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文章
田
野
采
风
《中国海洋大学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之二十七
忧郁的田野
赵斯羽
“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这一经典著作中以牢骚开篇,相信击中了许多田野人因过分焦虑而脆弱过的心脏。2014年8月起,我累积6个月居住在一华北基督教教徒村,对其乡村教会的运转做参与式观察,进行我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这也是我第一次独立进入田野。诸多适应不良,下面将田野中的一些反思碎片集结成文,为即将进入田野的好汉们壮行。
房东的背影和村委的饭局
虽然在正式调查之前,我已经多次去过该村,但进入田野时,我还是选择了经由当地政府介绍的方式驻村。我请求村委帮的第一个忙就是解决我的住处,但是村委对于我要住在村里的想法不能理解,“以往来的大学生跑两趟,要个介绍信就走了,怎么你还要常驻沙家浜?”尽管如此,村委还是帮我寻找到一间条件颇佳的民房。房主人在不远的景区中经营农家宴,将自住的房屋用以出租,在村委的协调下以每月600元的价格把刚装修好的房屋租住给我。在许多民族志文本中,房东都是调查中的重要角色,本来以为我会跟房主成为朋友,进而发展成为我的关键报道人,可是付费之后,房主却经常躲着我,起初我非常不理解,直到发现灶台、厕所、炕轮番“抗议”,才渐渐理解房主远去的背影。总之,一直到离开,她都跟我保持着礼貌的陌生距离。这段经历教会我的是,在大受市场经济冲击的乡村里,现代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经济人的一面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也不需要为田野设定计划,因为田野没有既定路线。
▲从我的住处瞭望窗外
解决了住处后再解决身份问题,在了解到我要长期驻村后,村委为我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并且赋权我参与村档案、文件的管理和撰写工作,我有了在村委和村中行走的 “身份”,虽然我后来发现,进入村委不等于进入村庄,真正进入田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还是非常感谢这最初的接纳。从我第一天正式“上班”起,村委成员就把我当成正式成员,每次集体聚餐都叫上我,可是饭桌上我的学生书呆子范儿,不仅使他们尴尬,更使我自己尴尬,于是在几次“痛苦”经历之后,我终于逃避了一次,从那之后,村委聚餐就不再叫我了。从象牙塔进入社会,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走向陌生的田野,每个人类学“练习生”都经历着从理解他者进而反观自我的过程。随着田野的逐步深入,我的状态渐趋放松适应,再到论文写作阶段的不断反思,我开始明白参与观察的真正意涵,那就是对陌生他者的开放心态,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坐在那里,哪怕一句话也插不上。
曲径通幽
在发现许多场合我暂时无力进入后,我开始调整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现代村庄已经很少会有集体劳作和公共活动,住在那里不等于就能自然地进入村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村民问我会不会弹钢琴,想让我陪她女儿练钢琴(村庄经济水平较好,已有村民进行艺术教育投资),我发现机会来了,钢琴的不会,英语的可以,于是我通过辅导小朋友做功课,自然地进入村民家中,了解其日常生活。虽然村庄权力结构中男性话语主导的场合并不适合我,但妇女、儿童、同龄人不是另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吗?真是蓦然回首,田野就在身边不远处。于是我更主动地寻找机会,每晚的广场舞时间是一天当中妇女最为集中的时刻,我选择跟她们一起跳广场舞来彼此熟悉。傻乎乎地跳了几天我才发现,虽然村子很小,在我住进去半个月之后,仍然有很多村民不知道我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人说我是管选举的驻村干部,有说我是外地调来的政府里的人……为了让大家认识我,我印了名片,发给广场舞团成员,告诉他们我是学生,做民俗调查研究的。名片的作用超乎寻常的大,真的会有村民给我打电话,有时是找我修手机,有时是给在外工作的孩子发短信。让我觉得温暖的是有一些村民会主动找到我,给我提供材料,希望我快点写好论文。借由上述两条路线,我进入了村庄生活的内部。
价值中立
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我开始触碰到村庄村民生活的隐微之处。在与一些村民,尤其是同为女性的村民成为朋友后,他们与我分享了许多秘密,疾病、丈夫出轨、遭遇家暴。我有同情、有愤怒、有判断,但又无法干预,不知如何是好。与一些时间相对较短的采风式调查不同,人类学背景的研究者,常常会卷入地方生活之中。村中的妇女们观察着我跟大家的亲疏远近,田野危机四伏,随时考验着你的良知和智商。真实生活的复杂度,轻松地就超过了一个人的处理能力,研究伦理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大家建议我追踪补充男方视角。我不解,问男方?指责他为什么出轨吗?代表月亮消灭他?老师同学解释道,并不是质问,而是好奇,问问他的生活,随便跟男方聊聊,学着理解他们。不要带着判断、指责、偏见,只是观察、倾听。道德判断容易,理解具体生活场景中每个个体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逻辑,才是学术研究的追求。价值中立的重要性,在我之后遭遇的村庄宗族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深入地方生活,必然遭遇利益纷争,对于这些事件,判断同样分量太轻,理解和发散的解读才是对田野的一份尊重。
▲村民提供自己的钩花作品帮助我完成论文
田野怎么做,参与观察四个字似乎就可以总结概括,然而,在社会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总有着千言万语百转千回也说不清的门道。初入田野,很容易夹带一些既有的观念、经验,也少不了用生硬冰冷的理论去嵌套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这时要注意你田野的态度,教科书没有范本,灵活应对,持续在场,避免卷入,愿你也找到你的田野箴言。
作者简介
赵斯羽,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报》第1965期- 第04版:副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