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贵州六盘水在六枝特区牂牁镇半坡村九层山的密林深处,居住着70余户苗族同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服饰,他们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大花苗。


众所周知,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0多种样式。九层山上这支苗族的服饰色彩艳丽、图案明快,极具鲜明的民族个性,是勇敢质朴、勤劳智慧的缩影。逢年过节或者嫁娶等喜庆时节,他们都会换上亲手制作的民族服装,喝起牛角酒,吹起芦笙,载歌载舞,以示庆祝。


小小的一件苗族服饰,其中却隐藏着许多文化“符号”,犹如一本无字的“史书”,记录着苗族同胞颠沛流离的历史命运,也记录着他们战胜苦难走向文明的辉煌足迹。


割麻

晒麻


在九层山上,家家户户苗族同胞都有自己种麻、女孩子自己动手做衣服的习惯。从种麻、割麻、晒麻,到搓麻、煮麻、洗麻,再到纺麻、织布、蜡染、刺绣等工序,纯手工制作一套苗族衣服,差不多要一年的时间。历时之长、工序之复杂、手工之精美,着实令人惊叹。


搓麻

洗麻


盛夏蝉鸣时节,我们来到竹深林密的九层山九一组。只见苗族村民张开美正坐在自家整洁的小院里,和村民马仕英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搓麻缝制。她们说,寨子里的女娃娃很小就要跟母亲学做衣服,谁都想当手艺最好的那一个。苗族服装象征着圣洁和幸福美满。结婚时,新郎新娘都要穿上手工做的苗族服饰,新郎的衣服越精致就越能体现新娘的勤劳贤惠。如果新郎的父母也穿上新娘做的衣服,这个新娘会赢得好口碑,在婆家的地位也会更高。


每年农历二三月间,是种麻的好时节,到农历六七月间收割麻杆,晒干后剥下麻杆上一层皮,开始搓接,然后放在锅中煮,捞起后在清水中冲洗,然后又煮再洗,这样反复五六次才能变成灰白色的麻线。麻线晒干后,开始纺麻。纺麻机是自制的、脚踏式的,纺麻人坐在高处,双脚踩在脚踏板上,一只手抬高牵住麻线,另一只手辅助整理,手脚协调并用,四五个纺锤同时转动,既省力,效率也很高。

  




下一个工序则是织麻。将纺好线的纺锤放入木梭,坐在自制的织布机前,通过脚踏、手推、抛梭等动作,将麻线织成一块块麻布。31岁的张中美是马仕英的儿媳妇,16年前从水城区红岩乡嫁到九一组,正跟着婆婆学织麻。只见她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她说,织得快的话一天可织一两米。





在九层山苗族服饰制作中,最具有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的环节当属蜡染和刺绣工序。先将白色的麻布平铺在案上,将蜂蜡放于小锅内,加温至60—70℃时,蜡熔化成液体状,便用蜡刀蘸蜡汁画于布上。绘成后,放入染锅进行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或者用线密密地将麻布逢上一道,再用蓝靛渍染,清水煮沸后,抽掉线头,就出现白色花纹,可用来做裙装。


蜡染

晒晾染好的布块


大花苗妇女在作蜡画时,通常会画一些三角形、菱形和矩形图案,其中的喻意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有关。据《史记·五帝本纪》和相关文献记载,苗族从古代至近代,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从长江中游地区往西南地区高山深谷处迁徙,大花苗族便是其中的一支。


手工刺绣


迁徙过程中,因为没有文字和书写工具,大花苗族首领就采用了简单的图文进行记录,并把它做成服饰穿在身上,以示时刻要谨记历史,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斗争。三角形图案,代表大山,表示被迫迁徙居住在大山深谷,象征着大花苗族永远像大山一样屹立不倒。菱形图案相连,象征着大花苗族之间的团结友爱。矩形图案,暗喻苗族同胞耕作的田地,提醒大花苗族要勤劳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


从裁剪方法来看,大花苗族女装以裙装为主,男装图案和女装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男装更像长袍。大腿两侧和前侧都留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四块布。这和大花苗族的“男耕女织”有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行走和干农活。


苗族妇女通过“快手”直播宣传自己的民族服饰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大花苗族的服饰通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已成为中国苗族服饰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块瑰宝,在新的时代正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现在,九层山的苗族同胞们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也渐渐被机器织品代替,但是正因为它的稀少,也越来越变得珍贵,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青睐。苗族村民张进秀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不仅仅满足于一家人的需要,还可以拿来卖,一套可卖到3000多元,一年约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随着牂牁江风景区旅游业的推进,半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九层山苗族服饰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打造,既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又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好办法,值得关注。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微凉都”2021-08-19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