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胡床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胡床:床非床


胡床不是床,胡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称“交床”“交椅”“绳床”,胡床功能类似小板凳,人所坐的面不是木板,一般是用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1

胡床的起源

公元前4世纪,希腊地区传入折叠凳——胡床。公元前2世纪左右希腊人取代印度人统治犍陀罗地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相继有塞种人、安息人和贵霜人占领这些地区。随着战争和民族迁徒等,西部亚洲和东部连接起来,交往日益频繁,胡床这类高于我国床榻的坐具就这样经过古埃及、古希腊辗转经中东、中亚、犍陀罗、西亚、南亚等地逐渐传向东方,再由秦汉时期的中国境内外的胡人慢慢传入中土。


胡床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在山东孝堂山画像石中存在胡床的画像,另外在晋干宝《搜神记》卷7(181条)有记载:“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备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就是说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胡床的存在了。


东汉汉灵帝时期,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汉灵帝对胡床非常喜爱,导致京城贵族也纷纷效仿。不过,此时的胡床仅仅是供贵族使用,还没有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


“2

胡床的演变

随着北朝民族大融合,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迁移到中原,他们与中土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也随之而来,诸如胡床、高凳、圆凳、筌蹄、椅子等高座家具,丰富了汉族聚居区人民的家具种类。


在敦煌北魏第257窟西壁《须摩提女因缘》中出现了目前所知敦煌壁画最早的一幅胡床图像。图中描绘的是二梵志(满财长者、阿那邠邸长者)垂足共坐一胡床,双人胡床形式后世罕见。


双人胡床


胡床坐姿就是踞坐亦即垂足而坐,适合各种场合, 南北朝时代即多见用于战事行军、室内、庭院、楼房上、狩猎、竞技射箭、旅行携带、放置在车船内等。《北齐校书图》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儒生樊逊坐在胡床上校验书籍的情形。



《梁书》卷五六《侯景传》所谓“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 。后梁宣帝《床诗》:“衡山白玉镂,汉殿珊瑚支。踞膝申久坐,屡好为频移。”据此可知,胡床移动便利。梁庾肩吾《咏胡床应教》诗:“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初征。何如淄馆下,淹留奉盛明。”诗文中描述了胡床自西域传入,到被国人接受使用,还形容了胡床的形制。诗人与熟客促膝谈话之时,想到拥护现政权的心情。诗歌使我们也看出,当时胡床受到人们青睐的程度。《法苑珠林》卷35感应缘载有:“(宋京师南涧寺沙门释道冏)见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数百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胡床对于俗人使用也是很频繁的。


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为“交床”。《贞观政要》卷6记载:“隋炀帝性好猜防,去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载“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古代的胡床实际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轻便折叠凳子,也就是北京俗称的“马扎儿”。隋代发现有胡床的形象出现,隋代洞窟——敦煌莫高窟420窟,窟顶东“观音普门品”的“商人遇盗匪”一节壁画中,可以看到使用胡床的生动形象。

虽然在隋代胡床改名叫交床,但在唐代还是沿用的“胡床”这一名称,唐朝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崔融等都有关于胡床的诗句,我们可以想像出大唐文人墨客对胡床的熟悉和爱好程度。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此时应是坐在门外的马扎上,望月思故乡。如果是睡在卧室的床上,且不说古时候窗户小而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说不通。杜甫《树间》一诗中有胡床的出现: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1973年在陕西三原县发掘的唐淮安靖王李寿的墓葬,

其墓内石椁表里有一幅女侍捧胡床的线雕图形象。


唐朝时期胡床可能还传入到了日本,舍人亲王等人在养老四年(720)编写的《日本书纪》第14 卷“雄略天皇、大汨濑幼武天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君聞玉纏胡床立”,其中就有“胡床”家具的名称,此时也正是日本遣唐使蜂拥来华的时候,所以有关人员可能将胡床带回东瀛去。


五代时期,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百姓都在使用胡床。南宋陆游《陆氏南唐书》列传卷10《刘仁瞻传》记载:周世宗柴荣坐胡床指挥攻打南唐“淝水之阳,征宋、亳、陈、颍、许、蔡、徐、宿州” ,柴荣在城下,被南唐大将刘仁瞻看到,一箭几乎被射中。事后,世宗又将胡床放置在只差数步就被射中箭的原地坐定,继续指挥军队作战(《四部丛刊》续编)。宋陶榖撰写的《清异录》上载“ 肉胡床” 条载:“吉祥座,杜重威马也。肉胡床,景延广马也。”《旧五代史·郭崇韬传》:“行至博州时,渡河版筑,昼夜不停,崇韬于葭苇间据胡床假寐”。


宋代胡床与交椅称呼已经混淆,可以互用,与当时人们对床和榻的称呼不分一样。胡床,在宋代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马扎只能坐,它不能倚靠,于是在北宋时期,就给胡床添置了靠背和扶手,于是便可以倚靠了,于是“交椅”应运而生。公元797年北宋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记载:“绳床十,内四倚子,有胡床十张,其中四张是椅子,很有可能当时把胡床加上个靠背就叫做椅子了。



南宋辛弃疾《南渡录》卷2《南烬纪闻录下》载:(天辅十年即公元1120 年)宋徽宗、钦宗北狩大金,路过平州附近在一座寺庙中,拜见金国四太子“兀术坐胡床于堂上,引(徽、钦)二帝、二后拜于堂下。”游牧民族的女真族也在用胡床家具,也是为了携带便利,作为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金兀术,使用方便、好携带的胡床是合情合理的。


元代,由于其存在时间短,在坐具方面还是继承了宋朝的特点,胡床广泛应用开来。在《事林广记》中有一些插图很清楚的描绘了胡床这一坐具。



到了明清两代,交椅的制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样化起来,圆背交椅成为了最基本的形制。另外还有一种直背交椅,有点儿像逍遥椅。







再有就是两边没有扶手、只有靠背的交椅,这种交椅又可以分为单人椅、双人椅和三连交椅。







总之,明清交椅尤其是清代时的交椅,趋于多样化设计,很多让人料想不到的奇行怪异的交椅大量出现。但它的造型以及制造工艺也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衰落,再也找不到往昔的古韵风采了。



“3

胡床的用途

 · 胡床在军队中普遍使用 ·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第一》裴注引《曹瞒传》载:“曹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掩至,公犹坐胡床不起。”《梁书·韦放传》载:“众人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 乃免胄下马,据(踞)胡床处分。”《南齐书·柳世隆传》卷24载:“(宋末沈攸之叛)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

 · 胡床放在庭院中和楼上 · 

《晋书王导传附子恬传》载:“(王恬)乃沐头散发而出,据(踞)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迈,毫无宾主之礼。”《晋书·庾亮传》载:“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踞)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

 · 胡床放在床榻上 · 

《南史·侯景传》载:“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 命景离席,使其唱经。”“自篡立后,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垂脚坐或跂户限或走马遨游弹射鸦。”这位萧梁的叛臣、“侯景之乱”的始作俑者,在床上放置胡床、筌蹄,垂足坐在上面耀武扬威。

 · 出游携带胡床 · 

《南齐书·刘传》载:“(儒士刘)姿状纤小,儒学冠于当时……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


“4

胡床的意义


NO.1 改变古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在胡床出现之前,古人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汉代后胡床传入,但此时还不是日常用具,而是在贵族或者特殊仪式时贵人使用。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大多还是席地而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民族融合,生活方式的融入,胡床开始广泛使用开来,从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才由双腿盘坐在地上而开始变成坐在胡床上。直至隋唐时期,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这两种生活习惯已经同时存存了;宋、元时期垂足而坐的交椅、木凳等坐具已是大量存在,可见垂足而坐家具已稳固地占据宋、元家具主导地位。人们将“跪”改化为了“坐”。


NO.2 存放的便携性


胡床可以挂在墙壁和柱子上等,从而减少了室内空间的占据面积,所以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胡床就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三国志·魏书》卷23《裴潜传》裴注引《魏略》记载:“(曹操执政时,裴潜)为兖州(刺史)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北史后妃下武成皇后胡氏》卷14记载:“(北齐武成高湛胡皇后)数出诣佛寺,布金钱于献席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诗仙李白《寄上吴王三首》:“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李商隐《陈情表》中有:“黄犊留官,胡床挂壁。”古人将胡床挂在墙壁上是习惯性的,可随时取下使用。


NO.3 形成一套礼仪制度


胡床作为一种坐具,在汉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其后它的名称、形制经过了一系列长期的演变发展。胡床是中原地区最早开始使用的高型坐具。由于受胡床的影响,中原地区传统使用的低型家具逐步向高型家具转变。同时,垂足而坐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并且也改变了由席地而坐所形成的一套礼仪制度。胡床在我国民族文化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民俗”系列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微博#每日民俗#,欢迎大家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