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人类进化史:

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ABOUT

人类进化史

作者:[英]加亚·文斯

译者:贾青青  李静逸 袁高喆 于小岑

上市时间:2021年9月

定价:69.00元
ISBN:978-7-5217-3486-7

回答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探讨进化大背景下的人类起源,窥视人类命定的未来

刘北成、陈嘉映、张小军、王笛、赵世瑜联袂推荐

关于作者

加亚·文斯(Gaia Vince),科学记者,作家,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荣誉高级研究员。2015年,她凭《人类世的冒险》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她曾在科学杂志《自然》和《新科学家》担任编辑,为《科学》、《卫报》、BBC等媒体撰稿,还担任BBC科学节目的广播员。

内容介绍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获得者,循《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人类简史》的路径,告诉我们人类如何通过四个关键驱动力改变自身物种的命运,让人类这种弱小的物种取得了不可能的成功。


40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诞生,而到2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从一群简单的觅食者变成了支配地球的力量,能够同时制造艺术品和原子弹。是什么让人类摆脱了其他物种的命运,走上一条新的道路?人类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这些独特之处如何改变了人类自己,又如何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亚·文斯给我们的答案是四个关键驱动力:火、语言、美和时间。火把我们从能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突破了动物的局限。语言让我们比其他动物能传递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用文字、故事、记忆创造了累积性的文化。7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美的感受,通过共同的信仰和身份凝聚在一起。时间是客观、永恒的,但我们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来记录时间,使用时间,获得理解世界的动力,科学由此产生。


通过考察群体遗传学、考古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研究,本书使我们重新想象我们自己。本书挑战了认知革命改变人类的主流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是基因、环境和文化三者共同进化的独特产物。使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不是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我们的集体智慧。通过四个关键驱动力和基因、环境、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类进化的反馈循环过程正在将我们转变成一个超级有机体:“全能人”。


人类真正的非凡之处,并非在于我们是拥有强大的工具的聪明的黑猩猩,而在于我们成了所有外在事物的设计师,也创造了我们自己。

目录


前言 


创世

第一章 开端:孕育人类的地球

第二章 诞生:成为文化的物种 


第三章 环境改造:重新创造我们的生态系统第四章 大脑发展:学会用火让我们更加智慧第五章 文化杠杆:构建一个聪明的集体大脑 


语言

第六章 故事:存储累积的思想

第七章 语言:天生的交流欲望

第八章 讲述:构建人类的信任 


第九章 归属感:身份认同的塑造

第十章 饰品和珍宝:被创造的价值

第十一章 建造者:我们物种的纪念碑 


时间

第十二章 计时器:创造时间认知

第十三章 理性:发明科学的关键

第十四章 全能人:人类的未来

名人推荐


如果说“认识你自己”是古老的训令,那么身处全新的人类世的大门口,我们要如何回答“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加亚·文斯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风格,重新讲述了一个人类进化的故事。这是一次多学科视角下的旅行:火、语言、美与时间,这四个基本要素成为灵歌之径,指引我们在时空中穿梭,追溯基因、环境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进化历程。文斯在这本书中以生动晓畅的语言诠释了人文自然科学的新知,即使随意翻阅,也能让我们有所感悟。

 ——刘北成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不少种“大历史”图书,加亚·文斯的《人类进化史》是其中不错的一种,我个人觉得前几章尤其值得一读。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作者在本书中96次使用“文化进化”的概念,显示出这本书是一本“文化”的超越之书。“火”的技能与知识(物质文化)、“语言”的沟通和叙事(认知文化)、“美”的艺术与合作(心智文化)、“时间”的科学理性及其文化动力学,将人类特有的文化超越带给了我们。作者将基因进化、环境进化和文化进化称为人类进化的三位一体。文化以其信息编码的方式将人们结合成社会群体,并在对生物、环境和人类的跨越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超有机体:全能人。这便是作者关于人类自我超越的故事——一种看似老套却颇具新意的文化进化论。万籁俱寂的宇宙中偶然诞生的人类,今天依然在走向某种宿命的必然。这本书启发我们思考的,正是在这种偶然和必然之间,人类与他们的生物本性和所生存的世界如何共同进化的文化真谛。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类进化史》是对从人类的起源到我们今天的进化的反思,今天人类就是一场认知革命的结果,进化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现代人类是基因、环境和文化共同进化的产物。作者通过四个关键元素——火、语言、美和时间,解释了人类如何偏离了所有其他动物的进化路径,并最终成为主宰地球的动物。作者以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所提出的能讲故事和讲好故事关乎我们的生存的观点是振聋发聩的。如果不会讲故事,人类就不会进化到今天的地步,甚至可能会退化。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讲好自己的故事,都是至关重要的。

——王笛 澳门大学讲座教授 


这本书作者文斯认为,人类的进化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以确保自己的生存,而文化便是人类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作者充分认识到了美的主观性,但正因为人类“对美有一种情感上的反应,这也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反应”,所以才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符号,从而形成了有凝聚力的社会。这一认识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读者在了解了作者对全人类的进化之路所做的共同性概括之后,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深入体验我们身边不同人群的独特生活经历。

——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令人愉快的大书,追溯了智人通过基因、环境和文化而进化的漫长旅行,作者推测,智人将发展成一种新的存在状态。去读它吧。

——《自然》 


这就是我们自身所是的奇迹物种:不可思议、动人、震撼……这本书能够引发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写得非常清晰。

——《每日邮报》 


加亚·文斯将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和心理学联系起来,讲述了我们如何超越自己的起源,成为征服世界的灵长类动物。文笔优美,资料丰富。

——《泰晤士报》

精彩文摘


为什么要花费时间编撰维基百科条目?为什么要帮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最令人信服的回答是,因为人类一直以来依靠社会群体生存,而包括上述做法在内的利他行为构建了社会的凝聚力。我们的群体越强大,在和其他群体的竞争中就能表现得越好,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概率就越高。对人类基因存续十分重要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它让我们形成了公平公正、与人为善的默认行为模式。而且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我们花费了大量精力,为这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打造美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对人类来说则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尽管道德准则千差万别,但还是有共同之处。比如,我们尊重彼此的财产权,所以偷盗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社会合作和利他行为是相互配合的两种社会工具,累积性文化进化依靠它们创造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并利用它们管理社会。


在过去的研究中,生物学家曾认为,人性向善的原因和影响其他动物进化的因素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人类和其他动物都相信,与人为善和乐于助人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自己的亲属,从而保证族群基因的存续。蚂蚁等存在利他行为的动物个体之间联系十分紧密,由此可见,利他行为确实能够帮助动物们延续基因。对人类来说,无论是人口众多还是人口稀少的族群,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但是,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亲属关系”这个原因,并不能解释为何大多数人类族群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利他行为,因为人类族群的规模过于庞大,我们和陌生人之间的交集过多,尤其是人类体内还有自私的基因。在这种基因的影响下,我们很难相信人们会做出利他行为。


人类之所以会进化成合作的群体或许还有一个解释,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像在原始社会时期一样,你给我挠痒,我也给你挠痒。这种具有互惠性质的利他行为能很好地解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长久的联系,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不留名,小到给陌生人扶门,大到无偿献血。我们也并不期望我们帮助过的陌生人哪天找到我们,回报我们。不过,他人会看见并模仿我们善意的举动。大脑进化出了镜像神经元,让我们能对他人的行为或经历产生共情反应,帮助大脑敏锐地接受社会暗示,促使我们从婴儿时期就能模仿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模仿他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当模仿大家喜欢或尊敬的人所做的事和选择时,我们会收获很多快乐。换言之,随着更多的人模仿被交口称赞的人,这些好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项研究发现,当司机主动给十字路口等待通行的车让路后,那些被让路的司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愿意给其他车让路,算是一种对当初给他们让路的司机的“回报”。善意总是会这样传递下去,激励每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人。我们会在等待时排队,为陌生人扶门,咳嗽时捂嘴。这些善意的举动每天都会发生,虽然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创造出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用担心门会拍到我们脸上。在数千代人的发展中,这些善意的行为已将我们驯化,让人类普遍学会了合作,让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得以增强,最终增强了每个人的体质,从而能生存下去。会合作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而自私的人家族不会兴旺,也不会家财万贯。


随着进化过程的推进,合作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天赋。我们不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与人为善的目的和做法,因为它慢慢变成了大家默认的行为模式。这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出于个人利益的行事对集体利益不利。数据统计显示,合作才能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经典的思想实验“囚徒困境”可以对此进行解释。一个犯罪团伙的两名成员被捕,警察将他们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两人无法交流。虽然知道他们有罪,但检察官在提审罪犯时,却因为证据不足而无法定罪。于是检察官和罪犯进行了一场交易:要么揭发对方,要么保持沉默。如果罪犯彼此背叛,即互相揭发了对方,那么他们每人各坐两年牢;但是如果只有一人揭发,另一人保持沉默,那么被揭发的一方坐3年牢,揭发的一方被释放;如果双方都保持沉默,那每人各坐一年牢。这样来看,背叛另一个人似乎是最理智的选择7,但如果两个人都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背叛对方,那么两个人最后都会坐两年牢。如此一来,以个人利益行事的两人得到了最坏的结果,加起来总共4年的刑期。事实上,他们最好的选择是都保持沉默。现实世界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合作就逐渐成为我们的默认行为模式。


耶鲁大学人类合作实验室进行了一次公共物品博弈的实验研究。研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玩家(被试)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要给自己的小组捐钱,小组最终筹到的钱款将由所有组员平分。研究发现,如果要求玩家迅速决定捐多少钱,他们会下意识地捐出数量较多的钱。而且他们也知道,这类社会困境和所有合作一样,都是建立在相信小组中的其他人会和自己一样慷慨解囊的信任之上。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游戏中4人成组,组里每个人拥有的钱数相同,小组最后收到的钱会在翻倍之后平分给4人。此时,如果大家将所有的钱都捐给小组,最后每个人分到的钱都会加倍。双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能以一己之力支付的集体项目,比如建医院、挖沟渠,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向这些项目贡献一点资金,让生活变得更好,只是每个人在贡献时都有一定的风险。从经济层面来说,人越自私,挣的钱就越多。回到游戏中来看,从个人捐款来说,如果一个玩家捐出1美元,按照游戏规则,1美元会变成2美元,最后分成4份,这就意味着组里的人能从1美元中得到50美分的回报;但如果你捐得比他人少,自然就可以从小组的捐款中获得更多的回报。所以,一个人会尽可能少地捐款,然后从别人慷慨的捐款中受益,这是有经济原理的。如果给玩家时间思考自己要给小组捐多少钱,他们通常会否决本能驱使下做出的决定,不再慷慨大方。


每当帮助陌生人时,我们都需要解决他们可能会借机利用我们的问题。对此,人类社会的解决办法是“胡萝卜加大棒”。从长远来看,与社群合作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人类来说,待在社群中是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尽管有时与他人合作会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这就给了社群可以控制其成员行为的力量:是否能待在社群中并从中受益,取决于个人在合作中表现的好坏。像人类祖先生活的小规模社群,所有人的互动对象都是未来可能会相见或有交集的人,这样就产生了声誉威胁。因为不论是善举还是恶行,人们对彼此的行为都很熟悉,因此大家都十分爱惜自己的声誉,不想让声誉受损。这种爱惜让人不过激、不自私。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