编这么多稿件的,幸好有进国兄帮忙一道约请、讨论并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理清思路,决意以“村落故事”来突出“民俗学”的特色。


书中的作者,有不少是学术领域和工作岗位中卓有成绩的教授、博导、知名人士,也有不少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和想要以学术为终身事业的研究生们。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公开的征稿,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150余篇稿件。有这么多朋友对“民俗学”和“村落”怀有兴趣,是我没有想到的,但同时内心也非常感动。这说明,对于中国的传统村落而言,它根本从来都不缺少关心和关注它的人。尽管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过程每天都在吞噬着古老的村落,但是包括民俗学在内的多个学科,还一直在探访它、研究它、怀恋它。它在这种无言的关怀中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感谢书中88位“行动派”作者,抽出时间将亲身实践写成面向一般大众的学术普及故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惠赐大作,完成授权手续。


在这册小书中,提及了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赫哲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仫佬族、哈尼族、纳西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白族、苗族、瑶族等22个少数民族,调查的村子近百个,涉及民俗学所研究的节日和庙会、信仰和仪式、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中的各种经历与田野故事。那些瞬间的感动、交流与隔阂、温情与忧思,都是这些作者真挚而真实的心声,是知识与经验碰撞而迸出的火花。“时间感”是民俗学中最贴近民生而最为有情的关键,因此我们将文章按照内容大致分为了春、夏、秋、冬四篇。能够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住建部传统村落评审专家刘魁立研究员作序,让我们倍感荣幸。多年前,我们曾经有幸跟随刘先生去过他出生、成长和上学念书的地方,深深为他的风采和学识所折服。能够在开篇就看到这位耄耋之年的前辈学者来讲述村落见闻,希望读者也能感受到我们所感受到的欣喜和赞叹。


也有关心的师友,担心“民俗学”模糊的界定和边缘的地位会令人怀疑这册小书对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阐释力。不过学科本没有边界,真正的边界在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定义和标准,观念与看法,甚至有时也可能是偏见。正像我们从“问题”出发去进行学术研究一样,中国的“村落”使我们每一位作者连接了起来。在编辑过程中,为了这点“好玩儿”的事,我们有幸和不少从未谋面的朋友书信往来,这册小书已经成为我们之间友谊的牵系。如今,我们通过齐心的努力将它奉献给读者,它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于“我们”和我们的想法之外的“存在”,各人从中会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如果能够因此而感到“有趣”,那就好。


付梓之际,我与网络上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喜爱的“老树画画”的作者刘树勇先生联系插图事宜。尽管素昧平生,但当老树知晓这册小书的内容时,特别豪爽地许可书中无偿使用他的精彩画作,令我颇为感动。与他的对话,让我真切感受到性情中人的风度与艺术家的超然率真。


最后特别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编辑们的慧眼与辛劳。如果读者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发送邮件到电子邮箱:hmjg2017@126.com,我会尽力回答的。


宋颖

2016年12月30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