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据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文化部先后于2011年10月和2014年5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第一批基地涉及41个企业或单位,第二批基地涉及59个企业或单位,两批基地合计100个。




其中,传统技艺类基地57个,传统美术类基地36个,传统医药类基地6个,同时作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基地的1个,即山东省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涉及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和杨家埠木版年画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公布名单中,基地总量最多的是四川省,共7个。传统技艺类基地最多的是河南省和江西省,各有4个。传统美术类基地最多的是四川省,也是4个。


数据来源

1.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文非遗发〔2011〕48号)(含基地名单):

http://www.ihchina.cn/14/14810.html

2.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文非遗发〔2014〕20号)(含基地名单):

http://www.ihchina.cn/14/14819.html

延伸阅读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