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简论《青海民俗志》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李建宗,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


《青海民俗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的出版不仅是青海省民俗学界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对中国民俗学界的重要贡献。全书共分四册,主体部分由八编组成,共150多万字,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口承民俗、特色民俗、机构与人物、民俗文献几个方面。其中涉及青海的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汉族民俗和少数民族民俗、农耕民俗与游牧民俗、典籍民俗与活态民俗,等等。


民俗志是文化研究和文化书写的一种范式,是民俗学研究成果一种呈现类型。民俗志的意义在于通过叙述和描写,把部分民俗文化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真实地记录民众的社会生活,细致深入地展示文化原貌。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大量传统文化走向濒危和消亡,对民俗文化的记录和保护,也是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代化、都市化的过程中,青海部分民俗文化已经消亡或者濒临消亡,如果不做记录、搜集和整理,过一段时间之后会从人们的意识当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于后人来说也是一大缺憾。《青海民俗志》编纂团队长期关注青海民俗文化,意识到当下记录青海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本书体现了编撰者的学者情怀和社会担当,为青海民俗文化研究、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将会赢得全国学术界的肯定。


赵宗福教授在民俗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在团队建设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善于谋划布局,精心打造青海民俗研究团队。他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关注青海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民俗文化,熟悉青海多元文化分布格局,掌握了青海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质。在《青海民俗志》的编纂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同时实现了很好的合作。每个团队成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现有的优势,高质量地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团队成员的综合实力体现在研究成果《青海民俗志》当中。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汇聚了多民族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地带,也是一个民俗文化的富矿区域。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青海村落民俗志,青海世居民族的民族志以及青海特定地域的民俗志研究比较多。就整个青海省的研究来说,这些民俗志(民族志)研究成果未免具有一定的碎片化特色。《青海民俗志》把青海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其中的民俗志展示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事项进行书写,其中呈现的大部分民俗事项都是过去或者当下特定地域,特定民族中的核心文化元素,在特定时代的民众生活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海民俗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中融入了历史的成分,这在以往的民俗志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本书的编纂团队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对于历史上青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进行了深入地考证,以历史民俗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在当下的大部分民俗志作品中是缺失的。《青海民俗志》中附了一些照片,其中一些是比较珍贵的老照片,实现了图文并茂。同时在民俗志的书写过程中,实现了古今贯通。


尽管青海的民俗文化已经被很多学者挖掘,包括地方学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大量民俗文化呈现在他们的研究作品之中。然而,还有很多潜藏在深处的文化事项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青海民俗志》中呈现了许多还没有引起同行注意但有重要的意义民俗文化事项。就这一点来说,本书中呈现的一些民俗事项是有意义的民俗研究资料,对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的青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青海民俗志》写作严谨规范,考证缜密,纠正了以往部分在广大民众中流传的讹误。


《青海民俗志》记录了在青海大地上多民族民众的生活,书写了青海民间社会的多元文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一个省份为展示对象的民俗志作品,本书为民俗志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视角和实践范式。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