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 | 黑色的锦鱼——访壮族布傣群落天琴姑娘


专栏

文章

《中国海洋大学报》“田野采风”
专栏系列文章之一

黑色的锦鱼
——访壮族布傣群落天琴姑娘
潘秀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市有一布傣群落,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就在这个偏远的村落里,却有着一种美妙的少数民族乐器——天琴。天琴在壮族支系中广为流传,原为天婆(巫婆)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唱天、弹天、跳天,所用乐器便称天琴。


在重重跋山涉水后,我们见到了一位壮族姑娘,只见她头上用一块长条黑布包裹着,身上穿着一身黑色的布衣服,脚上穿着传统布鞋。整体看上去十分整洁和美观。她带着微笑,略微腼腆地给我们介绍当地的民风习俗。



【黑衣壮服饰的艺术】


“你别看我穿得这样,但是平时我们是不穿它们的,只有我们壮族特定的节日或者女子出嫁的时候才会穿上。”壮族姑娘笑着用手捂着嘴解释说。


她们结婚的时候穿上的是特别华丽带着花纹的黑衣壮族服饰,她们身上的壮锦,每家每户都会织,但是织一件壮锦黑衣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黑色也是用当地的草药放到锅里熬煮,然后给布匹染色。由于制作工艺传统而繁琐,现在壮锦的数量也慢慢地变少了,年轻人都不愿意织也不愿意穿。


壮锦代表着壮族人民优秀的纺织文化,曾因色彩绚丽和制作精美被大众广为喜欢,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当地年轻人大多已经跑到城里念书和打工了,留下来制作的只有老年人,他们年龄很大,但却像一个无惧的卫士,守着自己的文化。


【布傣人的天琴之缘】


壮族姑娘小的时候,村里年老一辈的天琴弹奏者就会鼓励年轻人去学习天琴,但不是强迫他们去学习,而多以年长者口吻劝解他们去学习天琴的技艺。


“男孩子生性顽皮,因此愿意学习天琴的大多是女孩子,她们在几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天琴技艺。”壮族姑娘如是说。并且在特定的地点,屯里人选出适合教孩子们学习的“老师”统一教,学习天琴之余,“老师”们还会教她们唱祭祀歌谣和一种挂在脚上伴随天琴演奏铃铛的方法,这种铃铛一串一串连在一起,一串十几个铃铛,挂在脚上随着祭祀音乐的节拍一起抖动身体时,正好与天琴的节拍配合得恰到好处。

【传承的危机】


“平时除了节日或者外出表演,她们都不弹奏天琴,现在年轻人对祭祀活动的兴趣越来越少了,因而大家也慢慢地不学天琴了,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十分的看重。”壮族姑娘无奈地说。并且,她向我们表示,虽然随着天琴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来拜访,研究天琴和“求务”,甚至许多国家的学者都纷纷慕名而来,所以当地的政府也斥资打造了“美女村”,以便于宣扬侬峒节的“求务”文化。但由于“美女村”并非有祭祀仪式的传统,强行给当地的原住居民这些新形式,必然会造成了他们的不习惯、不合作。所以“美女村”一直都名存实亡,这不仅让传承原滋原味天琴与“求务”仪式不能走上正道,反而越走越远。


“也许是我们住得比较偏,大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年轻人就仅仅是知道有这种文化而已,并没有想过它们到底有什么意义。”壮族姑娘带着平淡的语气把这句话说了出来。壮族文化渊源流长,却在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慢慢地走向衰落,这不仅仅是民族乐器的遗失,也是“求务”文化的遗失。这也是民族文化需要重视建设的原因。


壮族姑娘随后说道,“现在越来越多外面的人来邀请她们去演出,这是一条挽救天琴这个正在衰落的艺术之路,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学习天琴。”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也许有一天,有这样一位穿着黑衣壮锦的姑娘,手扶天琴脚提铃铛弹一曲壮乐,宛如一湾清泉游过。这样的情景,也许外人体会不出,只有黑色的壮族锦鱼,才能置身其中伴着天琴的旋律自由自在地游荡。
 

(作者简介:潘秀波,男,壮族,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2级本科生,SRDP“壮族天琴之仪式与表演研究”项目组员。)
(本文原载《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第1920期 – 第04版:副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专栏连载   未完待续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