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活动于2021年1月1日始至5月15日止,共收到应征论文121篇。经前期资格审查,共有107篇论文进入评奖环节,其中民俗学组67篇,民间文学组40篇。经10位评委(民俗学组和民间文学组各5位)认真评分、推荐及商讨,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5篇,其中论坛奖10篇(民俗学组6篇和民间文学4篇),特别评审奖5篇(民俗学组3篇和民间文学组2篇)。根据征文通知,每位获论坛奖者将获荣誉证书及2000元人民币奖金;特别评审奖获得者将获得荣誉证书。
获奖结果公示如下(以得分为序):
一、论坛奖
(一)民俗学组
1. 彭秀祝(中山大学2017级博士生)
题目:“路庙”:空间失序与鬼的现代性——一项关于湘西边城的道路民族志研究
2. 韩雪春(山东大学2019级博士生)
题目:凑热闹:豫东Y村已婚妇女集体外出务工的行动逻辑
3. 刘艳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级博士生)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认”与“公认”间的张力——以比利时“阿尔斯特狂欢节”为例
4. 骆勇(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博士生)
题目:海内咸知春:中和节建置史研究
5. 张磊(中山大学2020级博士生)
题目:破与立:移风易俗中村落公共性何以再生产
6. 李丽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8级硕士生)
题目:日常与非日常的双重建构——当代工夫茶民俗研究
(二)民间文学组
1. 严曼华(湘潭大学2019级硕士生)
题目:民间故事复合型母题链接原则及其限度——以中国灰姑娘型故事为例
2. 刘薇薇(北京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生)
题目:文类研究与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以网络“喊麦”文化为例
3. 刘重麟(中山大学2020级博士生)
题目: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仪式程序及说唱文本
4. 王玉冰(中山大学2018级博士生)
题目:中国妖怪学在欧洲:以高延《中国的宗教系统》为讨论核心
二、特别评审奖
(一)民俗学组
1. 王薇(中山大学2016级博士生)
题目:国际文化遗产法视域下的非遗保护国际标准—兼评我国《非遗法》
2. 陆慧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级博士生)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赋权
3. 李达(山东大学2019级博士生)
题目:农村泥瓦匠生存策略研究——以豫东吕庄村王新重为个案
(二)民间文学组
1. 刘雪瑽(北京大学2017级博士生)
题目:从“守护神”到异域图像——论长臂人、长脚人形象在日本的嬗变
2. 柴春椿(山西大学2016级博士生)
题目:时空机制、审美旨趣与义理内核:舜帝传说的诗歌叙事结构
本届评委会成员名单(按姓氏排序)
民俗学组
雷天来 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宋 颖 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宣炳善 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张 勃 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赵李娜 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民间文学组
李向振 副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孙正国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加华 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吴新锋 副教授(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杨 秀 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本届论坛奖奖金资助者名单(按姓氏排序)
雷天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李向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孟令法(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宋 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加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吴新锋(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杨 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张 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赵李娜(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特此向以上资助者致以诚挚感谢!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组委会
2021年6月1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